【摘要】 《擺渡人》是獲得五次大獎且深受多國讀者喜愛的長篇小說。在我國學術界對它研究不多的情況下,探討它的主題和寫作特色很有意義。本文采取文本細讀和文獻分析的方法,論述了《擺渡人》的人性主題,并對其藝術特色作了探討。作家的個人經歷和創作背景是小說人性主題形成的根本原因,親情、友情、愛情和自由是小說人性主題的基本內容。此外,象征意象和心理描寫的表現手法對小說人性主題的深化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 人性主題;人物形象;藝術特色
【中圖分類號】I1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1-0009-03
《擺渡人》是英國著名作家克萊兒·麥克福爾(Claire Mcfall)所創作的一部著名小說。小說的主題新穎,情節曲折起伏,趣味盎然,引起了小說出版界的廣泛轟動,作者因為這部小說而贏得了多項世界文學獎。該小說展示的人性力量使我們為之動容,比如迪倫與凱蒂之間的真摯友情,又如迪倫與父母之間的那種令人難以理解的親情,再如迪倫和崔斯坦為了愛情和自由而奮起反抗的勇敢精神等等,這些人性光輝在無形之中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讀者,為他們的生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而人性主題作為文學創作中藝術審美與價值體現的重要標準,更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一、作者以人性為主題的根本原因
主題就是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表明了作家對于社會人生的看法、態度和傾向。①這意味著作者對主題的選擇不是偶然的,而是與他們不同的經歷、深刻的感情和靈感以及反復地推敲息息相關。小說《擺渡人》中的人性意識,既是作者的個人經歷造就的,也是社會背景和文化熏陶的結果。
(一)個人經歷
在作者的個人經歷中,她的職業特點和生活環境是其小說創作的重要影響因素。
1.職業特點
克萊兒·麥克福爾本是一名中學英語教師,這份職業為她的小說創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準備。這部小說的女主角——迪倫,一個15歲的單親女孩,生活在一片混亂中:在家里和她的媽媽鬧矛盾,在學校里和同學的關系也很緊張。身為教師的作者十分理解學生在生活中所面對的家庭關系、朋友關系和自身矛盾,于是把注意力轉向人本身,將人性作為自己文學創作的主題。作者曾在采訪中提到迪倫在小說中的形象是她自己,迪倫害羞、笨拙、容易逃避任何東西,這就是她在現實生活中的樣子。故此,作者對小說中迪倫的成功塑造,正是作者將學生具有的代表性特征與自己的個性特點重新組合并加以錘煉的結果。
2.生活環境
克萊兒·麥克福爾生長于西歐古國——格拉斯哥市,這座城市是十八世紀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典型工業城市。格拉斯哥的建筑風格十分厚重,給人一種嚴肅的感受。因此,作者在小說開頭描寫了這樣一種環境:大大的雨滴、寒冷的天氣、光滑而臟亂的軌道、生銹的飲料罐、廢舊雨傘的骨架和匆忙的行人。這種冰冷的環境與作者的生活體驗息息相關。換而言之,這正是對作者長期居住的城市——格拉斯哥城的真實寫照。
除此以外,作者的文學創作也受到了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作者生長在英國,在多年的學習和工作中接受著西方文化的滋養,《神曲》《圣經》《荷馬史詩》《浮士德》、古希臘神話等為作者的文學創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她從西方經典中吸取精粹并從中得到啟發,獲得了創作《擺渡人》的靈感,才得以孕育出這部富有偉大人性色彩的作品。在談及小說創作的靈感來源時,她說這部小說源于自己內心的好奇,她思考并沉迷于人死后的種種疑問,并從希臘神話中得到啟發。所以,克萊爾·麥克福爾根據希臘神話中船夫卡隆的形象加以改造和豐富,則造就了《擺渡人》中的男主人公形象——崔斯坦。
(二)創作背景
21世紀是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道德規范都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作者對社會生活定然有切身的感受,她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信息,看到了社會中美好的一面,比如真摯的友情、無私的愛情;她也看到了社會生活中丑陋的一角,比如親情被籠罩上了冷漠的陰影、大眾之間盡是無情的戲謔與嘲弄。作者對這些社會現象加以整合和分析,在自己的見解之上形成了對現實社會和人性的思考。在《擺渡人》中,克萊兒·麥克福爾贊美了純潔無私的愛情,歌頌了真摯的友情,同時表達了人們對親情的深情呼喚以及對自由的勇敢追求。作者塑造了迪倫和崔斯坦兩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展現了他們身上的人性之美,為廣大讀者構建了一個溫暖的人性殿堂。
二、《擺渡人》的人性主題
《擺渡人》講述了單親孩子迪倫去拜訪生活在異地的爸爸時發生在途中的故事。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領略到人性力量帶給我們每一個人的深刻情感觸動,并能從中感受到美好人性所具有的迷人魅力。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對人性的解釋有兩種:一是指在一定的社會制度和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二是指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②在《擺渡人》中,克萊兒·麥克福爾贊美了美好的人性,表達了她對親情、愛情和友情的深情呼喚,以及對自由的不懈追求。
(一)呼喚親情
小說中的女主人公迪倫是一名中學生,由于生長在一個破碎的單親家庭里,她的性格乖張孤僻。迪倫與母親瓊除了無休止的吵鬧,兩人似乎并無任何溝通。瓊一個人支撐起撫養和教育迪倫的重擔,還要事事為迪倫擔心,多年的辛苦勞累使她青春不再。但這種擔心并未得到迪倫的回應,反而使迪倫感到厭煩。所以,迪倫才試圖掙脫束縛從無休止的爭吵聲里逃出來。她鼓起勇氣準備去另一個城市探望自己從未謀面的父親,而此時電話那頭的父親也很渴望了解她的情況,她非常開心并認為父親會是她最可靠的傾訴對象。
克萊爾·麥克福爾是一名人道主義者,她對人們,特別是對那些蒙受不幸和經受坎坷命運的人們有著普遍的同情心。所以,她是偏愛迪倫的。迪倫需要溫暖的家庭,需要值得信賴的傾訴對象,母親的喋喋不休使她厭倦,她心里那位和藹可親的父親則是她敏感心靈的最后依托。前文中我們提到作者曾表示迪倫這個人物更多來源于她自己。于是透過迪倫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對于溫馨親情的憧憬。
(二)贊美友情
小說故事開頭提到了迪倫的好朋友凱蒂,她們在小學相識并一路相互陪伴到中學,二人親密無間。她們有著相似的性格、共同的喜好以及兩人的秘密小心思。她們不愿意同那些會搞破壞、酩酊大醉的同學同流合污,也不屑于追青春劇、聊美黑,更不會聊不入流的流行樂以及像其他女生一樣著迷于某位身著運動服的浪子。她們潔身自好,遠離那些烏合之眾。然而好景不長,凱蒂父母的感情終于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他們離婚后,凱蒂跟著母親轉學去了一個遙遠的小村子,留下迪倫孤單一人。迪倫成了那群烏合之眾的嘲笑對象,唯一的好朋友不在身邊,她的內心十分痛苦和沮喪。
從凱蒂身上不難看到,她生活在一個同迪倫那般不幸福的家庭里,父親酗酒成性,母親性格又十分偏執,父母的爭吵和打鬧充斥著凱蒂每一天的生活,絲毫沒有溫情可言。她也是不幸的,但她似乎又是幸運的,因為她有迪倫這個好伙伴聽她傾訴內心的悲傷,陪她度過雖是一小段卻極為珍貴的青蔥歲月。兩個家庭環境極為相似的女孩因為彼此內心共通的某些東西而走到一起,她們之間的友情是真正的心靈上的力量,克萊兒·麥克福爾并未花過多的筆墨來描寫迪倫的好朋友凱蒂,也沒有用過多的細節來細致地刻畫迪倫和凱蒂之間的深情厚誼。小說中沒有凱蒂的肖像、動作和心理描寫,但僅僅從這不到一頁的篇幅之中我們心中的凱蒂早已躍然紙上。兩個命運相似的女孩走到了一起,她們既是彼此眼中的自己,又是值得信任的好伙伴和傾訴者。因此可以發現,作為人性中最為重要的感情之一——友情,作者對它是極為看重的。在缺失了親情的不幸生活下,真摯的友情會成為溫暖人們冰冷破碎內心的火種,它將點燃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希冀,并鼓舞人們為之進行不懈的努力與追求。
(三)歌頌愛情
小說人性主題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頌贊平凡無私的唯美愛情。《擺渡人》重點塑造了兩個人物——迪倫和崔斯坦,兩個人簡單的愛情故事也由此拉開序幕,只是他們各自對愛情的看法有所不同。
1.崔斯坦的愛情觀
將崔斯坦對待愛情的態度與迪倫相比,我們發現兩個人的觀點是有很大不同的。崔斯坦喜歡迪倫,與對待別的靈魂不同,迪倫的高興與悲傷時刻會牽動著他的心。他幾次三番從惡魔手中救出迪倫,即使被成群的惡魔攻擊得體無完膚,撕咬得傷痕累累,他也完全不在乎。但是,他不知道該不該向迪倫表達這份感情,他顧及自己擺渡人的身份而不能說服自己和迪倫在一起,他為了迪倫能有美好的歸宿而選擇忍痛分手。誠然,崔斯坦的愛情是無私的,甚至帶有那么一點傷情。他因為自己擺渡人的身份而選擇止步于愛情。他因為愛情而放棄了愛情,留給迪倫的除了相愛過后的甜蜜還有訣別后的莫大痛苦。
2.迪倫的愛情觀
與崔斯坦不同,迪倫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表現得勇敢而無畏。她先是主動向崔斯坦表明愛意,后來又在伊萊扎的幫助下回到極度危險的荒原尋找崔斯坦,她鼓起勇氣,堅定了同惡魔決一死戰的決心。在找到崔斯坦后,迪倫努力勸說崔斯坦,并最終說服崔斯坦勇敢地同自己一道嘗試著回歸現實世界。迪倫對愛情勇敢地追求,將不可能變成可能,這正是兩人的愛情蕩氣回腸之所在。將兩人的愛情觀相比較,作者絲毫沒有批判崔斯坦在愛情上的猶豫不決,而是高度褒獎了崔斯坦對愛情的無私,也極度贊美了迪倫在追尋愛情時的勇敢無畏。
(四)追求自由
盧梭認為人生而自由,“這種人人都有的自由,產生于人的天性。” ③追求自由是小說《擺渡人》人性主題的又一個重要內容,在男主人公崔斯坦身上得以充分體現。作為一名擺渡人的崔斯坦,他遵守著荒原既定的規則,在數以萬年的時間里,擺渡過不計其數的靈魂。他僅僅是為了擺渡靈魂而存在,沒有感情,冷漠麻木,在浩瀚的時間的長河中孤獨地行走著。然而迪倫的出現使他獲得了愛的能力,并在迪倫的鼓勵下勇敢地走出荒原,跳出既定的命運規則,去追求愛情和自由。從小說中不難看出,崔斯坦勇敢追求自由的行為,作者給予了高度的肯定。
三、《擺渡人》的藝術特色
“荒原”和“惡魔”兩個象征意象具有典型的象征意義,加之細膩的心理描寫,對刻畫小說中主人公形象和深化小說主題具有重要作用。
(一)象征意象對小說主題的深化作用
荒原是該小說中反復出現且貫穿整部作品的意象,也是西方文學史上具有典型性特征的一個文學形象。與艾略特詩歌中所描寫的荒原不同,小說中的荒原是處于人世和靈魂棲息地之間的中間世界,死亡后的靈魂必須穿越過荒原才能到達靈魂的棲息地,而這個中間世界則是靈魂自己想象并創造出來的。既然如此,人世有人世既定的規則,那么荒原自然也有荒原的規則。崔斯坦是一個擺渡者,他既非人又非靈魂。他在荒原上終日不知疲倦地行走,只是為了完成自己身為靈魂擺渡人所肩負的任務。荒原上有狂風肆虐,也有大雨傾盆,有風和日麗,也有陰晴雨雪。這同人類社會一樣,我們身處人世,感受著自然的冷暖變化,同時,我們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目標和理想而努力。唯一不同的是,身為人類的我們在為目標奮斗的過程中熱血澎湃,而身為擺渡人的崔斯坦在數以萬年的擺渡生涯中早已變得冷漠麻木。然而在遇到迪倫之后,他漸漸地從冷漠變得溫暖,擁有了同人類一樣的情感。他開始勇敢地追求自由,在迪倫的鼓勵下決定離開荒原,克服重重困難后和迪倫回歸人世間。
荒原是人類生存環境的象征,在這個生存環境中,靈魂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總要遇到困難和坎坷。那么,惡魔作為該小說最為重要的意象之一便有了它存在的意義。小說中的惡魔兇殘血腥,總是在荒原上偷襲擺渡人和靈魂。它們妄圖把靈魂拖下水并使之成為它們其中的一員,那么靈魂就無法到達他們該去的地方。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阻礙,這些阻礙就好似荒原上游蕩的惡魔,它們行蹤不定,毫無征兆地給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制造坎坷和困難,它們唯一的目的就是阻擋我們去往成功的彼岸。但是,勇敢堅強的人總會克服重重困難到達勝利的彼岸,而膽小怯懦的人會在困難面前服軟。迪倫和崔斯坦正是靠著勇敢堅強的精神成功戰勝了荒原上的惡魔,并敢于挑戰荒原的規則,最終兩人回到人世,重獲自由。所以說,惡魔是人們前行道路上絆腳石的象征,只有勇敢堅強,才能擊敗困難并取得成功。
(二)心理描寫對小說主題的表現作用
細膩的心理描寫占據了小說較多的篇幅,對塑造兩位主人公的形象以及表現小說的人性主題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是小說中的亮點之一。迪倫在初見崔斯坦時好奇的心理描寫、兩人在荒原路途中互生愛慕情愫的心理描寫以及二人分別時的心理描寫都刻畫得極為生動細膩。以二人分別時的心理描寫為例,迪倫告白崔斯坦,等待崔斯坦的回應,而身為擺渡人的崔斯坦礙于荒原的規則和自己的特殊身份猶豫不決。他心里深愛迪倫,但為了她的幸福卻只好保持沉默。作者將崔斯坦心中這種幸福、猶豫、焦灼、痛苦、無奈的矛盾心理淋漓盡致地刻畫了出來,突出了崔斯坦對迪倫的深情厚誼,贊美了他們純真無私的動人愛情。
四、結語
解讀人性,探討人性,更深層次地研究人性,但人性中的真善美作為長久以來美好人性的衡量標準是亙古不變的。對文學作品中人性主題的探討,不管是對于作家的文學創作,還是對于閱讀者個人道德情操的陶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克萊兒·麥克福爾的《擺渡人》以樸素平凡的故事情節展示了美好人性的偉大光輝和巨大魅力。通過對《擺渡人》人性主題的探討,從中感受到了美好人性的巨大魅力。溫暖和諧的親情、真摯動人的友情、純潔無私的愛情以及對自由勇敢無畏地追求都不得不讓我們為之動容。美好的人性總是讓一個人閃閃發亮,丑惡的人性注定讓人暗淡無光。對《擺渡人》人性主題的探討,將對個人的道德修養和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
注釋:
①姚文放.文學理論[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90-191.
②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第五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1148.
③(法)盧梭著,李平漚譯.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5.
參考文獻:
[1](英)克萊兒·麥克福爾著,付強譯.擺渡人[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5.
[2]黃瑩.《追風箏的人》中的意象呼應及其文化隱喻[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04):70-74.
[3]邵倩.小說《擺渡人》主人公迪倫的靈魂成長主題探析[J].考試與評價(大學英語教研版),2017,(01):43-46.
[4]楊永秀.克萊兒·麥克福爾的《擺渡人》賞析[J].邢臺學院學報,2017,32(01):152-154.
[5]張巖.荒原意象與西方文學的精神流變觀[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5):100-104+112.
[6]靳君.《追風箏的人》多重主題分析[D].遼寧大學,2012.
[7]劉娟,李響.解讀《肖申克的救贖》中救贖和人性主題[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3(05):103-104.
[8]朱美斯.解讀電影《肖申克救贖》中的人性色彩[J]. 傳媒論壇,2018,1(02):75.
作者簡介:
陳婧婷,女,漢族,河南漯河人,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