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經學史研究是吳雁南先生學術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吳雁南先生對經學的研究,經歷了由清代經學到心學、進而到王學、最后通中國經學史的歷程。對中國經學的發展與演變、經學的特點、經學的影響以及經學的價值都進行了研究。吳雁南是在1949年以后經學長期遭受冷遇的情況下中國大陸最早重啟經學研究的為數不多的重要學者之一。
【關鍵詞】 吳雁南;《清代經學史通論》;《中國經學史》;貢獻
【中圖分類號】I2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1-0031-03
吳雁南先生(1929-2001)研究史學近四十年,發表文章近400篇。其中關于研究經學史的論文有30多篇。特別是出版了《清代經學史通論》《心學與中國社會》《中國經學史》《陽明學與近世中國》《儒學與維新》等著作。吳雁南先生于19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研究中國經學史。1976年以后,吳雁南先生以其敏銳的學術眼光,預感到科學地總結經學或者說儒學這份中華民族宏大文化遺產對于建設改革開放新文化的重大意義,開始對經學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
一、《清代經學史通論》和《中國經學史》的撰述
(一)《清代經學史通論》的成書。吳雁南的第一項儒學專門研究成果,是主編《清代經學史通論》。1966-1976年,儒學成為被完全否定、徹底批判的學說,真正意義上的儒學研究已無法進行。這也促使吳雁南下決心重新審視傳統儒學。1980年,吳雁南作為貴州師大、同時也是全國較早招收研究生的導師,為了指導研究生,彌補學生儒學知識的不足,吳雁南決定編寫《清代經學史略》講義。1982年秋的整個寒假,吳雁南沒有一天空閑,除夕夜晚仍在伏案疾書。僅僅一個月,一部13萬字的講義就編寫出來了。1985年秋,講義由學校教材科油印,裝訂為上、下兩冊,供研究生及本科生教學使用,同時謀劃書稿的修訂、出版事宜。書稿先后經過兩次大的修訂。第一次由黔東南師專羅永奎、貴州教育學院王毅軍修訂。1988年,由貴州師大何正清、張恒平、陳奇以及貴州省公安干部學院陳茂昌再次修訂。年底,修訂工作告罄,吳雁南先生最后通稿、審訂,將書名更改為《清代經學史通論》,并任主編,陳奇、陳茂昌、張恒平為副主編。但出版工作仍然異常艱辛,多家出版社雖同意出版,但鑒于學術著作特別是儒學史著作讀者面狹窄,發行量小,均要求較多補貼。后幸得云南大學出版社祝萬安先生鼎力支持,補貼500元,才于1993年正式出版[5]252。
《清代經學史通論》主要內容有二:一是評價清代經學發展和演變的基本史實。經學歷史悠久,經學發展到清代時先后出現了3個主要流派,即今文經學、古文經學、理學。這三個學派相繼出現,并且各個學派之間出現了對壘、融合交錯的局面。在清末時出現了異端,這種異端被當時的某些先進分子利用,促進了清末的政治改革和社會的發展。二是探析清代經學與政治、學術之間的關系。吳雁南先生把經學發展與中國歷史發展結合起來,用實事求是的方法,將經學源流與學潮、政潮結合起來,進而探索傳統學術與中國社會的關系。[1]1主要宗旨也有兩個:第一,通過對經學與清代社會之間互動關系的研究,從而探討傳統學術與中國社會的關系,開拓中國國情研究的新領域。第二,開拓經學和傳統學術研究的新篇章。
(二)《中國經學史》的編撰。《清代經學史通論》研究的重點是清代經學,但中國的經學歷史源遠流長,《清代經學史通論》并不能完整地詮釋中國經學的發展,且當時國內并沒有一本研究中國經學史的通史。吳雁南先生萌發了想要編訂一本中國經學通史。1990年底,吳雁南先生的“心學對中國社會歷史的影響”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立項的同時,便開始策劃《中國經學史》的編著工作。其實,早在二三十年代,著名學者周予同先生就提出了編著“中國經學史”的目標以自勵。由于多種原因,我國當時尚無一本比較系統完整的“經學通史”。為了適應科研教學的需要,貴州師范大學、西南師范大學、重慶師范學院、蘭州大學的有關學者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決定編撰《經學通史》一書。但編寫工作未能如期進行。同一時期,吳雁南先生在主持“心學對中國歷史的影響”課題研究的同時,又在策劃“民初社會思潮”“中國社會主義思想通史”的研究工作。眾多的課題延遲了《經學通史》的研究。
直到1993年,吳雁南先生邀請西南師院秦學頎參與擔任《經學歷史》編寫主編。秦學頎以及另一位主編、重慶師院副院長李禹階,在吳雁南《經學通史編寫提綱》基礎上,就編寫體例、提綱進一步進行深入討論,組成了由重慶、貴州兩地10多位學者參加的作者隊伍。1994年5月,吳雁南在重慶師院主持召開了編寫會議,成立編委會,審定編寫提綱。1996年,初稿完成。福建人民出版社對《經學通史》選題頗感興趣,認為初稿質量不錯,決定納入其社會系列叢書出版,要求對書稿進行大幅度修改,并將字數擴大到30萬以上。歷經11個春秋,2001年9月,書稿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公開出版,定名《中國經學史》。但在出版前1個月,吳雁南因病不幸去世,未能親眼見到他集經學研究大成的《中國經學史》的問世,極其遺憾。
與最初的提綱相比,出版稿將經學的演變由六個時期調整為七個時期,分期及各期內容都有所調整。《中國經學史》對整個經學的歷史做了研究,是一部通史性著作。對漢代今文經學、古文經學以及今、古文經學的爭辯,魏晉南北朝經學的多元化傾向和少數民族政權的經學,隋唐時期經學的統一和變異,宋元明的經學、理學、心學皆進行了研究。在此書的最后也對清代經學進行了研究。既繼承了《清代經學史通論》的研究成果,也對其中的一些錯誤進行修改和補充。《清代經學史通論》及《中國經學史》完成,不僅對中國經學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也奠定了吳雁南先生在中國經學史研究方面重要地位。
(三)《清代經學史通論》和《中國經學史》的主要特點。1.貫通古今,完整如一。《清代經學史通論》屬于通論,《中國經學史》屬于通史。二書不僅將清代經學的發展大勢、流派、演變作了歷史唯物主義的闡述;更重要的是它遠溯經學發展的源流,使讀者通過這兩本書遠察西漢至明各朝代,近觀清代,使讀者對中國經學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各個朝代的主要經學流派及其特點,整個清代經學與前代經學發展繼承的關系也清晰可見。《清代經學史通論》對清代前期以王夫之為代表的經學異端產生和顧炎武、黃宗羲兼采漢宋之學;中期以乾嘉學派為代表的漢學鼎盛;后期經文經學興起;清末康有為已經文經學為武器托古改制,資產階級革命家章炳麟以“漢學”為武器鼓吹辛亥革命……一一呈現在讀者面前,將經學的研究與整個清代歷史連為一體。《中國經學史》從西漢到明清各代經學,少數民族政權經學,各朝代的經學流派與特點皆進行研究。使經學研究不斷充實和完善。吳先生的《中國經學史》在縱向上做到貫通古今,聯為一氣。《清代經學史通論》在橫向上做到首尾貫通,完整如一。
2.側重于闡述經學的積極意義。在封建社會,經學是國家的統治學術,儒家思想是國家的統治思想,經學的功能,本質上在于維護現存的統治秩序。對此,人們論述很多,也較為熟悉。在《清代經學史通論》的研究中,在揭示經學的這一本質特征之后,將論述重點放在闡述經學的積極意義方面——以復古求解放,從異彩到異端等,發掘經學演變過程中在促進思想解放、促進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中曾經起到過的積極意義。同樣,在《中國經學史》中也著力發掘經學蘊含的積極意義。例如,其一,崇尚理想人格,以天下國家為己任,講求節操。其二,開拓進取,倡言維新,自強不息。其三,尚道德,崇禮義重修身。其四,勤勞,勇敢,大無畏精神。其五,愛國精神。儒家嚴華夷之別,其民族精神一是保衛家國和華夏文明,二是將嚴華夷之別同尊王的大一統觀念相結合,種族歧視的色彩并不濃郁。[3]27-32傳統經學所蘊含的這些積極意義,在于作為經學前身的儒學“曾經是一個具有進步性的學派,儒學的始祖孔子是具有‘兩重性’的思想家”;儒學典籍中含有諸如民本、大同一類“富有人民性的內容”,具有“損益變革的思想和其他優秀遺產”。[3]676-677
3.重視歷史唯物主義方法進的運用。吳雁南先生把各代經學和各代經學的社會變遷、政治斗爭、政潮聯系起來考察,較好地說明了經學從初起到鼎盛再到終結的過程。并運用階級分析的方法,揭示了經學各流派的階級實質和經學家所代表的政治勢力,并且比較客觀地評價了他們的是非功過。例如對于程朱理學,不僅指出他是清朝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同時也指出它在晚清也被某些進步人士(如戊戌六君子之一劉光第)改造、利用,成為新思想的資料。以往,人們注意到陸王心學在近代思潮解放中所起的某些積極作用,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程朱理學也起到過某些進步作用。在學術研究中,吳雁南先生極為重視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運用和學習,重視理論素養的提升。他認為,學術創新一方面來自史料的收集與發掘,一方面就在于科學理論的積累與升華。在后來的研究生教育中,他專門設置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或者“歷史唯物主義”課程,以提高研究生的理論水平。
二、1976年后率先開啟經學研究
二十世紀70年代末,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逐漸確立,儒學研究的大環境也逐步具備。針對長期以來的民族文化虛無主義,吳雁南先生指出:“對祖國的優秀歷史遺產不能視而不見,更不能抹煞,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方法批判地繼承,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他以敏銳的學術眼光,預感到科學地總結經學這份中華民族的宏大文化遺產對于建設改革開放新文化的重大意義,開始了對經學的研究。80年代初,他著手清代經學史的研究,編寫了《清代經學史略》,供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使用。后經整理和修改出版了吳雁南先生的第一部經學著作——《清代經學史通論》。關于通史性經學著作,晚清、民國年間的幾部“多以經書本身的整理、研究、解釋和闡發為中心”,[1]p1很少從儒學與社會的互動角度進行研究。1949年至1976年更不可能編寫了。1976年以后,儒學研究漸次復蘇,80年代有50來部著作問世,但沒有一部通史性質的。90年代及其后,儒學研究形成熱潮,粗略統計,90年代不下400部,2000年有80多部,出現了數種通史性著作:例如1998年姜林祥主編的7卷本《中國儒學史》、1991年趙吉惠出版的《中國儒學史》、1996年馬勇出版《儒學興衰史》、1995年劉孟驤出版《中國儒學史話》、2000年李申出版《中國儒教史》。不過,這些通史性著作都是以“儒學”而非“經學”命名的。經學與儒學是有區別的,作為封建時代統治學術的經學,其負面成分更嚴重,更為后人詬病,研究的難度更大,更需要研究者的學識與勇氣。2009年出版的《中國經學史》是吳雁南集自己經學研究大成的通史性經學著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的第一部通史性、學術性經學著作。
三、提出了一系列經學史研究新見
在研究經學的過程中,吳雁南先生不拘泥于固有的觀點和見解。能夠提出自己獨到的觀點和見解,并且開辟了經學研究的新篇章。其一,“所謂的‘經’,只是先秦各家各派以及官府的重要著述與典籍而已。”[3]2-3章炳麟以為中國古書以絲線編結竹簡成冊,人們便把編織竹簡的縱絲(縱絲也稱為“經”)作為群書的通稱。[2]49劉師培則把經的范圍縮小,說“經”是“群書之用文言者”。這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說服力。吳雁南先生則認為“經”是先秦各家各派以及官府的重要著述與典籍。其二,吳雁南先生以為“中國的經學形成于西漢”,春秋戰國時期只能是經學的“孕育階段”。紀昀以為經學形成于兩漢。江藩則認為經學在夏、商、周三代是便有。皮錫瑞則認為經學開始于孔子刪訂六經。其三,把學術流派的演變與經學盛衰演變及其研究方法、特點結合起來,將經學的演變分為西漢今文經學、東漢古文經學、魏晉南北朝多元化傾向經學、隋唐統一和變異的經學、宋代功利派經學及性理闡釋經學、元明時期衰微的程朱理學和興起的心學、清代經學等7個時期。關于經學史的分期,紀昀分為兩漢、魏晉至宋初、宋初至宋末、宋末至明初、明正德至明末、清初六期。江藩則分為三代、秦、西漢、東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前期九期。[6]4皮錫瑞則分為十期,分別是孔子刪定六經至孔子卒、孔子卒至秦、西漢、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1
四、重視歷代少數民族政權經學的研究
中國歷史上,特別是魏晉南北朝和遼、宋、夏金元時期,多個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建立了政權。少數民族文化相對落后以及國家分裂對峙的狀況,使作為大一統皇權意識形態的經學陷入衰微狀態。但就經學在少數民族中的情況而言,則處于大傳播、大發展的時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經學總的說來屬于先進文化,它是當時先進的農耕文明、社會制度及社會治理智慧的結晶。少數民族統治集團中的有識之士,為著政權的穩定和長久,都會對以儒學為核心的漢族文化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實行崇儒尊經的文化政策,興辦太學,發展經學。”[8]這種施政方針帶來了經學的多元化,豐富了經學的內容。不過在歷史上,受漢族政權正統觀念的影響,文獻資料中對少數民族政權經學的記載甚為簡略,有關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經學的研究語焉不詳甚至是空白。但《中國經學史》“將少數民族政權經學思想的研究作為全書重要部分,由此填補了傳統經學史的空白,同時也豐富了經學研究的內涵,對經學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變異的探索奠定了理論基礎”[9]。為我國少數民族政權的經學研究作了巨大貢獻。
五、揭示經學的傳統影響和局限
經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長期居于主導地傳位,對中國的政治、學術、文化教育、民族精神和社會風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15因此在研究中國經學時,不能避開中國各個朝代的社會背景。在中國的封建社會,經學成為傳統政治的指導思想,對中國政治的影響深而久遠。德治與王道三綱互為表里。以君為臣綱規范君主與臣民的關系,又用民本、仁政的德治“制約君權”。[3]17同時皇帝也在不斷加強皇權,維護中央集權與大一統。在中央與地方、皇權與相權的沖突中,經學也在不斷地變革、維新和發展。在文化教育中,經學同樣居于主導地位。中國哲學深深打上了經學的烙印,許多哲學家也是經學家,他們的思想往往以闡釋、發揮儒家經典的形式反映出來。經學闡發的以仁為本、以善為美等文學藝術觀和價值觀,對文學藝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而《詩經》《左傳》《論語》《孟子》等本身就是文學珍品。經學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也居于主導地位,它在一定意義上對社會文化心態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自然具有重要意義。[3]25在中國形成了一些高尚而獨特的民族精神。這些精神在中國經歷千年的洗禮,不但沒有改變,反而深深印刻在人民的心中。
綜上所述,經學是一門復雜的學科,它要求研究者具有深厚的經學基礎。吳雁南先生不僅知識淵博,而且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但其經學研究也有不夠完善之處。例如,在研究經學史中偏重于政治、文化、教育的研究,而對于藝術、社會生活方面則研究較少;對隋、唐、宋的經學研究較為簡略,而對明清的經學研究則頗為重視。但總體來看,吳雁南先生是1976年后較早開始研究中國經學史的學者,其史學和經學功底深厚,于經學與辛亥革命、經學與中國社會思潮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巨大成就。
參考文獻:
[1]吳雁南.清代經學史通論[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
[2]劉夢溪主編;章太炎著;陳平原編校.中國現代學術經典章太炎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吳雁南.中國經學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4]劉師培.經學教科書:第一冊[M].寧武南氏民國25年印本.
[5]陳奇.吳雁南評傳[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0.
[6]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3.
[7]皮錫瑞.經學歷史[M].北京:中華書局,1959.
[8]杜洋.經學史研究的新篇章[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7.(7).
[9]鄒登順.一部頗具特色的學術專著——評《中國經學史》[J].重慶師院學報,2002,(1).
作者簡介:
孫潔,女,漢族,貴州畢節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史學理論及中國史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