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佳
【摘要】 喬伊斯是20世紀愛爾蘭偉大的文學家,在喬伊斯的作品中,都柏林是一個麻木癱瘓的城市,《死者》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狀況的擔憂。同一時期,中國的處境與愛爾蘭類似,魯迅的棄醫從文,試圖拯救人民的思想,《在酒樓上》描述了中國人當時的生活狀態,揭露了殘酷的社會現實。本文選擇喬伊斯的著名短篇小說《死者》,和魯迅的《在酒樓上》進行對比,分析了兩位作家諸多的相似之處。
【關鍵詞】 《死者》;《在酒樓上》;愛爾蘭;中國
【中圖分類號】I1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1-0039-02
一、引言
喬伊斯是20世紀愛爾蘭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后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的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出版于1914年,描繪了20世紀都柏林的平民生活,其中《死者》是壓軸之作,講述了都柏林中產階級的生活。同一時期,魯迅的《吶喊》出版于1924年,小說真實地描繪了特殊時期中國社會的狀態,并用深刻地語言指出了當時的人們所面臨的問題。兩位作家生活在同一時期的世界兩端,創作的作品卻有異曲同工之妙。就像兩位作家在隔空對話一般。
20世紀的愛爾蘭和中國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愛爾蘭在英國的殖民之下爭取著獨立的道路,中國也處在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時期。喬伊斯在目睹了愛爾蘭人民的思想僵化后,離開愛爾蘭定居歐洲,在他的作品里,都柏林是一個充滿無知、人民冷漠的地方。同樣,魯迅說學醫救不了中國人,于是棄醫從文,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文章。下面將對喬伊斯的短篇小說《死者》和魯迅的《在酒樓上》進行對比分析,體現了二者在不同方面的相似性。
二、“雪”的意象
兩篇小說均以“雪”作為背景,《死者》的故事發生在圣誕節的雪夜,“We haven't had snow like it for thirty years; and I read this morning in the newspapers that the snow is general all over Ireland.” ①愛爾蘭的大雪覆蓋了整個島嶼,小說開頭所描寫的雪的意象可以看作是死亡的鋪墊——已經去世的偉大的音樂家們、加里布埃爾去世的母親、和他妻子去世的年輕的情人。雪的描寫襯托了死亡的憂郁氣氛。除了上述提到的肉體死亡之外,大雪覆蓋了整個愛爾蘭也像是一場葬禮,代表了愛爾蘭人民的精神死亡。而在《在酒樓上》里,故事的背景也是大雪的天氣,“深冬雪后,風景凄清”“上面是鉛色的天,白皚皚的絕無精采,而且微雪又飛舞起來了。” ②小說開頭對于雪天的描寫是死氣沉沉的,所以在此雪的意象也是死亡的代表——呂韋甫夭折的弟弟、和他暗戀的鄰家姑娘。凄清和無精打采的景象也暗示了當時毫無生機的社會。除此之外,兩篇小說均以大雪覆蓋而結尾—— “ His soul swooned slowly as he heard the snow falling faintly through the universe and faintly falling, like the descent of their last end, upon all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③“見天色已是黃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織在密雪的純白而不定的羅網里。” ④兩位主人公也分別在觀賞漫天的大雪——加里布埃爾站在旅館,朝著窗外望去。呂韋甫走在漫天大雪中。結尾的設置升華了主題,兩位主人公對生活有了更深的體會。
三、三次挫折
第二個相似點是兩篇小說的主人公均經歷了三次挫折。在《死者》中,加里布埃爾經歷的三次挫折分別來自女仆人莉莉,他的大學同學兼同事愛佛絲,和他的妻子。首先,加里布埃爾的第一個挫折是其與年輕女仆莉莉的對話。他出于禮貌的客套話,反被莉莉譏諷。“The men that is now is only all palaver and what they can get out of you.” ⑤莉莉對中產階級男人的嘲諷使加里布埃爾感到十分的尷尬和羞愧。第二個挫折來自他的大學同學兼同事愛佛絲小姐,愛佛絲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傳統女人,把加里布埃爾成為“West Briton”“ ‘Well, I'm ashamed of you,’ said Miss Ivors frankly.” ⑥加里布埃爾是英愛階層的代表,自然會受到激進民族主義愛佛絲小姐的嘲笑,由此體現了當時的階級沖突,以及英愛階層的貴族在愛爾蘭被雙重邊緣化的地位。喬伊斯借加里布埃爾的形象表達了其對愛爾蘭激進民族主義的態度,在他看來,當時的愛爾蘭人民自負、無知、眼光狹窄,他們愛爾蘭是世界的中心,拒絕了解外面的世界——這是英國殖民主義的結果。喬伊斯對愚昧無知的愛爾蘭人的批判。最后一個挫折來自加里布埃爾的妻子。盡管兩人已經結婚多年,并且妻子在人前人后都順從著加里布埃爾,在他看來,兩人感情穩定,生活幸福。然而,當他發現他摯愛的妻子這么多年來仍然無法忘記她的初戀情人,盡管那個年輕的男人早已去世多年。加里布埃爾感到了莫大的恥辱,他感到自己竟然連一個死人都不如。“Gabriel felt humiliated by the failure of his irony and by the evocation of this figure from the dead, a boy in the gasworks.” ⑦他最后的打擊使他對一個死去的人感到生氣和嫉妒。三次挫折使加里布埃爾喪失了自尊與自信。而在都柏林這座癱瘓的城市中,生者生活在死者的陰影中。
《在酒樓上》,呂韋甫同樣經歷了三次挫折。第一次來自他夭折的弟弟。年買的母親命他去遷弟弟的墳墓,做好了所有的準備工作后,卻發現舊棺材里空空如也,于是他捧起了舊棺材旁邊的一抔土裝進了新棺材里,并把它埋到了父親墓的旁邊。“這樣總算完結了一件事,足夠去騙騙我的母親,使她安心些。” ⑧他無法對母親說出真相,只能編造理由騙母親順利完成,只求母親的一份安心。第二個挫折來自鄰家姑娘的死亡。呂韋甫輾轉多個地方給暗戀的鄰家姑娘買了發飾,卻從別人那里聽說她已經去世多年。但在聽到這個悲傷的消息后呂韋甫卻面無表情,沒有激烈的反應和傷心的神態,盡管是他暗戀多年的姑娘。第三次的挫折是他的工作。他正在做著的是一份不喜歡且薪水很低的工作,連“我”都驚訝于他會做這樣的工作。“我們同到城隍廟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時候,連日議論些改革中國的方法以至于打起來的時候。” ⑨從前的意氣風發到現在對生死之事的冷漠,也體現了呂韋甫生活態度的轉變。當年同窗時候的激情和雄心早已褪去,在遭受了生活的一次次的打擊之后,漸漸變得麻木。甚至在最后也沒有拒絕“我”結賬。“堂倌送上賬來,交給我;他也不像初到時候的謙虛了,只向我看了一眼,便吸煙,聽憑我付了賬。” ⑩在經歷了三次挫折之后,加里布埃爾和“我”對生死產生了頓悟。他們意識到死亡是生命的終點,但逝者仍然影響著生者的生活。
四、兩種死者
第三個相似之處為兩篇小說中的死亡因素。兩篇小說均描繪了兩種死亡:第一種是已經去世的人。在《死者》中有去世的音樂家、加里布埃爾的母親、以及他妻子年輕的情人。已經去世的偉大音樂家們對后來的歌劇領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藝術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前人都是后世的鋪墊,他們的肉體已逝,精神仍在。加里布埃爾母親的畫像掛在《羅密歐與朱麗葉》畫像的旁邊,他盯著母親的畫像,想起了對母親的種種感情,想念,感激或怨恨,無論哪一種情緒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母親仍在他和家人的心里。已經去世的妻子的情人依舊在妻子的心里揮之不去,甚至使加里布埃爾感到生氣和嫉妒。在《在酒樓上》有呂韋甫夭折的弟弟,鄰家姑娘阿順。“我曾經有一個小兄弟,是三歲上死掉的,就葬在這鄉下。我連他的模樣都記不清楚了,但聽母親說,是一個很可愛念的孩子,和我也很相投,至今她提起來還似乎要下淚。” ?即使忘了弟弟的模樣,依舊是呂韋甫和母親心里揮之不去的傷痛。鄰家姑娘阿順的死訊是從別人口里聽來的,呂韋甫于是想到了與阿順初見的場景,雖然斯人已逝,呂韋甫的心里依舊惦念著阿順。第二種是“活死人”,指的是肉體活著的但是精神冷漠麻木的人。在《死者》中,作者揭示了都柏林癱瘓的狀態,“I'm sick of my own country, sick of it !” ?喬伊斯借加里布埃爾之口表達了他對愛爾蘭當時狀態的痛心,以及深深的憂思。《在酒樓上》,呂韋甫就是“活死人”的代表,“這些無聊的事算什么?只要模模糊糊。” ?他經歷了生活的種種磨難,向生活投降,認清并接納了所有的痛苦,然后變得麻木不仁,失去了應有的激情。
兩篇小說都描述了死亡主題,臧克家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逝者仍然用另一種方法影響著生著。而兩篇小說中的“活死人”也展示了當時愛爾蘭與中國癱瘓、麻木的社會狀態。
五、結論
兩篇小說在許多方面都有相似之處。兩位作家也向讀者展示了社會的殘酷。喬伊斯和魯迅是同一時期,生活在地球兩端的偉大作家,愛爾蘭和中國也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的作品都表達了對祖國深深的愛與恨。即使身處異國,他們仍然心系祖國,推進人民思想的進步。他們恨,因為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愚昧。他們對祖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情流露在字里行間,仿佛進行了一場隔空對話。用喬伊斯的話來說:在他按照現在的方式譜寫這章道德史之后,他已經向國家的精神解放邁出了第一步。
注釋:
①③⑤⑥⑦?魯迅:《彷徨》中《在酒樓上》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2版。
②④⑧⑨⑩??Joyce,James.Dubliners:The Dead.York Press.
參考文獻:
[1]魯迅.彷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2.
[2]王友貴.喬伊斯與魯迅短篇小說比較[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1991,(3):72-78.
[3]王蘋.飄落在死者和生者身上的雪——《死者》和《在酒樓上》比較[J].魯迅研究月刊,2008,(1):58-64.
[4]Joyce,James.Dubliners[M].York Press.2008.
[5]Joyce,James.Letters of James Joyce[J],Vol II and III,(ed) Richard Elimann,New York:the Viking Press,1996: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