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魯迅比詹姆斯·喬伊斯大一歲,出生在相同的年代。他們生長于亞歐大陸的兩端,所處的環境卻迥然相異:魯迅生在軍閥混戰、日漸衰落、腐朽封建的中國,喬伊斯長于深受宗教影響的異域國度愛爾蘭。當時間的車輪緩緩從十九世紀跨向二十世紀的時候,每個國家也都經歷著波譎云詭的巨變。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是文學創作的肥沃土壤,在這樣的沃土之上作家們文思如泉涌,開始了現代文學創作的新形勢。魯迅首開使用白話文創作的先河,而喬伊斯將“意識流”的創作手法推到了頂峰,他們的文學創舉都對后世影響深遠。然而在這兩位不同國籍的文學集大成者的身上卻可以發現諸多相似之處。本文將從他們的成長經歷和文學造詣兩個方面來探究他們的共性。
【關鍵詞】 魯迅;詹姆斯·喬伊斯;共性
【中圖分類號】I1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5-0022-02
一、成長經歷
魯迅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出生在帝國主義列強紛紛入侵中國之時,整個國家支離破碎,一派滿目瘡痍的景象。原名周樹人,1881年出生于浙江紹興府會稽縣東昌坊口新臺門周家,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出身于書香門第,童年時期就讀于家鄉的私塾——三味書屋。后來由于他的祖父牽涉在科舉舞弊案之中被革職下獄,于是開始家道中落。同時父親也重病在床,在他15歲那年父親病故。家庭的變故對少年魯迅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童年生活的場景為他日后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他后來輾轉進入金陵的新式學堂江南水師學堂和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鐵路學堂進行學習。他受進化論思想影響,喜歡閱讀新思想的書以及翻譯的小說,他21歲的時候東渡日本,由于父親生病的緣故選擇了醫學,然而只學習了一年便從學校退學。他會作此決定是因為看了一部有關日俄戰爭的電影紀錄片,中國人圍觀日軍殺害中國人情節的刺激,認為“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①”這便是他棄醫從文的緣由。看到國民的麻木不仁,對同胞的漠不關心讓人心寒,只是依靠救死扶傷恐怕效果不大,只有選擇用文字來啟迪國民的心智,激發他們的斗志才會是良策。
詹姆斯 · 喬伊斯1882年出生于愛爾蘭的都柏林。他出生的時候,愛爾蘭這個風光綺麗的島國正處于英國的殖民之下,戰亂不斷,民不聊生。他成長于都柏林近郊拉斯加地區的一個富裕的天主教家庭。他的父系祖上曾是富庶的商賈。在他11歲的時候由于父親的酗酒問題以及對家庭財產的管理不善導致整個家庭由盛轉衰。他受過短暫的家庭教育,后來進入寄宿學校。20歲的時候到巴黎修習過醫學,這些經歷與魯迅甚為相似,連所經歷的年紀也相仿。后來他與女友私奔,開始了流亡海外的生活,大部分時間身處歐洲大陸。喬伊斯早期出版了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其中深入地剖析了都柏林社會發展的遲緩和麻木。這部作品中的主題是“頓悟”,意指對靈魂或其他事物突然間的發現和自覺。在喬伊斯的一生當中,民族主義思想一直貫穿于其作品的始終。他在給妻子諾拉的信中寫道:“我是也許終于在這個不幸的民族的靈魂中鑄造了一顆良心的這一代作家之一。”他明確表示這本小說集的創作原則:“我的宗旨是要為我國的道德和精神史寫下自己的一章。”這一原則被他親身踐行著,他所有的作品中都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處于大英帝國和天主教會雙重壓迫和控制之下的愛爾蘭是一個夢寐落后、不可救藥的國家,而都柏林則是它的中心,在這個毫無生氣的城市里每時每地都在上演著麻木、沉悶、淪落的一幕幕的現實劇。
魯迅和喬伊斯的成長經歷竟然驚人的相似,經歷了家道中落的動蕩和洗禮,他們對于世態炎涼有著更深刻的體會。經歷過重重地坎坷才能意識到社會的腐朽,窮則思變,因而他們更想揭露社會的弊端,用發人深省、催人奮進的文字力量鼓舞人心。在人心日益枯竭的艱苦歲月中,為普通大眾送去清麗脫俗的文章,滌蕩人們的心靈,這些精神食糧便是那個時代伴著他們成長的精神慰藉。他們具有獨特的洞察力,將眼睛看到的人生百態收集于筆端,吐露在他們苦心經營、匠心獨運的作品中,記錄他們那個時代的風土人情,他們的文章就是百姓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為讀者展現出了二十世紀初豐富多彩的社會風貌。
二、文學創作
(一)創作背景
魯迅的童年在中國的江南水鄉度過,兒時與小伙伴們搖櫓輕舟蕩漾嬉戲的時光想必是最難忘的。童年的成長經歷為他日后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的很多文章都提及故鄉紹興,承蒙他的精彩描述讓世人都萌發了去親自感受一下當地風土人情的想法,紹興也因此成了旅游勝地。如今他已離世多年,卻還是為家鄉做出了很大的推介貢獻。
詹姆斯 · 喬伊斯的童年時光在愛爾蘭度過,這種無憂無慮的歡樂時光對他日后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從小才華橫溢,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寫詩,五十多歲的時候不幸失明了,但他仍舊堅持寫作。他是一位憂國憂民的民族主義作家,很多作品的背景都設置在家鄉都柏林。他在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對民族對國家的熱愛,深深感動并感染著每一個愛爾蘭人。
(二)作品主題
魯迅的小說作品雖不算多,但是卻意義重大。他將目光聚焦社會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狀態。魯迅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中,意思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②二十世紀初的中國災難深重,正在遭受著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的瓜分狂潮,國民生活也困苦無助,然而更讓人無奈的是他們的思想竟然還很落后,愚昧無知的民眾任人宰割。像魯迅這樣的文人志士當然不能坐視不理,為了叫醒昏昏欲睡的骨肉同胞他奮筆疾書,將帝國主義的剝削壓迫展現在世人面前,他針砭時弊,把腐朽政府那些軟弱無能、魚肉百姓的惡行辛辣地揭露出來。他是一位用筆鋒在戰斗的勇士。
喬伊斯的第一部小說《都柏林人》由15個短篇小說構成,它們“共同的主題是彌漫于都柏林社會生活中的癱瘓狀態。” ③1904年他在致出版商的信中自陳我的宗旨是為我國的道德和精神歷史譜寫一個新的篇章,我之所以選擇都柏林為背景是因為我覺得這個城市是癱瘓的中心。這種麻木疲軟、死氣沉沉、無所作為的氛圍籠罩著他家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目睹了這樣的景象,他運用文字語言描繪出這種社會場景和當時的環境。他的視野同樣聚焦于形形色色的中下層人民群眾,通過描寫平凡的日常瑣事揭示理想的破滅和人生的本質。
(三)文學形式
文體風格方面,魯迅的表達方式是含蓄且有所節制的,語言風格也極其簡約、凝練。喬伊斯的創作以現實主義為基礎,具有現代主義小說的特征。對于語言的運用富有創造性,喜歡用雙關語。他的語言游戲使他的作品里存在著一種喜劇精神。將人生當中的不體面和滑稽可笑的一面展現了出來。魯迅對于孔乙己、阿Q的描寫也有著戲謔滑稽的體現。
文學體裁方面,魯迅觸及的范圍甚廣,曾出版過短篇小說、散文詩、散文、雜文、書信和學術著作,其中最為人稱道的便是他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偉大開端,開辟了中國文學發展的一個新時代。喬伊斯最早為人們所知也是通過他的第一部作品短篇故事集《都柏林人》。二位作家都是以寫短篇小說起家,并借此成名。
創作技巧方面,魯迅小說的實驗性很值得關注。他的《狂人日記》打破了中國傳統小說首尾連貫、環環相扣的情節推進模式,由不標明具體年月的13則日記組成,通過主人公的自由聯想、心理描寫,直接剖露他的內心世界。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無論從內容或技巧上說都是現代小說中最具實驗性的作品。他將美國哲學家兼心理學家威廉 · 詹姆斯所提出的“意識流”運用到了文學領域,此項成就使他躋身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流。內心獨白、自由聯想、感官印象、蒙太奇、夢境、重復出現的形象等等意識流技巧都被他運用在小說創作之中。他成長的時期,恰逢愛爾蘭淪為英國殖民地之時,喬伊斯細致入微地觀察到了民眾的精神狀態和生活狀況,苦心孤詣地記錄下他眼中的愛爾蘭人民在被統治之下那種盲目冷漠的態度。他用意識流技巧和多方位敘述觀點創作了《尤利西斯》,對小說藝術有了重大的革新。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在文學創作方面魯迅和喬伊斯也有諸多共性。相似點在于:首先,他們都是以家鄉為背景,同時家鄉的事物為他們的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鮮元素,為文章增色不少。他們對家國的憂思從他們的文章中也可見一斑。古詩有云:“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他們對國家的赤子之心、拳拳之情都表現在文學作品之中。他們對二十世紀本國文壇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魯迅揭出病苦和喬伊斯指出這種“癱瘓狀態”是喚起民族精神的第一步。其次,由創作背景、作品主題和文學形式構架起的文學創作方面,也有不少類同之處。魯迅創作獨特的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潛力,為新文化、新思想的發展披荊斬棘地開辟出一條道路,使中國文學的發展更加多元化、大眾化、通俗化。毫無疑問,在試驗性寫作方面,在語言的創造性運用方面,喬伊斯走得比誰都遠。④
本文通過對魯迅和詹姆斯喬伊斯的成長經歷以及文學創作方面的對比,找到了他們二人之間的許多共性,為中西之間文學的對比研究增加了新的思路,同時也使人們能夠更加深入地知曉并了解這兩位二十世紀前半葉的偉大作家。
注釋:
①魯迅:《吶喊》,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②魯迅:《南腔北調集 · 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4年版。
③侯維瑞:《英國文學通史》,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④王佐良:《英國文學史》,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
作者簡介:
董宇,女,漢族,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