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亮亮 楊青
【摘要】 慶陽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是當代文化語境中的一種文化建設現象。從彰顯文化當代性的“視覺文化”的理論視角,探究慶陽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現象,認為慶陽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顯現一種“視覺化”的文化向度。在“消費社會”的文化語境中進一步探究慶陽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現象,認為當今社會“消費社會——消費文化——視覺文化”的文化系統鏈是慶陽紅色文化資源“視覺化”開發的文化語境。
【關鍵詞】 視覺文化;消費社會;慶陽;紅色文化;資源
【中圖分類號】G12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3-0050-02
基金項目: 1.2020年甘肅省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項目《慶陽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及利用研究》 ?(項目編號:2020B—225);2.2019年甘肅省社科聯項目《甘肅紅色文化資源圖文搜集整理與應用研究》(項目編號:19ZC07)。
緣于慶陽的革命老區身份,以及紅色文化特殊的內在價值等原因,慶陽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日趨成為學界的一個研究對象。盡管人們已從文化資源的內容、特質、保護、開發、利用等諸多維度對其進行了相關探究,但是,與其開發的實踐行為與現象相比較,慶陽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的理論問題,顯得較為薄弱,尤其鮮見一些與當代文化思潮、語境相關的研究成果。毋庸置疑,慶陽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是當代文化語境中的一種文化建設行為與現象,這一行為與當代文化語境和社會環境有密切關系。因此,本文從彰顯當代文化特征的視覺文化與消費社會的理論視角,對其的開發行為給予理論性闡釋。
一、慶陽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的研究基礎
運用解構與建構、關鍵詞的研究方法解讀“慶陽紅色文化資源”,其可以解構為“慶陽”“紅色文化”“資源”的有機結合,同時,這三個概念即是研究其的三個重要關鍵詞。對這三個關鍵詞及其關系的體系化解讀,即是對“慶陽紅色文化資源”的理論建構。在此基礎上,從資源的“開發”與文化的“變遷”視角,對“慶陽紅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利用行為的整理與闡釋,即是“慶陽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的研究基礎與理論建構。
進一步講,體系化、系統化視角中的“慶陽”“紅色文化”“資源”,是彼此交流、對話、主體間性的一個文化整體。具體言之,在紅色革命文化與資源視角下,“慶陽”有了革命老區之身份,成為踐行革命理想、信念、思想的文化載體。慶陽地區的紅色文化與資源,不但具有中國紅色文化與資源的一般特點,而且還有一種基于“慶陽”的地域與人文特色。正如一些研究所言,慶陽紅色文化資源“不僅具有全國紅色文化資源的一般特點,而且還與慶陽特殊的革命歷程、地理位置、生態環境等緊密相連”。依據相關部門調查、研究,“慶陽地區有革命遺址遺跡220多處”。可以說,這些數據的具體所指,以及在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慶陽”“紅色文化”“資源”三者之間的能動關系,是慶陽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現象與問題的研究基礎。
當然,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慶陽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是當代文化語境中的一種文化建設現象,這一現象產生的“文化語境”直接昭示了一種對其的研究指向,即從當代文化語境與社會環境視角研究慶陽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現象。因此,本文從彰顯文化當代性的“視覺文化”“消費社會”的理論視角,對慶陽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的實踐行為給予理論性解讀。
二、視覺化:慶陽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的一種文化向度
“視覺文化”是當今社會的一種重要文化形態。像“維特根斯坦、海德格爾、本雅明、居伊·德波、福柯、羅蘭·巴特等,對圖像或視覺的理論闡釋”,表明“視覺文化”已經成為人文學科領域的一個重要理論話題。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視覺文化”之“視覺化”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問題譜系,“即從‘將不可見變為可見的’到形成‘影像化主導’,進而突顯出‘虛擬性’的新質,最后將視覺化邏輯滲透到‘不可見’之物中去”。這一問題譜系表明,“視覺化”已經成為人們把握、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
同樣,慶陽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彰顯一種明顯的“視覺化”現象。從“遺產資源論”視角論,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慶陽地區留存的革命遺址、遺跡等,即是“慶陽紅色文化資源”。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們圍繞“慶陽紅色文化資源”創造的革命博物館、紀念館、旅游景點、紅色歌謠、繪畫、電影、攝影等文化形態,可以用“視覺化”的問題譜系進行解讀與建構。換言之,按“視覺化”的問題譜系解讀慶陽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現象,該現象暗藏一種文化從“非視覺到視覺化”的形態變遷。
首先,攝影成為呈現文化資源的一種重要形式。2010年以來,相關部門對慶陽境內的所有革命遺址、遺跡進行了全面普查,“共普查到革命遺址遺跡220多處,拍攝照片460多張”。這次普查中拍攝的460多張照片,可以說是“慶陽紅色文化資源”的“視覺化”開發現象。這一現象使基于地理、自然維度的“慶陽紅色文化資源”變成一種以“攝影”為中心的紅色視覺文化。
其次,文字轉化為圖像的文化現象。如在印刷文化領域,像《紅色南梁——慶陽老區革命歷史畫冊》《紅色南梁:隴東革命故事連環畫叢書》等畫冊,依據內容可知,有“以圖證史”與“圖像敘事”的文化功能,暗含一種將文字轉化為圖像的文化現象。再如,在影視文化領域,像《隴東革命回憶錄》《隴東革命斗爭故事集》中的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革命領袖,在電視連續劇《劉志丹與謝子長》、文獻紀錄片《走進陜甘邊根據地》等影視作品中均獲得充分展示,這些都是慶陽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中,文字轉化為圖像的文化現象。
最后,文化“從不可見到可見”的形態變化。如慶陽紅色文化中的一些歌謠,像《咱們的紅軍到南梁》《繡金匾》《軍民大生產》等,本身是一種聽覺藝術,但是,現代攝影與電腦技術使其有了視覺文化之形態。一方面,現代攝影與電腦技術給這些紅色歌謠插入了相關圖像;另一方面,數碼模擬將這些紅色歌謠的音頻以視覺化的光譜表現出來。
三、消費社會:慶陽紅色文化資源“視覺化”開發的文化語境
“消費社會”是人們描述當今社會環境與文化的一個高頻詞匯。如“當今社會是一個消費無處不在的社會”“今天,在我們的周圍,存在著一種由不斷增長的物、服務和物質財富所構成的驚人的消費和豐盛現象”。這些論述折射了思考者所感悟到的基于“消費”的一個社會變化本身。關于消費社會現實的變化,可從兩個方面觀測,一是消費理論,一是文化的變遷。至于消費理論,當今學界對“消費社會”“消費文化”“文化消費”“消費主義”等的相關論述,可以構成一個系統化的理論體系。關于社會文化的變遷,其文化的“視覺化”是一個典型現象。
回歸至慶陽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的問題,發現慶陽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的“視覺化”現象,是文化形態的變遷問題。依據對消費理論、消費社會現實、社會文化變遷,以及三者關系的認識,認為,慶陽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的“視覺化”現象,可以從消費理論與消費社會現實方面獲得解答。
毋庸置疑,消費社會是一個以“消費”為中心的社會。即作為社會構成部分的“人”“物”“人與人”等,其存在、生活、運行依賴的基礎是“消費”。當然,這種社會形成的一些條件與基礎是:“人”應有較高的收入、購買能力,社會要有豐盛的商品、完善的市場、發達的工業、產業、媒介與媒體等。也就是說,只有具備這些條件與基礎,才能形成消費社會,才有可能出現一種消費文化。相較于一般的“物的消費”“消費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消費者不會從特別的用途上去看待物,而是從它的全部意義上去看全套的物”。這種“消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商品的態度,即人們不再唯一的關注商品的用途,而是關注商品外在的符號功能。于是在當代文化系統內形成一個“消費社會——消費文化——視覺文化”的文化鏈條。
進入慶陽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實踐,發現“消費社會——消費文化——視覺文化”之文化模式,是慶陽紅色文化資源“視覺化”開發的文化語境。慶陽紅色文化資源開發過程中,形成的革命紀念館、旅游景點、攝影、影視等文化形態,一方面將慶陽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為一種紅色視覺文化;另方面使慶陽紅色文化與當今社會人們的文化消費觀念等緊密相連。正是在這層意義上,經過開發后的慶陽紅色視覺文化與當今社會人們的文化觀念趨向一種吻合現象。如在當今大眾文化、享樂主義、旅游文化、消費欲望等文化觀念的支配下,人們旅游紅色景點、參觀革命紀念館,賞析紅色藝術文化,已經成一種合乎“消費社會”特點的文化消費。需要明確的是,這一文化消費現象的出現,與慶陽紅色文化本身的內容、品質等有較大關系,“消費社會——消費文化——視覺文化”的文化邏輯只是慶陽紅色文化視覺化的一種文化語境。
要之,慶陽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是當代文化語境中的一種文化建設現象。在當代文化語境中,慶陽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彰顯一種“視覺文化”之“視覺化”的文化向度,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攝影成為呈現文化資源的一種重要形式,文字轉化為圖像的文化現象,文化“從不可見到可見”的形態變化。就其“視覺化”的原因,與“消費社會”的文化語境緊密相關,具體即當今社會“消費社會——消費文化——視覺文化”的文化系統鏈是慶陽紅色文化資源“視覺化”開發”的文化語境。
參考文獻:
[1]劉月蘭,傅悅.慶陽紅色文化資源特點探析[J].隴東學院學報,2016,(02):7-10.
[2]閻曉輝.紅色印記——慶陽紅色革命遺址遺跡[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魏亮亮,男,甘肅武山人,隴東學院教育學院講師,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文化史。
楊青,女,甘肅隴西人,碩士,隴東學院美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藝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