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煜欣
【摘要】 《桃花扇》是由清初戲曲家孔尚任所創作的一部傳奇劇本,其雖以李香君與侯方域的愛情故事為主線,然而主題卻是“借離合之情,抒興亡之感”。《桃花扇》帶有愛情傳奇色彩,然而也不失史劇意識,行墨間反映出了南明弘光小朝廷從建立到衰敗的全過程,由此也可以從中探究出南明弘光王朝的政治現象與特點。
【關鍵詞】 南明;《桃花扇》;政治;黨爭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9-0004-02
一、引言
明末清初亡家破鼎之際,許多明朝遺民不迎新朝,隱居山林以示懷念舊朝之意。這些遺老在隱居期間,著史寫書,以抒內心凄涼之感,以發國家興亡哀嘆之意。在這種遺民思潮影響之下,許多文學作品應運而生,如孔尚任的《桃花扇》。孔尚任出生于1648年,未經過甲申之變,也沒有參與過弘光小朝廷的建立,但他接觸到了許多南明遺民,如其族兄孔尚則以及遺老秦光儀,由此而了解到許多南明史料,據此而作《桃花扇》。《桃花扇》雖為傳奇,但其也不失真實。在《桃花扇凡例》中寫道:“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確考時地,全無假借。至于兒女鐘情,賓客嘲解,雖稍有點染,亦非烏有子虛之比。” ①同時在《先聲》中作者借劇中人物老贊禮之口說出“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實事實人,有憑有據”。也再次肯定《桃花扇》在一定程度上的真實性。《桃花扇》中塑造了許多人物,有復社文人陳貞慧、吳應箕,民間藝人柳敬亭,青樓名妓李香君,朝中官宦阮大鋮、馬士英,邊關武將史可法、左良玉等等,人物幾乎涉及南明時期的各個社會階層,是南明時期社會的真實寫照。故而本文著眼于《桃花扇》中的描寫,由此而重點分析《桃花扇》中所體現出的南明弘光王朝的政治特點:黨爭肆意,政治腐敗與主君昏庸。
二、黨爭肆意
《桃花扇》中,除去侯李二人的愛情主線,黨爭的線索也是貫穿全文。如從開篇第一齣《聽稗》便寫道:“兄還不知,阮胡子漏網馀生,不肯退藏;還在這里蓄養聲伎,結納朝紳。小弟做了一篇留都防亂的揭帖,公討其罪。那班門客才曉得他是崔魏逆黨,不待曲終,拂衣散盡。” ②一篇《留都防亂揭帖》就再一次展現了代表東南進步勢力的文人與遺留閹黨的斗爭,而后在第三齣《哄丁》中又寫文廟祭祀,士人痛罵阮大鋮,以替東林雪憤,為南監生光;在第四齣《偵戲》中又寫以陳貞慧,方密之為首的文人痛罵阮大鋮“呼親父,稱干子,忝羞顏,也不過仗人勢,狗一般”再到第二十九齣《逮社》中,復社與閹黨之間的斗爭沖突加劇,閹黨利用手中權力大肆迫害關押復社文人,以俟報復。全劇本中,黨爭也作為了一條暗線,不停地出現。
在《桃花扇》全劇中,復社文人與阮馬二人為代表的黨派的斗爭一直未停歇,而其兩派的斗爭其實就是明末東林黨與閹黨的斗爭的延續。“明代黨爭之盛行始自萬歷, 其后才有東林、閹黨之爭,乃至復社運動,明代朋黨之興起,實因明中后期皇權專制之衰落,士大夫以結黨而求發展勢力以自固。” ③東林黨與魏閹黨人的斗爭持續時間極長,影響極大,由此也作為了明末黨爭的典型代表。明朝科舉制度盛行,由此文人文化也非常繁盛。東林黨的成員大多是文人士大夫,他們熟讀四書,秉持為生民立命的思想,反對政治腐敗,提倡肅清吏治,與把握朝政的閹黨作斗爭。然而隨著黨派的進一步擴大,文人與閹黨之間的斗爭也不再只是站在國家角度,而是逐漸變味,充滿了個人恩怨意味。
如《桃花扇》中所言:“而今馬,阮當道,專以報仇雪恨為事。” ④兩派斗爭皆以報仇雪恨為目標,亡國之際,你爭我斗,將個人恩怨放置于國家之上,以至于到了“國仇猶可恕,私恨最難消”的地步。閹黨玩弄朝政,以權力報私仇,胡作非為,而文人除卻做文章以討伐閹黨之外,也失去治國安邦之理想,只待于“中原無人,大事已不可問,我輩且看春光”。不論是東林黨筆下的閹黨亂為或是《廿二史札記》中所提出的書生誤國,黨爭都無可非議地加速了明王朝的衰頹。清朝士人總結明朝亡國之原因,認為“嘗論明之亡也,始于朋黨,成于閹豎,終于盜賊,南渡繼之”。⑤此番言論將朋黨之爭視為明朝滅亡之始,也可見黨爭對于明朝基業的摧毀力度之大。激烈的黨爭在明亡后繼而延續,又成為南明弘光王朝的一大政治特點。
三、奸臣當道,腐敗猖獗
孔尚任開篇即在《桃花扇小引》中記載了《桃花扇》的主旨:“《桃花扇》一劇,皆南朝新事,父老猶有存者。場上歌舞,局外指點,知三百年之基業,隳于何人?敗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獨令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人心,為末世之一救矣。” ⑥對于自己所提出的三百年之大明基業,隳于何人?敗于何事?的問題,孔尚任緊接著在后篇的《桃花扇小識》中也給出了自己的見解:“權奸者,魏閹之馀孽也;馀孽者,進聲色,羅貨利,結黨復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 ⑦由以上文獻資料可見,孔尚任認為魏閹余孽,權奸當道,是造成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而在《桃花扇》中,孔尚任也尤其地突出了以馬阮二人為首的腐敗官員形象。
《桃花扇》中所塑造的朝中掌權人物馬士英、阮大鋮皆為權奸之人,他們憑借國難而爭奪權位,暴斂橫財,蓄養聲妓,在劇中成為萬夫所指。“顧納賄亦不必奄寺,凡勢之所在,利即隨之。” ⑧伴隨著權奸一起出現的是利益所帶來的腐敗。明末不止于宦官的貪污,朝廷文人官員的受賄腐敗也十分嚴重。“但是士大夫們的這種失衡的心理波動很快就被淡化了,他們逐漸適應了這一無法改變的現實,并且利用自身的特權優勢又躋身于享樂者的超前行列中。” ⑨晚明時期,商品經濟發展迅速,社會風氣也由此而變得崇尚奢華,由此士大夫階層也適應這種社會轉變,不在恥于財利,一些士大夫崇尚取財有道,但是部分士大夫卻喪失底線,利用手中的權力與名望,大肆搜刮財產,貪污受賄。《桃花扇》中所涉及到的腐敗描寫很多,如第三十一齣《草檄》中所描寫到的“教艷品,賣官爵”,第三十六齣《逃難》中馬士英所占有的“一隊嬌嬈,十車細軟”,都生動地將南明官場腐敗的肆意描寫得極為傳神。而不可否認,一定程度導致明朝滅亡的政治腐敗現象也繼而成為了南明弘光王朝的政治特點之一。
四、主君昏庸,上位不尊
除卻上文中所提到的黨爭與腐敗特點,皇帝的無能昏庸也是弘光王朝的又一大政治特點。《南疆逸史》中記載:“而廟堂昏庸,酣歌弗恤。忠貞黜落,貪黷橫肆。” ⑤雖然這是溫睿臨對于南明弘光,隆武,永歷三朝的概括,然而酒色酣歌則更為直接地表現在了弘光帝的行為上。
《桃花扇》中對于弘光皇帝的描寫并不多,但僅是這寥寥幾出,便已將懦弱無能,沉溺于聲色犬馬中的無能君主形象描寫得淋漓盡致。如第十四齣《阻奸》借他人之口寫弘光帝:“現今世子德昌王,父死賊手,暴尸未葬,竟忍心遠避。還乘離亂之時,納民妻女。這君德全虧盡喪,怎圖皇業。” ⑩直言其德行俱喪,難賦大任。而在第二十五齣《選優》中寫弘光帝在內憂外患中不務政事,只貪聲色之奉,以及第三十七齣《劫寶》中,又寫弘光帝置復興基業于不顧,而只念茍且自我性命。至此,一個貪圖美色,怯弱畏難,難當大任的末世之君形象便刻畫于紙上。大明三百年之基業中,有賢能君主,開仁宣之治,創弘治中興。然而,也有皇帝不問國事,享樂奢靡,沒有承擔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的皇帝職責。“后來,當清兵離南京只有幾天路程時,這位皇帝對于迫在眉睫之事,半是懵然,半是拒聞。皇帝如此放棄責任,使民眾對馬士英集團的支持逐漸減退,最終完全喪失。” ?弘光的昏聵與對于皇帝職責的缺失,也導致了弘光王朝的衰敗并成為顯著的政治特點。
五、結語
《桃花扇》以上下兩本共四十齣戲,在婉轉唱和間生動地再現了南明弘光小朝廷時期的社會眾相,其以侯李二人的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為主干,枝節處又刻畫出了大奸大忠,大智大愚的各色人物形象,行墨間展現出了南明弘光王朝時期顛沛流離,動亂頻繁的社會現實,也揭露出了弘光王朝所存在的黨爭、腐敗等諸多黑暗政治現象。本文對《桃花扇》進行深入分析,對于作者所提出的“三百年之基業,毀于何人何事”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整理分析出了其中所體現出的南明弘光王朝的政治特點。
注釋:
①⑥⑦(清)孔尚任著、王季思、蘇寰中、楊德平注:《桃花扇》(上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頁,第1頁,第3頁。
②(清)孔尚任著、王季思、蘇寰中、楊德平注:《桃花扇》(卷一上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7頁。
③商傳:《從朋黨到黨社——明代黨爭之淺見》,《學習與探索》2007年第1期,第222-227頁。
④(清)孔尚任著、王季思、蘇寰中、楊德平注:《桃花扇》(卷三下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頁。
⑤(清)溫睿臨:《南疆逸史》(上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頁。
⑧(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850頁。
⑨商傳:《明代文化史》,東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18頁。
⑩(清)孔尚任著、王季思、蘇寰中、楊德平注:《桃花扇》(卷二上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97頁。
?(美)司徒琳著、李榮慶、郭孟良、卞師軍、魏林譯、嚴壽澂校訂:《南明史:1644-1662》,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82頁。
參考文獻:
[1](清)溫睿臨.南疆逸史[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清)孔尚任著,王季思,蘇寰中,楊德平注.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3]商傳.從朋黨到黨社——明代黨爭之淺見[J].學習與探索,2007,(01):222-227.
[4]商傳.明代文化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
[5](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M].北京:中華書局,2013.
[6](美)司徒琳著,李榮慶,郭孟良,卞師軍,魏林譯,嚴壽澂校訂.南明史:1644-1662[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