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杰 劉一帆
【摘? ?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已滲透到各行業中,“互聯網+教育”近年來發展尤為迅速,對傳統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本文主要分析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傳統教育模式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并對“互聯網+教育”現狀進行了現狀分析,明確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的建設性意見,對推動“互聯網+教育”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互聯網+? 教育? 教育變革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6.057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教育逐漸發展崛起,《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等文件指出: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臺,推動從教育專用資源向教育大資源轉變,從提升師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養轉變,從融合應用向創新發展轉變,構建“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教育服務新模式,探索信息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可見,國家對互聯網教育新模式的重視。
一、互聯網+教育對傳統教育的挑戰和機遇
(一)對傳統教育的挑戰
1.打破原有傳統教育的課堂結構與流程。在傳統的課堂教育過程中,主要分為課前備課、課時授課與課后鞏固三大階段。即使是不同學科、不同文化水平的課堂教學,大多都是按照這個課堂結構與流程來進行教學。然而,隨著互聯網+教育的緊密結合與融入,課堂教學的主要陣地不僅僅局限于教室的授課。學生們可以自主安排學習時間通過互聯網教育平臺進行課程內容的學習,從而打破了原有傳統教育的正常結構與流程。
2.重構傳統教育課堂中的師生地位。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著主導地位的角色,學生大多數扮演的是被動接受知識的角色。隨著互聯網+教育方面的完善和推廣,由于在線教育平臺的主要使用對象和使用者是學生,因此在大多數的網絡授課中學生與教師的地位有所重構。從而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老師與學生的溝通效率。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學的進展,同時也會給課堂管理帶來一些不利。
3.對傳統教師帶來心理負擔。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通過課本以及多年來的教案進行授業解惑,學習方式較為統一。當互聯網+教育融入教學中,學生學習的對象不再局限于書本和教案,而是以多媒體為基礎上的各式各樣的學習平臺,教師為順應教育時代要先學會線上教學的系統。由于對新事物接收能力的不同,導致部分教師不能很好地掌握線上教學的工具,反而線上教學工具的使用成為了教師上課的一種心理負擔。
(二)對傳統教育帶來的機遇
1.增強了傳統教育的多樣性元素。傳統教育過程中主要以教師的講授內容為主進行教學,學生對于接收各方面的知識只能通過教師的講授及自行想象來學習。互聯網+教育的發展,以信息技術平臺所能呈現的抽象化、具象化、多樣化的方式,讓傳統教育下的課堂增添了色彩與活力,讓學生在形象化和生動化的課堂中進行學習內容的理解與吸收。
2.拓展傳統教育的教育方法與陣地。傳統的教育教學主要精力集中在課堂上,這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學習能力來說有些局限性。唐亮(2019)認為,“互聯網+”是推動社會變革轉型的重要技術力量,也是驅動教育發展的要素和動力,會對未來教育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互聯網+教育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提供的平臺,拓展了學生學習的陣地,把重點轉移到了鼓勵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模式上,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零距離跟蹤。
3.使傳統教育系統化。傳統的教育過程中,學校和教師只能通過手寫來匯總和整理教學信息,這不利于后期的數據匯報與整合,也不利于教師對學生的各方面成績與表現進行管理和掌握。李克強總理(2015)提出,促進‘互聯網+教育’的發展,可促進優質資源的共享。互聯網+教育結合傳統教育,通過互聯網媒體平臺對各項數據進行匯總,能及時掌握學生各項能力和成績狀況,可以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管理。對于家長來說則能夠更加直截了當的了解學生各方面學習的狀況與進展。
二、現有互聯網+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市場泛濫,缺乏有效監管
互聯網教育平臺已成為人們提升學歷、培訓技能、補充知識的快捷途徑。但由于互聯網教育平臺的熱度逐年升溫,使得線上教育搭建的平臺良莠不齊甚至怪相頻出。更有一些服務網站宣稱可以一鍵式解決線上平臺的搭建,為注冊機構解決各種網課服務、提供客戶流量、市場推廣等業務。這種方式難以保證教育平臺的師資、課程、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家長和學生并不能準確的鑒別出優質的平臺。有些平臺甚至不符合法律法規,對教育成果和教師信息進行不切實際的宣傳,如毫無學歷的普通人在短時間內獲得國家211大學本科學歷,將普通教師說成某大學內的“明星講師”。
(二)學生線上學習效果差強人意
由于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線上學習成為眾多家長們為孩子選擇的學習方式。在線教育的課程突破了地點和時間的限制,讓學生可以通過網絡隨時隨地進行學習,這一優勢毋庸置疑。但也存在許多詬病: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娛樂廣告較多,課堂內容不成系統且單一等,使得線上學習效果普遍差強人意。
(三)用戶體驗感不佳
現今市場中,需要課外輔導等優質教育資源的用戶大多是中小學生,其家長是主要的消費群體,但各大教育類平臺在建設過程中重心有所偏差。互聯網技術與教育結合教育應放在首位,教育類APP或平臺由于偏重高端技術,造成線上學習操作繁瑣。例如賬號密碼激活登陸,優質課程付費觀看,低俗廣告植入等問題,低齡學生和文化程度較低的家長無法輕松的進行課程觀看學習操作,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用戶體驗好感度。
(四)缺乏系統的線上教育模式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師與學生雙方面對面交流,教師能針對學生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程度的學生制定系統的教學方案,并對所授課程進行有條理的備課授課以及課后鞏固考核。在現今的互聯網教育平臺中,開發者往往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并未對課程或者知識內容進行系統化的梳理,缺乏相關的經驗教師來指導,做出真正適合學生學習的系統的課程,且由于線上課程對學生的監管力度不足,容易形成用戶學習效果差,用戶使用粘度低等情況。
三、對互聯網+教育發展的促進建議
(一)加強市場監管
相關部門應當加大對互聯網教育平臺的監管力度,出臺相關措施并落到實處去,對互聯網教育市場的亂象進行整改,對市場進入標準進行明確的規定,提高并規范準入門檻,確保每個進入市場的教育平臺都具有一定的行業水準,這樣才能減少劣質教育平臺對學生思想的荼毒與侵害,更好的培養相關人才。
(二)加強學習監督力度,增加內容趣味性
互聯網教育無疑實現了學習的地點與時間自由,但由于學習過程缺乏監管,這就使得學生學習效果參差不齊,學生的自制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習的效果,這就需要教育平臺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提高監管力度,提出以下措施:(1)在聽課過程中頁面彈出相關課程問題,問題需要涉及課程所講內容的重點,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記住重要的知識點,加強學習印象。(2)增設課后小測驗,題目原創,防止學生偷懶自行搜索,測驗結果不達標系統自行返回進度,重新開始任務點,可以有效地防止學生在學習中浪費了時間卻又無法學到知識的問題。(3)增強課程趣味性,使得學生可以愉悅的思考學習,無形中拉回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樂于接受這種教育模式,減少抵觸心理。
(三)簡化操作步驟,提高群體適用性
在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技術固然重要,但更應當注重人性化設計,互聯網教育是為了學生和求知者更好學習的一種服務模式,應當更好的考慮用戶在使用過程中體驗感,互聯網教育平臺應當改變操作模式,更好的優化操作系統,簡化繁瑣的操作流程,使得各個年齡段的用戶都可以輕松操作,為用戶提供便利,使得線上學習不再成為一件復雜的事情。
(四)聘請教育專家參與設計互聯網教育系統
教育專用資源向著教育大資源的轉變是國家大力提倡的教育服務新方式,因此在推廣“互聯網+教育”時,傳統教育應當與互聯網教育相互合作,在制作網絡課程和模塊時,聘請教育專家將傳統教育中的一些有用的模式揉入互聯網教育,參與互聯網教育的系統設計和課程制作,使得互聯網教育更具有權威性和適用性,互聯網教育平臺的商家也可以大力與名校名師合作,互利共贏,將更好的教育資源轉換成信息化教育資源傳播到更多的地方,使更多的教育資源匱乏的地區也可以享受到好的教育資源,為國家培養更多的新型人才。
四、結語
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信息傳播的速度加快,“互聯網+教育”是必然發展的趨勢,而教育是一國之重,改革深化教育模式,使得教育與時俱進,這無疑是一件浩大的工程,傳統教育應當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更好地去建設開放的教研互動平臺,促進教育資源的大轉變,為我國未來的發展提供更多優秀的人才。【本文受河南省高校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項目編號:S201914654008】
參考文獻
[1]周靜.“互聯網+教育”對傳統教育的挑戰和機遇[J].教育現代化,2019,6(54):126-128.
[2]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2018-04-18)[2019-12-29].
[3]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的通知[EB/OL].(2016-06-07).
[4]杜全斌等.“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新模式研究[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9(12):63-67.
[5]申群意,晉云瓊.“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混合學習模式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9(1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