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
【摘? ? 要】新時期伴隨著素質教育的改革,初中階段的音樂課程重現煥發生機,受到重視。本文中我就直接針對初中音樂課堂教學展開探究,談談新時期我們應當如何結合新的教學模式,創建更高效的課堂,從而充分發揮音樂這門學科的美育作用。
【關鍵詞】初中音樂? 課堂教學? 模式創新? 探究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6.195
自現代教育制度確立以來,我國在各階段的學科教學方面充分和世界接軌,除去伴隨著中國歷史發展而來的語文學科之外,現代學校教育中在充分研究不同階段學生學習能力和知識吸收能力的基礎上,我們逐步完善了語數外、政史地、理化生等考試型科目和音體美等藝術類學科以及信息技術等技術型學科。總之,自改革開放以來,這些學科都按照其特性和教學要求均衡的分布在教學的各個階段,為學生各項專業能力和素養的構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但是,就如哲學所講,政治經濟的發展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建設,而文化建設則反過來影響政治經濟的發展,教育屬于文化建設的核心部分,所以伴隨著社會整體大環境的改變,教育的具體呈現形式也有著相應的改變,就以最為基礎的教學體制來說,在改革開放之后的二十年內我們面對著各行業人才急缺的情況,我們建立起了考試選拔人才這一最為高效、客觀的人才選拔機制,而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急切性反映到學校教育之中也就催生出了應試教育教學體制,將考試作為教育的重點,逐步使得人才培養和考試關系的本末倒置,從而不僅造成人才培養模式的僵化,而且導致考試型科目和非考試型科目的地位天差地別,本文中我們所探究的音樂學科就是一門典型的被應試教育體制所忽視的學科。
音樂是一門通過聽覺藝術塑造人情感和心靈,給人帶來健康審美的學科,而從我國各階段的學校教育來看,音樂一項屬于藝術類學科,不在考試考察的范疇內,所以傳統的應試教育體制中,以考試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導致音樂學科陷入形式主義,要么是為其他考試學科的教學讓路,要么教學中缺乏嚴格的要求,而造成教學上的得過且過,浪費了音樂這門學科的教學作用。而素質教育教學體制改革以來,我們重新定位了學校教育的目標,那就是以人為本,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其中“美”,即美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基本需要音樂這門學科扛大梁,并且從初中階段的教學來說,學生處在深吸發育時期,學業壓力增大時期,所以身心方面都需要“美的陶冶”,從而保證學生在審美能力培養的過程中也能夠保持身心的健康發展,尤其是個人良好個性和三觀的構建。那么在新時期的教學中我們目標堅定,目的明確,最需要的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教學模式,創新和改革并行,從而通過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發揮音樂教學的美育作用。
一、變教為導,引導學生形成自主審美意識
素質教育強調以人為本,注重教學引導而不是單純地教導,而音樂作為一門藝術類學科,更強調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那么實際教學中我們就要做到變教為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對進入視覺審美的領域感興趣。首先,初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并且初中階段學生的可以壓力逐漸變大,所以對于音樂這類基本不涉及考試分數的學科,往往在學習過程中具備更多的放松性和興趣,那么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課前引導的方式,以課本單元或者章節主題為核心,引導學生進行資料和背景的自主了解,從而讓學生在課前能夠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全面的認知,同時在搜集資料,閱讀資料的過程中拓展學生的知識范圍,培養學生的音樂理論根基。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變教為導,主動啟發學生,引導學生針對問題或者學習的主題進行深入思考、拓展探究,例如我們在學習古典音樂時,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先將古典音樂的分類、各自特性、代表人物給學生講解清楚,然后基于這些基礎性的內容,給學生展現不同的音樂作品,讓學生辨別分類,進而在交流和討論的過程中進一步從印象派各個畫家作品的不同和相同點中獲得更多的關于古典音樂的知識,同時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二、注重探究,培養學生發散審美思維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型學科,教學過程中的目標在意引導學生的審美思維,構建學生的審美能力。而這些主觀性的能力并不是單純通過講解知識得到的,更多的是依賴學生自主的“感悟”能力,所以音樂課堂上我們要注重探究,培養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思想和表達自由。藝術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客觀僅僅是源于表面,存在于技術,而主觀在于內容和情感的表達,不同學生因為情感體悟側重點的不同,甚至是個人性格和思維的不同都會導致針對同一作品有不同的情感共鳴,感受到不同的藝術表達。而音樂鑒賞沒有絕對的對錯,那么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集體探究討論過程中,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思想和表達,從而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思維的自由舒展,進而逐步引導學生敢想、敢表達。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嘗試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的探究和討論。可以通過分組探究的方式,針對教材中既定的探究主題,讓學生圍繞一首音樂作品或者幾首作品進行內容和意義上的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基本處于自由表達和交互的狀態,缺少了教師的參與學生只能被迫或者主動獨立思考,從而逐步鞏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進而實現思維的發散培養。
三、體驗式教學,培養學生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
初中音樂最直接的目的是教唱,所以體驗式教學就是讓學生音樂審美和音樂學唱并行,從而培養學生的音樂應用能力。首先,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我們多引導學生進行唱歌實踐,尤其是部分帶有濃烈情感的音樂作品,如愛國主義音樂《黃河大合唱》,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先從創作背景方面帶領學生進入音樂的世界去了解其創作內涵,然后通過合唱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實際的演繹,從而帶領學生浸入式體驗,深層感悟音樂內涵和情感。其次,在體驗式教學模式下,我們還可以將課堂引申到課外活動中。充分利用學校組織的音樂活動,或者是結合學校、社會團體開展對應的音樂公益活動,讓學生在活動參與過程中去感悟切實的音樂表達。甚至是通過創作類的活動,培養學生的音樂創作力,挖掘學生的音樂潛力。
總之,對于初中音樂教學來說,絕大多數學生不可能做到專業,所以我們就從興趣和最基礎的藝術審美入手展開教學,通過課堂啟發、引導、探究等方式,培養學生的音樂思維,藝術鑒賞和表達能力,從而學生未來個人素養和境界的提升奠定基礎,也為部分學生未來藝術發展的更多可能性埋下伏筆。
參考文獻
[1] 王虹. 淺談初中音樂欣賞課教學[J]. 新校園(中旬)(8):45-45.
[2] 鄭一飛. 新課改下初中音樂教學模式創新之我見[J]. 時代教育(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