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迪 竺琳 袁荊柯
【摘? ? 要】“互聯網+”的概念已滲透到各行各業,教育領域不可避免的也受到了“互聯網+”思潮的影響。本文以“互聯網+”為切入點,分析“互聯網+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為其尋求發展機遇,提出對未來進一步發展探索的建議,以期對“互聯網+教育”的實踐與發展有所啟示。
【關鍵詞】互聯網+? 教育? 發展機遇? 探索途徑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6.092
“互聯網+”代表一種新型的社會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各個領域中,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盎ヂ摼W+”的提出是一場創新,這種形態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針對互聯網+教育,劉耀欽、袁承芬(2019年)的研究結論是:傳統教育信息化進程及轉型創新發展,需要用動態的眼光分析,互聯網“+”教育的融合過程,其實就是用“+”減法思維簡化教育過程,剔除不適應甚至阻滯教育發展的因素,利用“÷”除法思維去除傳統教育體制弊病,利用“+”加法思維提高傳統教育信息化的程度,推動互聯網“×”教育的轉型發展;朱延寧(2019年)認為,創新“互聯網+教育”新業態,促進高等教育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才能使高等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一、“互聯網+教育”的發展問題
(一)由于監管問題等原因,“互聯網+教育”可能會流于形式
優質資源長期處于分配不均的狀態。發展“互聯網+教育”的初衷是“共享優質教育資源”,這正是基于公眾對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普遍性憂慮所采取的積極舉措。這一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公眾對于“互聯網+教育”在平衡教育資源中所能發揮的價值也抱有很高的期待。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并不能取得較好的成效,尤其是在偏遠的農村和經濟相對落后的地方。由于“互聯網+教育”對教學的硬件設施要求較高,有些欠發達地區資金有限,教學設施的配備不齊全,導致“互聯網+教育”無法開展。
(二)學生辨別信息與接受知識的能力有待提高
互聯網上的信息既有有害身心健康的垃圾信息,也有有價值的信息。傳統教育是以教師為主導的課本內容的學習,學生接受的知識是有限且固定的,且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慢,學生只要抓住教師教授的有限知識進行反復練習就可以得到好成績。但在“互聯網+教育”中,知識是不斷更新并持續增長的,知識的獲取呈現出復雜化和碎片化的特點。面對海量且復雜的信息,如何辨別信息的優劣并利用好時間接受碎片化的知識,對于“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學習者來說仍是一項挑戰。
(三)教師的教學理念有待深化
目前,全國各地學校都已實現了教育信息化,但互聯網并沒有對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老師依舊是教學的主體,學生只是知識的接收者。而“互聯網+教育”的背景下,老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幫助者和指導者?!皫煾殿I進門,修行靠個人”,這正是“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需要教師具備的教學理念。
(四)用戶體驗感不佳導致對互聯網教育產生抵觸心理
作為21世紀最新型的教學模式,“互聯網+教育”的發展還不夠完善,這使得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沒有良好的體驗感,無法對它產生信賴感,仍舊依賴傳統的教育模式。另外,由于這屬于一種新技術,人們對它的使用還不夠熟練,這更加導致用戶在選擇教學模式時仍舊傾向于傳統教學。
二、“互聯網+教育”的發展機遇
(一)互聯網教育發展是大勢所趨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一方面使得信息呈現爆炸式增長,另一方面也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平臺,“互聯網+教育”越來越被人們接受和使用。據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中國互聯網普及率已達到54.3%,在線教育的用戶規模已達到1.55億。其中,手機在線教育用戶規模更是達到了近1.2億,增長率為22.4%。而截止2018年6月,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1.72億,增加1668萬人,增長率10.7%。其中,手機在線教育用戶規模為1.42億,增加2331萬人,增長率19.6%。根據這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移動互聯網教育的規模正在日益擴大,互聯網教育的發展是大勢所趨。
(二)K12在線教育走進學校
K12教育通常指小學到高中學段。線下的K12教育主要是民辦學校、課程輔導和托管服務。其形式更是多種多樣,包括一對一學習、雙向輔導化教育等等。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K12教育也開始逐步涉足線上。K12在線教育在重視線下市場的同時,探索“在線小班,大班雙師”課堂、視頻課堂等基于網絡的教育模式,讓用戶能夠在線上享受到比線下教育更好的效果、更快的效率和更個性化的體驗。通過觀察傳統教育方式和學習效果的反饋,我們不難發現K12教育更有利于加強學習效果,很容易和學校結合起來。
(三)在線O2O教育迎來新的增長點
一些習慣于線下教育模式的客戶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吸引潛在用戶,并將潛在用戶轉為實際用戶,使用戶獲得更好的服務體驗和教育體驗。現在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建立家?;ネㄆ脚_,更多教師會選擇建立微信群進行學生、家長和學校之間的聯系。通過微信,學生和教師的互動更加頻繁,有問題可以迅速反饋,問題可以得到及時解決,線下學生的學習習慣得到逐步培養。通過更便捷、高效的方式以及更好的用戶體驗來獲取學生的信任,構建O2O教育生態圈。這無疑是“互聯網+教育”的一大助力。
(四)5G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教育”迎來突破性發展新機遇
2018年4月25日,教育部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中國到2022年要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構建“互聯網+教育”的大平臺。眾所周知,傳統教育的模式本身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使得優質的教育資源無法獲得最有效的傳播。而“互聯網+教育”打破了時空界限,只要網絡承載力足夠,一個優秀的教師可以將優質的教育資源傳播到無限大,只要有互聯網,教育就一定在。在“互聯網+”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速度已經變得非??旖荩?G時代的到來將使知識的傳播速度更加迅速。
三、促進“互聯網+教育”發展的建議
(一)政府部門予以一定支持
“互聯網+教育”在資本市場上飽受青睞,獲得了眾多投資者的支持,但這僅僅局限于經濟發展較好的城市地區,不包括偏遠的農村以及經濟落后地區。為了更好地實現和發展“互聯網+教育”,政府部門應予以一定的支持。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對經濟落后地區的教育財政投入,安裝基礎的網絡設施及硬件設備,以達到幫助扶持偏遠地區教育的目的。除此之外,對于“互聯網+教育”平臺的項目,在融資、技術升級和研發上政府也要給予一定的補貼。
(二)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體系
傳統的教育模式是單一的,教師控制課堂是知識的壟斷者,而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只能被動的從教師或者教材那里來獲取知識。對于這一現象,“互聯網+教育”應該吸取教訓,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體系。在教學中真正的把學生作為服務對象,有效的發現并滿足他們的個體差異和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為其提供更全面的個性化學習服務。教師的主要職能不再只是知識的呈現,教師在指導和幫助學生學習的同時,也要加深自己對互聯網技術的理解和運用,真正將“互聯網+”的概念融入到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成為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和促進學生學習的伙伴,與他們一起合作學習,共同進步。
(三)教育機構平臺要不斷創新
教育機構的平臺方要不斷創新學習模式,給平臺的用戶提供更多的選擇。目前,多數教育平臺利用直播的形式來進行授課已不能滿足更多的客戶需求。那么保證現有基礎上更加創新型的學習模式,能帶給用戶更好的體驗。推出一些輔助教學機器,幫助老師進行上課以及平臺使用方法的教授,達到提供更好教學服務的效果。其次,利用大數據等創新技術,為用戶提供定制化服務及推送,自創或挖掘優秀的課程資源,提高平臺的影響力。最后,在課程中添加游戲板塊,讓學生以玩游戲的方式進行學習,通過一步步的闖關來提高自己已學知識的難度,這不僅可以增加學習的趣味性,還能夠使學生更愿意在互聯網教育平臺上進行學習。
四、結語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教育”的興起,教育變得更加精細化和移動化,其方便快捷使越來越多的人更青睞于互聯網教育模式。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中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可通過政府部門來進行改善,學習模式和教學模式可通過觀念和方法的改變來進行改進,平臺服務可通過創新結合來提高??傊?,在互聯網的發展機遇又多又好的情況下,只要對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措施,對未出現的問題進行預防改進,提高互聯網教育的監管水平,提高平臺服務質量,增加用戶體驗的自主性和趣味性,“互聯網+教育”一定可以迅速發展,讓更多的人受益。【本文受河南省高校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項目編號:S201914654008】
參考文獻
[1]劉耀欽,袁承芬.“互聯網+”到“互聯網×”教育轉型研究[J].漢江師范學院學報,2019,39(02):136-139.
[2]朱延寧.“互聯網+教育”理念及發展趨勢[J/OL].中國培訓:1[2019-12-30]
[3]周靜.“互聯網+教育”對傳統教育的挑戰和機遇[J].教育現代化,2019,6(54):126-128.
[4]肖楊,《中國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的優缺點》,《科教導刊·電子版》2018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