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燕
【摘 ? ?要】小學中段閱讀教學是指小學三年級和四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這個時期的學生是語文素養提高的重要階段,需要教師在課堂中構建起有利于學生閱讀的教學方法體系與結構框架。依照中段學生的特點及認知規律,教師應當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針對性的閱讀教學理論體系,為小學高段閱讀教學打下良好基礎。
【關鍵詞】小學中段 ?閱讀教學 ?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4.189
閱讀教學要以學生閱讀為主,方法教育指導為輔,以課本內容為基礎,在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與獨立思考課文內容以及內涵的同時,也要以課文中的句子、段落為例,引導學生自主分析,獨立閱讀。
一、小學中段閱讀的教學現狀
當前,小學中段閱讀教學存在著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部分教師過于重視課本內容的文字學習,追求立竿見影的學習效果,卻忽視了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與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導致學生閱讀過程機械化,閱讀水平很難有真正的提高。伴隨著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以往故有的語文教學模式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多元化教育的需要。
小學中段閱讀教育的成功與否,不能單純地以考試成績作出判斷。從本質上來看,要取決于語文老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綜合素質,甚至和學生對閱讀感興趣的程度有關。從這種意義上講,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是小學中段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產物。在分析、研究以及制定閱讀教學培養方案的時候,教師語文教學的科學成分較大;而在具體運用上,針對學生綜合素養培養的藝術成分較大。
二、小學中段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小學中段的學生,自我意識、自尊心和思維水平都逐漸增強,語文閱讀教學對這個時期的學生是非常必要的,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高自身的思辨意識和思辨能力,為高段語文學習中更高難度的閱讀理解與綜合寫作打下良好基礎。
小學中段語文閱讀教學要重視語文基礎知識與閱讀教學之間的聯系,善于將閱讀與知識積累進行有機結合,共同進步。在教學過程中,讀寫結合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是語文教學中一道獨特的靚麗景色。在新課程標準理念下,從學生的角度與現實情況出發,如何在小學中段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更有效的、具有針對性和實際意義的課程訓練,為高段教學的難度進階打下良好基礎,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思考的問題。
三、小學中段閱讀的教學策略
(一)采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
小學中段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意義在于綜合指導學生閱讀、提升學生文學素養的同時,引導語文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閱讀教學不是按部就班的程序性行為,而是綜合的方法指導,離不開閱讀和寫作的綜合訓練,教師應在教學中充分發掘讀寫結合資源,增加學生對閱讀和寫作的接受度,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與學習自主性,從而提高小學中段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小學中段的語文課堂中運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重視小學中段寫作教學與閱讀方法指導,善于將閱讀和寫作同時進行、相互促進,是新時代素質教育中對小學語文教師提出的要求。讀寫結合有利于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針對小學中段閱讀教學而言,要想真正解決“怎么閱讀、閱讀什么”的問題,特別有必要將讀與寫緊密結合起來,只有用寫作促進閱讀,學生的閱讀興趣才能被激發出來,理論成果在實踐層面也會得到質的提升,語文素養才能逐步提高。
(二)輔助學生養成正確的閱讀習慣
在日常學習過程中,很多小學中段的學生過于依賴課本,進行系統性、針對性閱讀訓練的次數和強度都存在嚴重不足。雖然語文課本內容是經過教育專家精挑細選、綜合考量后編寫出來的,但畢竟篇幅有限,也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閱讀訓練需求,由于課文是眾多精華的濃縮,很多學生難以理解課文的真正內涵,在某種程度上也限制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因此,在小學中段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僅要利用好課本中的文章對作者寫作背景與寫作意圖進行詳細講解,更要教會學生綜合分析作者所處環境,考慮文章創作的特定性,從而養成正確的閱讀習慣。久而久之,能夠提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三)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語文閱讀課是一種基于故事情境的學習,獨立閱讀的能力培養至關重要。對于小學中段的學生而言,想要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就要先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所以教師應該布置一些生動有趣的閱讀內容,減輕學生的壓力與負擔,讓學生快樂學習,愛上閱讀,提高文學修養,逐步養成獨立閱讀的習慣。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能采用灌輸式教育方法,單純地將課文內容或主題思想講述出來,而是應該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好,開拓學生思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進行情景模擬,通過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讓學生設身處地地融入故事當中。此種方法能使學生深刻理解故事情節和主人公情感,得到沉浸式教學體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揮自身想象力,將聽到的、看到的、理解的內容通過語言與肢體動作表達出來,將文字的藝術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而形成濃厚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得到更好的閱讀教學體驗感。此外,也可以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模式,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聽音樂、觀看相關教學視頻的方式,開展豐富的聯想與想象,教師需要多去聆聽學生的思想表達,對于正確的觀念進行鼓勵,有偏差的觀點進行正確的引導。在老師的帶動下,學生會積極發言,形成活躍的課堂氣氛,同時對文章本身有強烈的學習興趣。課后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練筆,并對表現積極的學生給予合理獎勵,在快樂學習的同時,達到訓練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的目的。
四、結束語
教師需要多去研讀和學習相關書籍,做好小學中段學生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準備工作,發現并提出在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根據中段學生自身素養和教學課題要求制定研究方案,開展相關課題實踐與研究,通過對小學中段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進行討論與分析,針對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合理化調整。除此之外,與同級教師共同開展教學成果交流總結會議,及時分析問題、反思教學過程、總結教學經驗,有助于相關課題的合作與交流,并制定新一輪的小學中段閱讀的教學方案,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從而實現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