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杰
【摘 ? ?要】中國有56個民族,民族團結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保證。民族團結教育是學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小學德育的重要內容。在本文中,筆者以大理市下關第一完全小學民族團結教育實踐為例,淺談如何在小學開展民族團結教育。
【關鍵詞】民族團結教育 ?小學 ?開展活動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2.051
中國有56個民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
民族團結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小學德育的重要內容。民族團結教育不僅能幫助廣大青少年從小樹立民族團結意識,還能培養廣大青少年的愛國熱情。
大理是一個以白族為主的多民族邊疆地區,對大理的青少年進行民族團結教育有更深遠的意義。作為一名小學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教導學生維護國家統一,繼承優良傳統,增強法治觀念,從小“學先鋒”,長大才能接過建設祖國的接力棒“做先鋒”,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歷程中煥發光彩、貢獻智慧和力量。那么,如何在小學校園內有效地開展民族團結的教育呢?筆者所在的學校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實踐,具體做法如下:
一、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民族團結的濃厚氛圍
為了加大教育和宣傳的力度,豐富校園文化底蘊,提升學校辦學品位,學校努力將民族團結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讓學校里的每一面墻都會說話,以“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校”為契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教育。
學校要充分發揮校園宣傳的主陣地作用,將民族團結教育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紅領巾廣播,每周一中午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和維護祖國統一的宣傳教育,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充分發揮校園宣傳欄的作用,以“民族團結一家親”等為主題板報,營造良好的民族團結氛圍;充分利用升旗儀式、班隊會等活動形式,形成立體宣傳效應,使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深入每一位師生的心中。
二、加強教師培訓,提升教師素質
要想更好地對學生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師資培訓工作是關鍵。學校要把民族團結教育師資隊伍培訓列入學校師資培訓計劃,納入教師繼續教育培訓系列。一方面,組織教師認真學習《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學校民族團結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等一系列民族教育相關文件的精神,認真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統一思想,增強教師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積極開展業務培訓。聘請專家開展專題講座。各年級教研組結合《學校民族團結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及新課標的要求,定期組織各學科教師進行業務學習,進一步細化各學科、各年級民族團結教育契機點,適時融入、補充和延伸,把民族團結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和綜合實踐之中。
三、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豐富民族團結教育內涵
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學工作,課堂教學是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中加強民族團結方面的教學,是深化民族團結教育,促進民族共同發展的重要途徑。應將民族團結教育與培養“四有”新人目標融為一體,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
一是認真落實民族教育課程,將《中華大家庭》《云南省民族團結教育教材(小學版)》作為我校的民族團結教育教材,組織好每兩周1次的民族團結教育課和每學期1次的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有重點、分層次、針對性地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對1-3年級低段學生重點開展民族知識啟蒙教育;對4-6年級高段學生重點開展民族知識常識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
二是充分發揮德育主體——少先隊活動的作用。教育的最終歸宿應該是促進學生德育的發展。緊密結合學生成長規律和特點,充分發揮少先隊活動的作用,定期開展“我的夢中國夢”“學會感恩”“我愛家鄉”“民族團結一家親”等豐富多彩的班隊活動,認真上好“民族團結和諧共榮”的開學第一課,運用多媒體組織學生觀看“百部紅色電影”,努力實現民族團結教育與德育教育的整合,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基。
三是注重學科教學滲透。在各學科教材中,有著豐富的民族團結教育的素材,學校主要采取學科知識滲透民族團結教育內容的方法實施教育。語文教研組根據學科的特點,進行知識測試、開展主題征文、組織手抄報評比、組織中華優秀詩歌朗誦比賽等;綜合教研組在綜合實踐課上,開展“愛我中華”中國地圖拼圖大賽等,深入挖掘民族團結教育滲透點,重點是將民族團結相關知識融入德育教學過程中。
四、豐富文體活動形式,提升民族團結教育成效
廣泛開展“民族歌舞進校園”活動,將民族團結教育與體育、藝術相結合:學校體育大課間活動融入了民族歌舞——《跳起來》白族歌舞和手語操《感恩的心》、唱誦《弟子規》;開展“歌唱祖國”為主題的歌詠比賽。通過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畫民族畫、看民族電影、聽民族故事、學民族手工藝以及成立民間藝術活動小組,將民間藝術傳承人請入學校教學,將促進民族團結、尊重民族習俗、傳承民族文化意識扎根于青少年心中。
五、倡導主題實踐活動,提升民族團結教育的實效性
1.通過舉辦“節慶”主題實踐活動,增進交流與互動。通過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充分尊重少數民族的傳統習俗,利用本地區白族、彝族、回族等少數民族重點節日“火把節”“三月街”“開齋節”等,開展民族文化、民族習俗的交流,展示民族傳統體育競賽,促進各民族同學之間和諧互助的情感。通過“我愛家鄉”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關心本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情況,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增強孩子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讓民族團結教育之花開遍校園。
2.合理規劃德育課程,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增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一是上好家國情懷課,爭當“新時代好少年”,通過“向國旗敬禮”致敬祖國,感知國家的偉大力量,涵養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忠誠情懷和社會責任擔當;二是上好感恩教育課,銘記每一份微光,鼓勵大家通過制作手抄報、宣傳畫、書法作品傳遞正能量,向一線的“最美逆行者”表達祝福,表達對國泰民安的祈盼、對逆行英雄們的感激之情;三是緬懷先烈祭忠魂,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民族精神,充分利用“清明節”這一教育契機,開展形式多樣的“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動,激勵廣大青少年接過英烈手中的接力棒,繼承英烈的遺志,沿著英烈們的足跡,勤奮學習,奮勇拼搏,勇敢地挑起建設祖國的歷史重擔;四是誦讀中華經典,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通過“讀經典、誦經典”活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生心中播下種子,綻放新的希望,承載新的夢想。
六、學校、家庭和社會密切配合,形成民族團結教育合力
民族團結教育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責任。為了使學校、家庭和社會密切配合,學校成立了家長學校,認真上好每年一次的“一年級新生家長開學第一課”,開展“家風助我成長”等系列活動,通過聽家長講故事,組織家長參與學生的演講比賽等形式從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使每個民族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共享祖國繁榮發展富強的成果。
總之,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在小學校園內開展民族團結教育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