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東 何忠
摘要:對目前高校課外體育管理工作進行研究,得出“學校領導對課外體育管理工作重視不夠”“管理機構設置不合理”,“管理理念有偏差”三個結論,提出“領導重視,正確認識”“專設部門,健全制度”“學生自管,教師監管”“層級管理,網格布局”四條建議。
關鍵詞:高校;課外體育活動;管理
近十年大學生身體素質各項指標持續下滑,令人擔憂!某種程度上說明當前的大學體育課程教學體系不能滿足提高當代大學生身體素質、增進健康的要求,這就倒逼學校體育工作者不得不主動進行大學體育教學改革,促使人們對體育教學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課外體育的重要作用日漸顯現,2014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中要求高校“將課外體育活動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健全制度、完善機制、加強保障”足以說明這一點。然而長期以來課外體育活動作為體育教學的輔助和延伸,在學校體育工作中一直處于邊緣狀態,導致目前各高校對課外體育活動管理松散,管理方式及質量差異較大。本文主要針對高校課外體育活動管理工作進行研究,以期為構建更加合理有效的高校課外體育活動管理體系提供參考。
一、課外體育活動管理的重要作用
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目標之一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增進健康,學習1-2項運動技能,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現代體育科學證明,每周最少3次的體育鍛煉頻度,才能達到增強體質,促進健康的目的,而且體育教學規律告訴我們,對于某項運動技能的掌握,必須通過不斷的反復練習才能實現,可見如果單純的依靠每周一次的體育課,不可能實現學校體育工作目標。基于上述認識及大學生身體素質連年下降的現實,課外體育活動的重要作用得以顯現,學生通過參與課外體育活動既能熟練體育課所學運動技能,提高身體素質又能愉悅身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及自身的綜合素質。正因為課外體育鍛煉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從而使課外體育鍛煉管理顯得尤為重要[1]。由于課外體育活動內容、時間、地點、人群等的不固定性,一直是學校體育管理中的難點[2]。良好的切實可行的管理措施和方法,是發揮課外體育活動在學生掌握運動技能、鍛煉習慣養成等方面重要作用的唯一推動力。
二、高校課外體育活動管理機構的設置
課外體育活動管理機構是指承擔組織、管理學生在課余時間開展體育活動職責的職能部門。目前,國內高校課外體育管理機構的設置大致沿襲了建國初期的政治機構設置辦法,包括:體育運動委員會,公共體育課部,共青團委員會,體育社團(包括體育俱樂部、體育協會等)其組織關系為:體育運動委員會為學校課外體育活動中的最高領導機構,公共體育課部和共青團委員會為相互配合的同級單位,在現行的管理體制中,團委是活動的主要組織、管理部門,公共體育部在活動中主要負責技術指導,但在執行過程中公共體育部往往承擔更多的任務。
三、高校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
高校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大致可以劃分為三類:有組織的課外體育活動、完全自主的課外體育活動、半自主的課外體育活動。
(一)有組織的課外體育活動
主要包括體育比賽和運動隊訓練兩種。體育競賽是學生自我展示的舞臺,是培養學生參與體育活動興趣的重要手段,是學校培養學生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的重要途徑,更是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因此,體育競賽在高校中,小到班級、興趣小組,大到院系、校際之間廣泛開展,是高校課外體育活動中的重要內容之一;運動隊訓練是指學校、院系或班級、體育社團、協會、俱樂部等組建的運動隊,利用課余時間,在體育教師或教練的指導下進行集體訓練,以提高個人或集體的競技水平。
(二)完全自主的課外體育活動
學生利用業余時間,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等自主進行的體育鍛煉,活動形式有獨自鍛煉、與朋友相約鍛煉、參加社會體育俱樂部等,在這些活動形式中值得關注的是學生參加社會體育俱樂部購買體育服務的人數不斷增加,與前兩種形式相比,參加社會體育俱樂部的學生能夠在專業人員陪同下進行科學有針對性的鍛煉,安全方面能夠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半自主的課外體育活動
這是一種利用磁卡或手機app方式進行管理的課外體育活動方式,具有一定的強制性,主要優點是便于管理,精準量化,可以大規模開展,因此現在高校中開展較普遍。這種課外體育活動方式在高校開展至今已有十多年,最早的形式是學校在運動場設置打卡器,規定學生持磁卡刷卡后鍛煉,記錄鍛煉次數,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刷卡形式也出現了如:打指紋、面部識別等形式。近幾年智能手機的普及使用,部分高校開始使用手機app對學生的課外體育鍛煉進行管理,運動形式仍以跑步為主,學生可以自選運動時間,隨機選取運動線路,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四、高校課外體育活動管理中的問題分析
(一)對課外體育管理的重視程度不夠
長期以來國內很多學者將課外體育活動定義為體育教學的延伸和補充,這就將課外體育活動限定在體育教學的從屬范圍[4]。重組織輕管理,忽略管理在課外體育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是普遍存在現象。在強調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中,過高估計了現階段學生在課外體育活動中的自主參與意識,管理缺位,無法真正實現課外體育活動在學校人才培養中的實踐意義。
(二)高校課外體育管理機構設置功能不全
高校開展課外體育活動時在管理方面主要涉及組織策劃、場地調配、器材使用、技術支持、安全監管等問題。涉及多個部門都分工合作,缺少一個整合多部門資源,功能完備,能夠對學校課外體育進行更加有效管理的平臺或部門。
(三)高校課外體育管理理念偏差
通過開展課外體育活動培養學生運動技能、鍛煉習慣及綜合素質,是一項綜合的全方位的長期的育人工程,要通過全面豐富組織形式、建立健全各項制度等手段營造良好的運動環境來實現,不能也不可能通過片面追求短期形式效應而實現課外體育活動的育體、育人價值。
五、針對課外體育活動管理的一些構想
(一)高度重視,正確認識
課外體育的育體、育人作用是任何教育手段不能替代的。學校領導對此應有足夠的認識,進而推動制定相應保障制度,配套專項經費,調整部門職能,協調教學部門保障學生有充足的鍛煉時間,重點開展學生喜愛的運動項目及活動形式,促進各類運動項目全面發展,活動形式極大豐富,注重校園整體運動環境的提升,通過大環境的改善,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樹立“健康第一”的運動理念,養成科學健康的鍛煉習慣。
(二)專設部門,健全制度
設置專門的管理部門或平臺,對學生課外體育活動進行統一管理,其職能應包括組織策劃、監督檢查、運動場地器材管理、技術指導、活動形式研發、體育社團組建及管理等。在此基礎上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包括部門職責、管理規定、監督檢查制度、經費保障制度等通過制度建設保障學生課外體育活動能夠長期、穩定、有序開展。
(三)學生自管,教師監管
課外體育活動涉及面廣,涉及人員眾多,工作量大,需要大量管理人員,完全依靠教師不現實,因此需要組織學生參與管理。師生共同管理既減輕了教師的工作壓力,又為學生提供了鍛煉和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平臺,實現充分發掘體育多元育人功能的目的,可謂一舉多得。
(四)層級管理,網格布局
課外體育活動形式多樣,內容龐雜需要學校統一領導,整體布局,集中管理,構建自上而下的層級管理模式,即可以分散工作壓力又便于集中管理。在全校范圍內組建興趣小組或體育社團,以此或以班級為單位形成網格局勢,結合層級管理模式,實現對課外體育活動的有效管理。
參考文獻:
[1]許定國,等.加強課余體育鍛煉管理的意義[J].體育學刊,2002(2):70.
[2]蔡瑞廣,等.普通高校課外體育活動管理模式分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15(4):86-88.
[3]常穎.我國高校體育社團研究———以溫州市高校體育社團為個案[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7):91-93.
[4]楊文東,等.“運動校園”背景下高校課外體育活動平臺建設與實踐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15(5):455-410
基金項目:湖北文理學院教學研究項目校政發教[2019]26號。
作者簡介:楊文東(1978-),男,黑龍江牡丹江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