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玉 喻瀾迪
摘要: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給廣西物流發展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以交通物流為先導,廣西加快基礎設施通道與信息通道的建設,奠定了廣西國際物流通道的新地位。但是,廣西物流發展的過程中仍面對經濟發展水平低、基礎設施不完善、物流資源分散等挑戰。為提升廣西物流發展水平,本文提出應提高經濟發展水平,擴大物流市場需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物流服務水平;整合物流資源,優化企業營運環境的建議。
關鍵詞: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發展;廣西
廣西背靠大西南經濟圈,面向東盟國家,擁有海陸“雙通道”獨特優勢,成為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關鍵樞紐節點,在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加速推進,廣西在通道建設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構建了智能物流體系,提升樞紐節點轉運能力和提高物流服務水平,為區內企業降低物流成本,為提高產品競爭力提供有力支撐。未來,廣西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必將掀開廣西物流發展的新篇章。
一、西部陸海新通道內涵及其對廣西物流發展的意義
(一)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內涵
西部陸海新通道是以重慶為運營中心,以廣西、貴州、甘肅為關鍵節點,以東盟國家聯通對象,利用海陸空等聯運方式,從北向南經重慶、貴州、云南、廣西等地出海出境,通達東盟國家,輻射全球。該通道是我國西部地區南北走向的物流大動脈。打破了我國傳統東西走向物流格局的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縮短了貨運時間,節約了物流成本,促進可貿易便利化,擴展了中國西部市場,贏得了更多的商機。
(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對廣西物流發展的意義
廣西地處“一帶一路”的結合部交匯點,是“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借助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建設,貫徹落實中央賦予廣西的“三大定位”,發揮對東盟陸海相連的獨特優勢,加快推進陸海新通道的建設。當前,以交通物流為先導,加快基礎設施通道的建設,開展多式聯運,構建起連接粵港澳、輻射西南中南地區,面向東盟國家的跨區跨國物流大通道。開通8條海鐵聯運班列,并已實現常態化運行;開通外貿航線26條,并已開通至南美洲的遠洋集裝箱直航航線。以物流信息網絡為支撐,廣西積極研發和升級中國-東盟港口城市合作的信息服務系統,實現物流信息共享,提高陸海新通道班列裝載率,形成中國(廣西)——東盟信息溝通交流大通道,吸引更多的物流企業加入新通道行列。
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下廣西物流發展的主要挑戰
(一)經濟發展水平低,綜合實力弱
廣西地處西部欠發達區域,綜合實力弱,限制了物流需求總量。據統計,2018年廣西全區生產總值為20352.51億元,三次產業占全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4.8%、39.7%和45.5%。相對于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總量偏小,產業結構有待優化。同時,作為經濟發展核心區域的欽州、北海、防城港三地產業結構相似度較高,協同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物流產業的發展。此外,廣西外向型經濟發展程度有待提高。2018年廣西國際貿易貨運量總額為4106.71億元,排在重慶直轄市之后,參與國際資源配置的程度不高,國際物流發展緩慢。廣西物流需求不足的局面,不利于面向東盟的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的建設。
(二)基礎設施不完善,物流服務水平不高
依托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廣西物流網絡基本形成,但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物流服務水平有待提高。廣西北部灣港口群建設起步晚,深水港數量不多,集疏運能力不強,導致壓港現象時常發生;多式聯運發展不暢,公路、鐵路、水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各運輸方式銜接不夠密切,暫不能滿足國際多式聯運的需求,海鐵聯運班列仍屬于非常態化運營,班輪航線開行密度不高。此外,物流運行效率偏低,成本居高不下。以欽州港為例,鐵路集裝箱年裝卸能力105萬標箱,裝卸車能力每天約20列,海鐵、公鐵聯運接駁轉運能力不高,港口競爭力不強,很多貨源被東部沿海港口搶走。交通基礎設施的不完善,難以適應通道物流發展的需求。
(三)物流資源過于分散,物流企業良莠不齊
隨著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不斷深入,廣西物流行業整體上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綜合能力發展不突出,企業良莠不齊。許多物流企業規模小且各自為戰,加上信息不對稱,資源要素分散,各運輸方式銜接不順暢、流通效率偏低。有的物流企業信息化建設程度不高,如北部灣港雖加快了港口信息化建設,搭建了港口生產運營信息化平臺,但相對于東部沿海現代化港口差距還很大。與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的省市的海鐵聯運服務平臺有待更新,與東盟國家的港口信息通道尚未打通,服務能力不高。此外,廣西物流資源過于分散,面對東盟外向度低,滿足不了陸海新通道建設下物流行業發展的實際需要,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廣西物流行業的發展。
三、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下廣西物流發展的思考
(一)提高經濟發展水平,擴大物流市場需求
廣西作為我國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前沿陣地,且西部陸海新通道多條物流線路匯聚在廣西,經北部灣港出境再通達東盟國家,形成了陸海聯運的物流大通道。廣西應借力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以交通暢通吸引產業集聚,擴大物流市場需求。一方面,利用對內連接中國西北和西南地區的陸路通道優勢,加強與渝黔隴等地區的物流合作,強化海鐵聯運物流的發展,提升廣西物流業區域合作水平;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對外連接東南亞、中亞的海上通道優勢,依托南寧市作為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和“一帶一路”建設重要節點城市,加強與東盟物流界的互動,構建多式聯運體系。同時,加快構建面向東盟的信息服務樞紐,推進物流園區建設、金融、信息服務等方面的合作,促進物流產業的集聚發展,擴大物流市場需求。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物流服務水平
西部陸海新通道主通道各條通路匯集在廣西,對廣西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加快北部灣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符合現實需要的深水泊位與航道,完善現代港口信息化功能,重點建設智慧碼頭,提升北部灣港在全國沿海港口布局中的地位,打造西部陸海新通道國際門戶;二是加強多式聯運建設,合理布局聯運通道和網絡。在完善公路、鐵路、航空、水路建設的基礎上,構建海陸空立體多式聯運物流平臺。如利用北部灣港區的海鐵公集疏運優勢,加快對外合作步伐,發展港口海鐵公聯運;對接中歐班列,有效整合中國-東盟貨源,加快南寧、欽州等樞紐節點建設,提供公鐵聯運一體化運輸物流服務,提高物流服務與通關效率,降低國際海鐵聯運、國際鐵路聯運及綜合物流成本,從而提升海陸新通道物流服務水平。
(三)整合物流資源,優化企業營運環境
面對分散的物流資源,廣西亟須搭建一個完善的跨區域、開放共享物流資源要素整合的智慧平臺,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對物流資源要素進行高效配置與整合,提高物流運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同時,加強與東盟國家合作,提高中國—東盟的物流信息化、標準化、智慧化水平,開啟“智慧物流”時代。一是以“行·好運網”為基礎,推動廣西各類信息平臺資源整合,升級打造“互聯網+高效物流”,為廣西物流企業降本增效提供一個重要平臺;二是與東盟各國開展全方位合作,整合中國與東盟區域間的物流資源,推進中國——東盟區域物流一體化建設,實現區域內各國物流數據共享,降低國際物流成本;三是培育和壯大一批龍頭骨干物流企業,打造品牌化、國際化、智能化、信息化發展的大型物流企業集團,從而引領廣西物流企業的發展,加快國際物流、保稅物流、智慧物流等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貽澤, 董文鋒, 魏恒. 打造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共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J]. 廣西經濟, 2018(5):5-6.
[2] 傅遠佳. 中國西部陸海新通道高水平建設研究[J]. 區域經濟評論, 2019(4).
[3] 許安群. 攜手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J]. 當代廣西, 370(10):61.
[4] 王景敏. “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系統建設面臨的挑戰與應對之策[J]. 對外經貿實務, 364(05):85-87.
[5] 趙光輝, 朱谷生, 王廳. “一帶一路”背景下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發展現狀評價[J]. 物流技術, 2019(7):5-13.
作者簡介:
陳林玉(1990.6-),女,廣西梧州人,大連海事大學碩士研究生,北海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區域物流;
喻瀾迪(1983.11-),女,廣西北海人,武漢理工大學物流工程專業,北海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區域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