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一直以來公司的財務問題都是公司關心的一個重大問題,近期發生的R公司藥業財務造假問題出現之后,有關上市公司的財務問題再次被推倒了風口浪尖上,備受人們的關注。本文通過回顧整個R公司財務造假案的內容進行分析,從公司治理視角的角度下進行出發,找出出現造假案的根本原因,為上市公司提供更多的治理辦法。
關鍵詞:公司治理;財務造假
一、R公司財務造假案回顧
R公司是在1997年成立的一家民營藥業公司,主要經營中藥材、醫療器械等。在2001年的時候上市成功,2018年的時候證監會正式調查R公司的造假案件,通過證監會的調查發現R公司在2016年到2018年的時候都存在財務報表虛假的現象。在證監會調查的時候發現,R公司主要通過以下的手段進行造假:
(一)用虛假銀行單據增加銀行的存款
R公司以財務差錯為理由給自己的公司虛假增加了近300億的貨幣資金,對此R公司一直解釋為是因為財務出錯導致的,這樣的理由實在沒有可信度。
(二)偽造收入憑證
通過證監會的調查發現,R公司利用自己公司的一些不適單據把營業的收入從265億元變成108億元。雖然R公司自己說出三年的收入大概都在200億元左右,但是是不是真實的收入無從考證。
(三)把資金轉給其他公司
從調查中發現在5月17號的時候,R公司連續4天資金上漲,上漲的原因是因為R公司把一些資金轉入到其他兩家和公司相關的公司用來作為股票操作。因為R公司屬于一家上市公司,所以所有的年報都由審計師簽字之后才能進行公布,并且審計師在簽字的時候沒有發現有虛假的情況。虛報問題是怎么瞞住眾人的眼睛是人們一直思考的問題。
二、公司治理及抑制財務造假作用的理論
(一)公司治理
在1999年的時候就有公司在公司里面創造了一個公司治理的籌劃小組,并且經過小組的討論提出了相應的治理原則。在現在公司制度里面最重要的組織就是公司治理,主要安排一些事物和問題的處置。公司治理一般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內部治理結構,主要有公司里面的董事會、監事會、管理層之間人員組成,二就是公司外部治理結構,這是由政府和中介機構等組合而成。
(二)公司治理抑制財務造假的作用
公司治理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都能預防和控制公司出現財務造假行為。如圖是公司治理結構抑制財務造假的作用機理圖:
1、公司內部治理結構抑制財務造假的作用
通過大量的研究發現,如果一個公司里面的股權比較集中的時候很少會發生財務造假的事情,但是股權集中需要一個度,如果太集中的時候就會有一些股東通過財務造假的方式來給自己謀取一些利益。在一個公司里面能夠預防和發現財務造假的部門就是董事會,董事會也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董事會里面的成員是否兼職很多任命也是出現財務問題的關鍵。一般公司的財務報表都是管理層人員制作的,這些制作財務報告的管理層人員有責任為財務報表的真實性負上一定的責任。如果在管理層里面有人把自己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放在一起的時候,就會容易出現財務造假的現象。所以公司人員要想避免出現財務問題必須要對做出的財務報表進行審查。在公司里面還需要設置相應的審計委員會,審計委員會的主要作用就是監督和控制財務。
2、公司外部治理機構抑制財務造假的作用
在公司外部機構里面能夠監督公司財務問題的就是中介機構,中介機構里面的會計師事務所有權審計公司的財務報表。投資者要想真正的做出一些決策的時候都需要獲取公司的一些真實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這個時候會計信息的審計機構就承擔著非常重要的責任?,F在政府部門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經常會通過一些政策來規范會計人員的行為,政策的出臺減少了財務造假發生的概率。
三、從公司治理視角的角度分析R公司造假問題
R公司內部治理分析
(一)缺少對實際控制人的權力制衡
從2018年開始R公司實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就有30%R公司的股份,并且這些股份的股東都有“馬某某”和其夫人擁有。然后馬某某夫婦有絕對的話語權,這就讓R公司出現“一股獨大”的現象。
(二)公司職位重疊
在R公司里面,馬某某既是董事長,又是總經理,這樣的情況嚴重打破了管理層的制衡關系,并且馬某某對公司有絕對的操控權利。
(三)公司內部控制環境薄弱
因為“馬某某”一人獨大的行為,讓董事會下屬的一些職能部門形同虛設,這樣就會影響公司的監督和管理,在遇到決策的時候大部分都是馬某某自己決定,同時在公司里面馬某某擁有獨立控制權,所以即便是召開董事會,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也不會聽見反對之聲。即便是出現了財務造假現象,董事會額下屬部門也會坐視不管。
四、公司治理對財務造假抑制作用的對策
(一)完善內部權力機制,避免出現一人獨大的現象
R公司會出現造假案正是因為一人獨大導致的,所以在公司里面應該存在一個監督管理的機構,實時監督避免出現人操控公司的現象。
(二)杜絕一人身兼數職現象
在公司建立的時候應該把董事長和總經理職位分給兩個人進行擔任,杜絕一人兼職的現象,避免出現權力過大和地位模糊的情況發生。
(三)加強內部監督機制,讓公司的權利盡量保持平衡
加強內部監督機制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1、完善監事會制度
R公司出現造假的根本原因就是其公司的監事會形同虛設,所以公司的監事會應該在公司里面發揮自己的作用,監事會的成員要多于3人,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投票商議。另外還需要建立一個監事培訓機制,定期地組織一些培訓,讓監事會真正地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最后還可以建立一個獎懲制度,對表現好的監事給予一定的獎勵,對表現不好的給予一定的懲罰。
2、加強外部制約機制
國家提高造假違規的成本,降低違規的收益:
造假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我國應該加大對會計師事務所出現違規現象的成本,如果出現問題所有人都會出現巨額的賠償,這樣就不會有人再去敢造假。
3、政府管控,公眾監督
現在雖然有政府在管控,但是有的時候卻達不到實際想要的成果,所以在以后的時候還可以加入一些公眾進行監督,雙重監督下就會讓人有忌憚之心。
五、結論
所有的問題都不可能一次性就被解決,要想讓造假案在以后不再出現除了需要公司人員自己控制之外,政府的監督和監管部門的監管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公司部門人員不動貪婪之心,政府監管到位,才能減少和避免出現造假現象。
參考文獻:
[1]陸一.與時俱進的經合組織:啟動社會良知對資本權力的制約———簡評 2004 版《OECD 公司治理準則》[J].開放導報,2004(5):87-91.
[2]張莉.公司外部治理機制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與完善[J].現代經濟信息,2010(24):203.
[3]胡偉.股權集中控制下的財務欺詐———基于萬福生科的案例研究[J].商業會計,2013(12):44-46.
[4]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2019.8.16.
[5]李秀芝,王雷生.干億康美帝國崩塌記[J].中國企業家,2019(25):120-125.
[6]白喻欣.美國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監督機制的演變及其啟示[J].財會月刊,2006(14):48-49.
作者簡介:
任開明(1996.7-),男,江西九江,漢族,研究生在讀,上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