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美蘭
【摘? ? 要】探究既是小學數學學習的途徑,又是小學數學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親身參與以探究為主的數學活動是學生數學學習的主要途徑之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這一理念漸漸被廣大教師所接納和認同。但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探究學習存在走過場、表面熱鬧的現象,探究僅停留在淺表層面,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創新能力并未得到提高。本文闡述了小學數學探究性教學應注意的問題,引導學生如何自主探究和具體運用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自主學習? 探究方式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1.174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數學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的面前,自主探究逐漸成為數學課堂當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怎樣使得學生通過探究,真正地掌握數學知識、技能及其數學思想,從而更好地學會學習,已經形成了一種共識。但是在實踐的過程當中,特別是一些公開的教學當中,很多數學教師發現自己設計的探究活動沒有實際的效果,導致了探究活動中存在形式多、實質少的問題。一些探究活動缺乏實效,大多數只是流于形式。文章主要結合本人多年的教學經驗,聯系數學課堂當中探究性學習來談幾點看法。
一、小學數學探究性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創設好問題情境。設計好的教學提問,提出適合學生認知水平和富有啟發性的問題,這樣就可以將學生引入一個探索的學習狀態當中,使得學生能夠明確探索的目標,不斷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是“探究性學習”的開始。
2.教師要巧妙引出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當中,怎樣才能夠將數學教學內容更好地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情境,使得學生能夠在原有的認知結構與新知內容之間產生一種不協調,從而更好地激發欲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討問題是教師的主要任務。因此,教師應該根據教材上的重難點,不斷嘗試重組教材,設置一個能夠銜接新舊知識的問題情境,學生發現,通過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在此時并不能夠解決問題,從而產生認知上的沖突,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
3.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多問題都需要教師來提出,學生對于問題缺乏較為深入的認識,只能是被動地接受。實際來講,提出問題要遠遠比解決問題重要得多。教師要善于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調查、研究等手段來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鍛煉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
4.為學生創設探究的氛圍。小學數學學習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當中,將靜態的知識結論逐漸轉化為動態的探究對象,讓學生去自己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經歷知識的重建及其創造。在這一過程當中,教師應該創設探究氛圍,不斷強化學生探究的體驗,將數學學習與完善學生的情感緊密結合起來。
二、讓學生參與到教學當中來,進行自主的探究
1.聯系實際,拓展探究空間。如今數學學習已經不再是課堂的事情,它需要具備開放性、大眾性和社會性。小學數學教學應該從單一的探究學習逐漸走向多維度的社會化探究教學中去,使得更多的學生在生活實際中不斷探索數學知識。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在課堂上留有一些懸而未解的問題,使學生將自身的心理處在一個質疑的狀態,不斷促進他們在課堂進一步探索問題,從而能夠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收到更大的效果。
2.多進行分享交流。學生在經過了艱苦的探究過程之后,獲得了豐富的主觀感受,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表達欲望,想要將自己探究的結果與同學、教師分享。這些是凝聚著學生探究辛苦的結果,雖然可能會有一些問題,但是我們應該讓學生在小組或者班級內進行相互交流,展示他們自己的思維方法,揭示規律,解決問題,從而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和相互了解,使得學生分析思考其他同學的思路,并且做出判斷。這樣的交流能夠為每一個同學提供一個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不僅使自身對知識了解得更加全面,同時也豐富了想象力,提高了學習能力。最為重要的是,在交流的過程當中,學生能夠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這也是新課程標準目標之一。
三、小學數學探究性課堂教學模式的運用方式
1.鋪墊性練習。我們主要以具體的實例來研究鋪墊性學習:動態地顯示5個棱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體接連排成一排;再動態顯示將這樣的一排排成四排;動態顯示將這樣的一層擺為三層。要求學生正確說出每一次擺成的是什么形狀的物體?它們的體積是多少?為什么?教師進行總結: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需要看這一個物體包含著多少個體積單位。接著出示一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之后問學生:你是否還能夠像剛才那樣直接看出它們的體積呢?是否能夠比較它們體積的大小呢?那么如何更好地計量它們的體積呢?學生經過了這樣鋪墊性的學習,對已有的知識與所學習的知識產生一道“橋梁”,使得新知識能夠在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當中找到位置。此外,學生通過教師啟發性地提問,能夠產生認知上的沖突,激發其主動探究新知識的欲望。
2.探究性練習。我們可以將全體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平均每一個小組為4名同學,教師發給每一個小組24個正方體(設其棱長為1厘米),讓學生利用這些正方體來擺成不同形狀的長方體,并且需要小組成員之間合作,完成以下問題:(1)數一數,擺成的每一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2)算一算,每一個長方體的長、寬、高是多少厘米?(3)分析,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之間有什么關系?(4)想一想,能夠得出什么樣的計算公式?在已經有的長方體面積計算公式推導下,指導學生去探究出長方體體積的公式。采用這種數學教學方法能夠將教師的“教”變為學生創造性的“學”,將現場的數學變為一種探究性的問題,學生能夠自己重新構建數學。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通過比較、構建,逐漸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并且發展了自身主動探究問題的能力。
3.遷移性練習。首先,出示幾個已知長、寬、高的長方體,讓學生利用公式計算之后,閉上雙眼,將每一個長方體想象成是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堆成的,再算出這樣一個長方體有多少個體積單位,從而更好地驗證公式的正確性;其次,出示一個長、寬、高全部都相等的長方體,讓學生們去算出其體積,從而總結出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最后,組織學生來測量磚塊等長方體的體積。經過這樣由淺入深的練習,形式多種多樣。學生能夠通過練習,更加主動地將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方式逐步遷移到正方體體積當中來,并且遷移到了實際生活中來解決問題,不僅鞏固了學生學習到的知識,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而言之,探究性學習是當前倡導的嶄新學習方式,探索精神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最為重要的動力。在教學的過程中,數學教師一定要克服探究性教學上的誤區,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民主、和諧的環境。讓學生在探究當中學會交流,在探究的過程當中不斷收獲成長,從而能夠在復雜的環境下應用科學的態度去認識世界,適應未來的發展需要,實現學習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素珍.新課程小學數學探究性課堂教學芻議[J].中國科技博覽,2011(4).
[2]賴天才.小學數學“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探究學習”模式初探[J].新課程(教研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