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 鄭淞 張峰 王定瑜
摘 要:水鼓舞是流傳于我國貴州省河革東鎮大稿午村苗族同胞之間的一種傳統體育舞蹈,是我國民族原始舞蹈的“活化石”。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苗族居民生活生產方式的變遷,水鼓舞遭遇了傳承危機。在這樣的背景下,對其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策略的保護和傳承已經迫在眉睫。鑒于此,文章對水鼓舞的生產性保護進行了分析。文章首先分析了對水鼓舞進行生產性保護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然后又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提出了做好水鼓舞的傳承人認定工作、將水鼓舞引入學校體育教學體系、將水鼓舞發展為健身“消費品”等三點具體的生產性保護實施策略,以期能夠為水鼓舞的科學保護與有效傳承提供參考。
關鍵字:水鼓舞;體育舞蹈;貴州苗族;生產性保護
中圖分類號:J722.22 文獻類型:A
水鼓舞是流傳于我國貴州省河革東鎮大稿午村苗族同胞之間的一種傳統體育舞蹈。這種體育舞蹈將水、鼓、舞三種元素有機的融于一身,通常會在傳統的祭祀節日進行表演,用以祭祀祖先、祈求風調雨順[1]。水鼓舞既具有非常高的觀賞價值、娛樂價值和健身價值,同時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底蘊,因此被很多學者譽為民族原始舞蹈的“活化石”,并被列入了貴州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苗族居民生活生產方式的變遷,水鼓舞作為民族原始舞蹈的“活化石”同樣也遭遇了傳承危機,出現了傳承環境破壞、傳承人斷層等一系列的問題[2]。在這樣的背景下,對其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策略的保護和傳承已經迫在眉睫。
1 貴州苗族體育舞蹈“水鼓舞”生產性保護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
1.1 必要性分析
首先,水鼓舞遭遇傳承危機,對其進行保護已經刻不容緩。大稿午村歷來以水稻作為主要作物,水稻種植也恰恰是水鼓舞得以起源和發展的條件要素之一。但是,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很多大稿午村村民都外出務工,已經不再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再加上,劍河縣城于2003年遷址至大稿午村,大稿午村的很多居民都因此失去了土地,不再耕作,村民對于雨水的需求也不再像過去一樣強烈。以往在傳統的祭祀節日,利用水鼓舞祈求風調雨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難免受此影響。由此可知,隨著時代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水鼓舞的傳統功能已經逐步喪失,并因此逐步被人們所冷落和遺忘,遭遇到了傳承危機。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水鼓舞進行針對性的保護與傳承已經刻不容緩,否則其必然會逐步走向消亡。
其次,在針對水鼓舞進行保護和傳承的過程中,原真性保護的問題逐步凸顯。實際上,近幾年水鼓舞的傳承危機已經逐步引起了政府和社會公眾的關注,當地政府也針對水鼓舞的保護與傳承開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原真性保護的問題也開始逐步凸顯。如為了美化水鼓舞的舞臺效果,達到“更好看”的目的,隨便對原汁原味、原生態的舞蹈動作進行更改和嫁接,甚至用官俗來取代其中的民俗。最終,舞臺效果雖然“更好看”了,但是卻已經改編的面目全非,失去了水鼓舞的特色與底蘊,導致所保護和傳承的水鼓舞失去了原真性。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在針對水鼓舞進行保護與傳承的過程中,沒有把握好“民間傳承為主,政府引導為輔”的思路。也正因于此,原真性保護的問題開始逐漸凸顯,并成為水鼓舞保護與傳承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1.2 可行性分析
那么,在水鼓舞遭遇傳承危機,而當前保護與傳承工作中的原真性保護問題又日漸突出的情況下,對水鼓舞進行生產性保護是否可行?是否具備可操作性?實際上,生產性保護是近些年我國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出的一種新的保護策略,其思路是通過促進相關產業發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生產的過程之中得到活態的保護和發展。在上述思路中,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在產品生產、流通、銷售、取得經濟效益的過程中實現的,所以就使得其保護與傳承具備了可持續的動力,既實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與經濟社會之間的協調發展,同時也借此實現了自身的傳承與發展。
具體到水鼓舞而言,其同樣也可以采用生產性保護的思路。有的人可能認為,水鼓舞并不是商品,無法采用生產性保護的思路。實際并非如此,在生產性保護思路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在產品生產、流通、銷售、取得經濟效益的過程中實現的,并不是在商品生產、流通、銷售、取得經濟效益的過程中實現的。“產品”和“商品”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兩者卻有明顯的區別。商品屬于產品,但產品卻不一定是商品。產品的概念范疇更廣,從廣義的角度而言,產品的生產過程除了指物質資料的生產之外,還囊括了勞動力的生產、精神財富的生產等多個方面。如從生產性的角度來看,師傅教授徒弟的過程,同樣也是生產的過程,從事的也是生產性的活動。
具體到水鼓舞的保護與傳承而言,水鼓舞就是以傳承人為載體世代相傳的優秀民族文化,水鼓舞生產性保護的最終目的是讓更多的人了解水鼓舞、喜歡水鼓舞、參與水鼓舞。而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喜歡、參與水鼓舞的過程就是生產的過程,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喜歡、參與水鼓舞的這一結果就是最終的產品。因此,采用生產性保護的策略對水鼓舞進行保護與傳承,是可行的。
2 貴州苗族體育舞蹈“水鼓舞”生產性保護的實施策略
2.1 做好水鼓舞的傳承人認定工作
傳承人是水鼓舞的傳承載體。在生產性保護思路中,“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喜歡、參與水鼓舞”這一生產過程,實際上也是水鼓舞傳承人越來越多的過程。傳承人逐步增多,當前傳承人斷層的狀況得到改善,則是水鼓舞得到有效保護與傳承的重要表征。因此,做好水鼓舞傳承人的認定工作,是針對水鼓舞進行生產性保護的關鍵。現階段,水鼓舞傳承人的認定主要采用申報制度。但是實際上,僅僅依靠申報材料來對傳承人進行判斷和認定是不夠合理的。這是因為,水鼓舞融合了水、鼓、舞三種元素的特點,使得水鼓舞的傳承人出現了兩個主體,即打鼓人和踩鼓人。同時,也使得傳承人的認定遇到了一個特殊問題,即會打鼓的人一定會踩鼓,而反過來,會踩鼓的人卻不一定會打鼓。另外,會打鼓的人又不一定真正理解水鼓舞的文化內涵和文化特色。在這樣的背景下,僅僅依靠申報制度去對水鼓舞傳承人進行認定,往往就會出現不科學、不合理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為了做好水鼓舞傳承人認定工作,建議在申報制度的基礎上,增加田野調查,通過扎實的田野調查,確保所認定的傳承人是真正實至名歸的、可靠的,才能夠充分發揮傳承人在水鼓舞生產性保護中的作用與價值。
2.2 將水鼓舞引入學校體育教學體系
從生產性保護的角度,對貴州苗族水鼓舞的傳承進行分析時,學校就是水鼓舞傳承與保護的重要“生產線”。面向學生組織開展水鼓舞教學活動的過程,就是生產的過程;而掌握了水鼓舞技巧,喜歡上水鼓舞的學生就是“產品”。將水鼓舞引入學校體育教學體系之中,不但能夠顯著增加水鼓舞的受眾和潛在傳承人數量,讓水鼓舞的生產性保護更具成效。反過來,水鼓舞的娛樂性、健身性和健心性,也能夠讓學校體育教學的內容更豐富、更多彩,對學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樣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在針對水鼓舞進行生產性保護的過程中,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將水鼓舞逐步引入學校體育教學體系。如將水鼓舞引入當地中小學的校本體育課程體系之中,作為中小學校本體育內容開展教學活動。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為了確保水鼓舞傳承的原真性,在進校園時,可以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年齡的學生,有針對性的選擇水鼓舞中適宜的內容和動作,但是卻不能隨意改動原生態的舞步,或者是曲解水鼓舞的文化。為了確保這一點,學校在構建水鼓舞的校本教學內容時,可以邀請當地的水鼓舞傳承人對相關教師進行培訓和指導。
2.3 將水鼓舞發展為健身“消費品”
近些年,隨著居民經濟水平的提高和閑暇時間的增多,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重視健身[3]。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推進水鼓舞的生產性保護,就可以嘗試將水鼓舞發展為健身“消費品”,以健身“消費品”的形態走入大眾的視野,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如近些年以民族民間音樂為主題的各種廣場舞開始逐漸興起,參與的人群越來越廣、人數越來越多,逐漸成為受群眾喜歡的一項集體性運動[4]。而水鼓舞恰恰也是一種集體性的民族體育舞蹈形式,無論男女老少都可以參與。如果能夠將水鼓舞引入到廣場舞,以廣場舞的形式進行推廣。這種推廣形式,實際上就是將水鼓舞作為健身“消費品”進行推廣和傳承的一種渠道,同時也是針對水鼓舞進行生產性保護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時代發展的沖擊之下,要實現貴州苗族體育舞蹈“水鼓舞”的有效保護,并確保傳承的原真性,應遵循生產性保護的思路,在生產性的活動之中進行活態傳承,在不斷的保護與傳承實踐之中積累經驗。
參考文獻
[1] 王俏英,龍明蓮,王貴生.大稿午村苗族水鼓舞文化生態變遷研究[J].運動,2017(4):153-154.
[2] 唐麗香.城鎮化進程中民俗舞蹈的功能演變及未來走向——以黔東南苗族水鼓舞為例[J].四川戲劇,2018(2):150-153.
[3] 王成科,宋曉宇.廣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模式研究——以左江流域靖西繡球為例[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9(6):42-45.
[4] 張亞楠,梁碧容,盧有泉.“一帶一路”倡議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探析——以東興京族哈節為例[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