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劉豪 黃廣龍 魯瑤 林秋婷
摘 要:竹對中國人民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作為“竹文化的國度”,竹早在幾千年前便與中國文化漸漸生成宛若一體的血脈般深刻的聯系。當今,一個信息爆炸、不斷向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時代,竹制品由傳統粗加工向專業化、創新化不斷發展。文章旨在對竹制品的產品優勢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信息時代下竹制品的商業化路徑。
關鍵詞:商業化路徑;貿易全球化;大數據;移動支付;品牌戰略
中圖分類號:TS9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064(2020)10-030-02
DOI:10.12310/j.issn.1674-1064.2020.10.015
中國自古以來便對竹有著不一般的喜愛。蘇軾曾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最開始被做成竹簡,后融入造紙技術中成為文化傳播和交流的載體。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中,也能經常見到它的身影,但是相信大家都有一個帶著些許偏見的固化看法——一提竹制品,第一印象會是竹席、竹筷這些簡單的制造品。其實竹制品現已開發出許多高新技術,如竹纖維、竹炭、竹醋液等,現如今也被廣泛應用于建筑、家居、交通等諸多領域,甚至在能源方向也有所發展。國內竹產業主要以勞動力要素驅動發展,存在生產技術低、規模效應不明顯、品牌效應不顯著等現象。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帶來信息和技術的互通互聯,全球貿易的發展給竹產業帶來了新的時代機遇和挑戰。
1 竹制品商業化的優勢以及面臨的困境
竹制品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但隨著木材的使用,竹材漸隱于人前。如今,全球環保觀念的發展,竹材作為一種環保資源被重新挖掘和利用,其市場潛力巨大,走向商業化是其價值實現的重要舉措。以下是對其走向商業化擁有的優勢以及將面臨的困境的分析。
1.1 竹制品走向商業化的優勢
1.1.1 竹材的天然優勢
我國是竹資源大國,品種、數量繁多,竹林面積是世界竹林面積的四分之一。竹是草本植物,生長速度快、周期短,三四年便能成材投入市場使用,在砍伐后還能再生長,進行反復使用。竹對于生長環境的要求不高,育種難度低,管理成本低,由此可見竹制品有著天然的原材料優勢[1]。
1.1.2 中國有悠久的竹材使用歷史
中國對竹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歷史悠久。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竹制品產業便成為重點關注對象,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后不斷發展,在加工和綜合利用上取得重大進步并且走出國門,中國的竹制品制造市場也成為增長最快的國家市場之一。
1.1.3 竹制品的資源地位明顯
在當代,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各種環境問題讓人們逐漸將目光聚焦于環保和可持續發展,低碳循環產業經濟也將會成為世界潮流。竹產業是公認的綠色低碳產業,竹為非木質資源,是解決木材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之一,其資源地位也愈加重要。
1.1.4 竹制品市場前景良好
受歷史文化因素影響,東方社會對竹子有著非同一般的情感寄托。同時,竹以獨特的、富有人文色彩的竹文化吸引著外國人,竹子的生態生產符合國際環保、健康、自然等理念。筆者認為經過精心設計和精細加工的竹制品,不僅能緊抓國內市場,也會備受國外消費者青睞。
1.1.5 竹產業逐步納入到國家發展計劃中
竹產業作為環保行業,對鄉鎮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國家給予了大量的優惠減免政策為其保駕護航。竹產業結合地區特色,被納入當地的經濟發展規劃中,成為地方政府重點關注的對象。竹材作為非木質資源,在全球宣揚綠色環保的主題下,日益彰顯其重要性,國際視線也在竹制品上不斷聚焦。
日本注重竹材開發,現已有領先世界的竹炭、竹纖維等技術;印度也提出“國家竹子計劃”,分部門對竹產業進行重點關注;歐洲和美洲對竹制品也有著濃厚的興趣,分別建立“竹子協會”、制定“竹子計劃”推動對竹產業的研究。由此可見,竹制品的發展符合國家方針和世界潮流。
1.2 竹制品商業化面臨的困境
1.2.1 行業技術水平偏低,竹產品技術含量不高
雖然竹制品具有極好的發展前景,但現今我國的竹產業仍停留在簡單的以勞動要素投入為主的階段。雖然隨著科技的進步,新技術新工藝融入竹制品,但是總體仍處在發展初期,尚未在行業中普及使用。所以,現在在市場流通的大量竹制品仍處在手工藝品階段。其中,以編織和粗制為主體,竹制品總體質量不高,且不均衡發展的現象較為嚴重[2]。
1.2.2 市場化較為困難
手工藝品,特別是制作精美的手工藝品,存在不可量化、難以短時間交付、價格高昂等明顯缺陷,從而不適應市場多元化的需求。從這些缺點可以看出,其難以實現工序化、規模化生產,且生產成本過高,資金回流速度慢,不宜進行大規模投產。
1.2.3 品牌效應未形成,行業無領軍企業
大部分竹企業對于竹制品的定位尚不明確,沒有精準抓住其核心價值,品牌意識也不強烈,其產品沒有給市場大眾留下深刻印象。竹產品行業由于進入門檻低,竹產品的制造停留在技術水平含量低的層面,行業中未出現能帶領行業發展的“領頭羊”。
2 互聯網時代竹制品商業化的道路選擇
第三次工業革命帶領人們走向一個新的互聯網時代,在新時代下信息互聯互通,給企業帶來無限機遇和挑戰。竹企業能否在新時代實現“成功”,文章基于其自身現有條件,對其商業化路徑進行了研究。
2.1 大數據推動企業以顧客和創新為目標
大數據技術縮短了信息收集渠道,節約了成本。在互聯網時代,企業可以更好地與顧客進行互動。通過互聯網技術,企業能建立客戶的大數據庫,通過及時反應和處理顧客遇到的問題,以優化客戶關系。并且,大數據有利于企業找到潛在客戶群并對其價值進行挖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對自身產品進行創新,設計出受大眾喜愛的產品,提高竹制品的市場占有率,推動竹制品可持續發展,實現商家和客戶的雙贏佳話[3]。
2.2 移動技術促進交易簡化和商業跨境合作
基于互聯網技術發展下的移動支付成為一種神奇的推力,使交易的難度逐漸降低,在側面促進交易次數的增加,促進更多合作的出現。在互聯網開放思維影響下,創新是人們愈加重視的元素之一,商業活動也融入創新,帶來許多令人稱奇的聯名和跨界合作。竹企業也同樣可以進行“頭腦風暴”,在體現竹制品人本思想的核心價值之外,擴展發散尋找更多跨界合作的可能,創新產品吸引顧客,實現成功[4]。
2.3 信息時代的全球貿易給竹產業發展帶來機遇
隨著科技的不斷更迭和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特別是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互聯網的發展使信息的無阻礙交流變得愈加便捷,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壁壘,使國際貿易操作起來更簡單、更便宜。在全球化的推動下,中國竹企業應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分享和傳播產業價值,開拓國外潛在市場[5]。
2.4 技術交流全球化促進竹產業轉型升級
我國竹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效率低,易對環境和產品質量產生較大影響。互聯網促進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帶來了信息全球化,而信息全球化為我國竹產業向西方發達國家進行技術交流和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溫床。竹產業更應抓住這樣有力的大環境,打破自身存在的技術壁壘,將產品創新和科技驅動作為提高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努力提高自身工藝水平。與此同時,也要積極發散思維,提升企業的升級意識,重塑以產品為核心,以客戶為導向,以資源整合為手段的商業模式,促進竹企業的轉型升級,使企業將生產技術革新和竹制品的深加工作為企業可持續經營的核心和重心。
2.5 利用大眾傳媒做好竹制品的品牌營銷
隨著經濟和政治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文化也在走向世界,在文化交流和碰撞下,逐漸形成一種新的大眾文化。伴隨商品的全球流動,其本身所附帶的文化價值也在向全球傳播,在現代大眾傳媒的推動下,逐漸形成新的全球化的商品大眾文化。企業在競爭中贏得成功的關鍵是品牌戰略,在于是否能給大眾留下深刻且區別于同行業公司的印象。所以國內竹企業應該加強品牌建設,將自身的品牌符號融入產品設計中進行宣傳,提高大眾認知度,改變自身由于市場門檻低而留下的“小作坊”的固定印象。要做好產品品牌營銷,就必須對竹制品有明確的定位和市場分析,確定好合適的產品戰略后,推出出色的營銷策劃,利用互聯網和大眾傳媒,打造杰出的竹制品品牌。
參考文獻
[1] 戴瑩.安吉竹編產品轉型發展的路徑探究[J].麗水學院學報,2016,38(204):88-92.
[2] 周延,耿玉德.竹制產品東北地區市場前景研究[J].竹子研究匯刊,2014(33):64-68.
[3] 溫輝.“竹”產品的開發現狀及理念探討[J].大眾文藝,2016(383):141.
[4] 劉晶晶,潘榮.基于多元化需求的竹產品設計探析[J].設計,2016(238):122-123.
[5] 吳君琦.基于國際貿易的中國竹產業競爭力研究[C].北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