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炎杰 邵元元
摘 要:生物質能屬于新興的綠色環保技術能源。在生物科技研發過程中,通過有效充分的利用,可以規范生物質能的操作形式。依據能源上可能存在的危機,需要及時采取必要的生物質能措施,注重能源發電、燃料乙醇制備處理等。結合大氣環境中可能存在的污染因素,需要對生物質能進行開發應用,不斷提升生物質能的綜合有效利用率。注重人們綜合收入和品質生活質量水平的提升,以改善生活環境為操作標準要求,不斷加強生物質能的利用。從生物質能的發展入手,分析生物質能發電的形式,纖維素乙醇制劑的過程,確定纖維素制劑的配置方法。從轉化方式、轉化流程入手,分析如何提升熱化學轉化的流程。重點是對生物質進行化工技術的研究,通過實驗現場應用以符合實際操作開發的標準要求。
關鍵詞:生物質能;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TK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064(2020)10-056-02
DOI:10.12310/j.issn.1674-1064.2020.10.028
生物質能是一種自然分布的能量。與傳統的能源相比,其屬于可再生的、環保的新型能源。面對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各類能源問題正困擾著人們。依據大量能源的實際情況,需要明確生活生產的建設需求,依據工業化發展形式,分析能源物質的變化。對于化石能源而言,其屬于不可再生類資源。為了有效降低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比例,需要加強可再生資源的利用率。采用生物質能,正是有效解決能源問題,提升綜合開發利用率的重要發展途徑之一。
1 生物質能概述
生物質能(英文biomass),始于1934年的生物量研究中。通過韋伯詞典中的介紹,參考1971年發表的《植物與土壤》一文,可以讓人們逐步認識到生物質能的基本概念[1]。生物質能屬于對生物本身進行質量能源光合作用的表現,是一種能源有機物質,其包含所有的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其他會產生代謝的物質。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農作廢物、林木剩余物質等。
生物質能是一種可再生的新型能源,具有環保價值,也是社會發展過程中最早使用的一種能源。在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下,通過太陽能作用實現能源轉化。這種轉化是無污染的過程。相比傳統的化石燃料,其具有循環利用等特點。
我國的生物資源較為豐富,可以滿足全國能源的綜合利用需求。農作物加工產品、秸稈、有機肥等均屬于可再生的生物質能。通過生物質能的作用,可以實現生物質能到乙醇燃燒的規模拓展。生物質能可以形成燃料,拓展其發展的性能。2015年,國家開始重視使用生物質能。利用生物質能,生物發電達到1200萬kw,農業生物質能燃燒發電為600萬kw,垃圾焚燒發電達450萬kw,沼氣發電為50萬kw,生物質能發電技術開始逐步成熟起來。面對生物質能液化技術的成熟,生物質能柴油也逐步發展起來,纖維燃料乙醇、二甲醚等均具有較大的未來發展空間。
2 生物質能發電工藝
2.1 生物質能發電形式
生物質能發電過程中,通過有效燃燒、氣化、混合燃燒等形式,可以直接利用燃料發電,實現循環利用。煤混合發電過程中包含兩種模式,直接混合燃燒發電模式和氣化混合燃燒發電模式。在歐美發達國家,生物質能發電技術相對較為成熟,可以用于重要的供熱、發電操作中[2]。
2.1.1 氣化發電的操作形式
氣化發電過程中,通過生物氣化操作可以直接將生物質能氣化處理。產生燃氣后,依據燃料進行鍋爐廢氣處理,產生蒸汽。然后,通過蒸汽驅動方式進行發電。生物質能氣化后,需要進行除塵操作。通過燃氣輪機的作用完成發電操作。根據第二步的操作進行凈化,燃氣送入內燃機內完成發電工作。
2.1.2 沼氣發電過程
沼氣發電過程中,需要根據農作物的厭氧條件實施發酵處理,然后產生沼氣,驅動沼氣完成發電機的配組發電過程。目前,常見的、性價比較高的方式是沼氣發電機組產品,如小型沼氣發電機配置可以滿足農戶家庭的使用需求。
2.2 生物質能發電的受限因素
農業發展過程中,生物質能的綜合資源較為廣泛。根據相關統計顯示,2012年我國的廢棄物質能源量可以折算成16億t的標準煤。通過收集、利用的不同渠道,收集能源的方式各不相同,在實際的生活燃料處理過程中也存在不同。依據原始材料的情況,需要調整密集度、交通便利性等條件,重視不同地區的不同收集過程,對于特殊地區可以采取就地堆放或燃燒的方式。根據秸稈發電的原始材料情況,分析對于生物質能發電造成的大規模影響情況[1]。
3 纖維液化燃料處理
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甘蔗、甜菜等非糧食作物均可以作為生物燃料乙醇的原料。按照實際的發酵操作標準和鎮流制作過程,需要通過脫水處理對不同形式進行變形處理,構建變形燃料乙醇,按照含糖、含淀粉的農作物進行獲取處理。隨著人口的增長,實際使用糧食作物的獲取方式發生轉變。需要通過燃料乙醇等方式,打破傳統生物質能代替燃料乙醇的標準。充分利用秸稈纖維等綜合生物燃料,實現對燃料乙醇作用的拓展與提升。
3.1 纖維素乙醇操作方式
乙醇屬于無色、具有特殊香味、易揮發的常溫液體。乙醇通過碳元素、氫元素、氧元素構建有機化合物。借助乙醇內各元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通過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實現相互融合。在混合燃料的過程中,需要添加乙醇防爆性能等功用。注意混合燃料的標準高值水平,按照合理的檢測方式準確判斷乙醇的汽油尾氣量。對于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等分別減量,控制在50%和30%以內。保證無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汽車尾氣可能造成的污染因素。
3.2 纖維素乙醇處理
根據纖維素類物質選配乙醇,確定相關酶制劑的生物轉化過程。按照高溫纖維化的裂變過程,分析化學生物轉化的具體途徑。在生物轉化過程中,通過天然的纖維化、半纖維、木質素操作,確定三者之間可能存在的復雜性因素。從結構組成分布入手,判斷可能導致無法降解的原因。按照生物轉化方式制取乙醇,確定原料的預處理方式。通過水解可以獲取小分子糖增加微生物發酵處理,然后再析出乙醇完成剩余回收處理過程。在生物預處理過程中,需要降解木質素、半纖維素、褐腐菌、木質素等。
木質纖維素操作過程中,以小分子微生物狀態,通過微生物、乙醇、水、副產物等的混合處理獲取乙醇。后期再經過蒸餾單元操作實現乙醇的脫水處理,獲取無水乙醇。生物水解過程中,需要對燃料乙醇進行重點處理。水解過程中,通過酸化、水解酶處理實現二次水解。在使用酶水解過程中,其實際的成本較高。使用提純、燃燒操作的工藝價格復雜,但相比使用乙醇,耗費的資金較低。用秸稈可以解決能源的轉化處理。
3.3 熱化學轉化處理
熱化學轉化處理過程中,需要在高溫狀態下對木質纖維進行裂化分解處理,獲取混合氣。加入化學催化劑后,在有效的生物化學途徑中獲取燃料乙醇。通過控制熱解過程,將纖維素物質有效轉化成高濃度的裂解內醚糖液,通過纖維素類方式轉化為高濃縮裂變[2]。
4 生物質能在化工產業的應用
木質素在造紙工序操作中沒有進行充分的利用,依據對環境可能造成的污染情況,需要調整污水排放的操作過程,注重通過化學手段對木質素進行變廢為寶處理。木質素的基礎納米材料中,通過有效的農產品方式可以獲取更多的副產品,加工剩余量可以作為燃料、飼料。根據實際間隔間的綜合測定標準,按照密度間隔溶液實施合理的流變水平分析,確定懸浮穩定性能操作標準要求,保證密度控制在1.4g/cmm3至1.8g/cmm3之間。
5 現場操作應用
驅動油制劑需要按照固定化井質量標準,調整前后推動的質量優化實施方案,通過三開鉆井深入方式調整確定靶向位置。需要根據靶向位置點確定3 000m的長度,2 800m的深度。通過調整鉆井液化的類型,確定油的基礎鉆液標準。
在實際設計驅動油分離操作過程中,需要調整密度標準為1.4g/cmm3,占比空間為1 200高度,疏密接觸時間為10min。按照井的固化施工情況,隔離液化和水泥的返出量,通過水泥漿液的顯效情況確定井深。根據固定井的質量測定進行解釋說明,確定優質分段斷裂的過程[3]。從趨向隔離標準內容入手,分析凈化井壁的過程,保證界面劑強效性。
6 例證分析
如首創杞縣生物質能熱電聯產項目、首創魯山生物質能熱電聯產項目中,通過對各設備制作過程中的各工序進行質量管控及進度監控,及時發現質量缺陷及進度偏差,回到正常軌道,達到預期效果,滿足現場需求。提升了生物制造工業操作的環保價值,滿足生物質能的發展基礎和建設需求管理辦法,具有良好的推廣價值意義。
7 結語
綜上所述,生物質能在開發實施操作過程中,通過必要的開發模式采集和技術應用,可以準確實現傳統技術材料模式的轉變。注重新型生物質能功能的應用,依據現有階段操作布局,分析未來的發展前景和發展趨勢。結合當下生物工藝的工作流程和制作標準,從環保平臺操作優勢出發,分析確定符合生物質能的操作標準。注重加強生物質能的開發和利用,從科學、綠色、環保的技術角度,分析如何提升生物質能的操作實施標準,以準確的思路滿足生物質能的操作建設需求,以更好地進行發展利用。制定符合當下安全規范的管控實施標準,從生物質能的角度提高材料分配的有效性,以準確的操作模式、精準的化工采集過程,分析確定符合生物質能開發的標準,以準確的化工產業研發流程為基礎,加深生物質能優化,建立完備的生物質能管理方式。
參考文獻
[1] 冉昊,馬禹婷.探究生物質和生物質能的開發利用[J].低碳世界,2019,9(07):91-92.
[2] 趙曉輝,王博.我國生物質能利用現狀與發展前景[J].西部皮革,2018,40(08):106-107.
[3] 劉運權,王奪.福建生物質能源產業的發展思路與對策[J].能源與環境,2011,30(04):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