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寧 朱丹羽
前些年,隨著大眾傳播的普及,“娛樂”變成了創收的方式。一些綜藝節目忽略自身肩負的社會責任,導致泛娛樂化現象嚴重。2018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通知,要求加強對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文藝節目的管理,堅決遏制追星炒星、泛娛樂化等不良傾向,鼓勵以優質內容取勝、不斷創新節目形式等。
在此背景下,我國綜藝節目逐漸摒棄同質化、模式化和過度娛樂化,節目的研發與制作更趨理性,整體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經過幾年的探索,誕生了一批不再依靠明星效應來吸引觀眾的原創綜藝節目,同時,一些文化類與觀察類節目也獲得了良好的市場效益和社會反響。
目前,我國綜藝節目正朝著“形式原創”“內容創新”的方向不斷發展,朝著“注重本土”“不忘傳承”的方向不斷邁進,以求不斷推出大眾喜聞樂見的優秀節目。
摘 要:作為我國首檔原創聲音魅力競演節目,《聲臨其境》打破了傳統綜藝節目的內容范疇,從聲音的角度另辟蹊徑,用聲音詮釋演員專業素養,以中國文化為節目注入文化底蘊。在節目的價值訴求上,摒棄過度娛樂化,傳遞專業理念,告別流量至上,強調敬業精神,豐富了明星競演類綜藝的種類,也為電視綜藝開拓了全新的節目形式與創新思路。
關鍵詞:明星競演;綜藝節目;《聲臨其境》;創新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9-0004-04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8年度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科技計劃項目“新媒體環境下娛樂新聞的傳播效果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SM201811232004
2018年,在網絡綜藝節目整體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下,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在經歷引進、模仿外來模式的階段后,生產能力不斷提升,堅持原創,用創新內容吸引觀眾,涌現出了《聲入人心》《經典詠流傳》《聲臨其境》《這!就是灌籃》《幻樂之城》《我就是演員》等多檔本土原創綜藝節目。其中,《聲臨其境》和《我就是演員》作為明星競演類綜藝節目,跳出了《超級女聲》《我是歌手》等以往競演類綜藝節目以音樂為主題的單一思維框架,選擇配音和表演這兩個全新的領域為節目切入點,打破了傳統綜藝節目的內容范疇,既豐富了明星競演類綜藝的種類,也為電視綜藝開拓了全新的節目形式與創新思路。
一、內容創新
(一)從聲音角度另辟蹊徑
2018年1月6日,湖南衛視推出了我國首檔原創聲音魅力競演秀《聲臨其境》。該節目一經播出便迅速引爆話題與收視,收獲了大量好評,連續11期奪得同時段收視冠軍,網絡播放量突破14億,96次登上微博熱搜榜,豆瓣評分更是高達8.3分。據“中國文娛大數據發布盛典”統計,《聲臨其境》以87.58分獲得了電視綜藝類全網口碑指數第一名的傲人成績。作為一檔原創明星競演類綜藝節目,《聲臨其境》之所以頗受關注與好評,與其獨特的選題視角密不可分。
以往一些為觀眾所熟知的明星競演類綜藝節目,如《我是歌手》《全能星戰》《我為歌狂》《跨界歌王》等,都是局限在音樂主題上的歌曲競技類綜藝節目,選題雷同化現象嚴重。《聲臨其境》則跳脫出音樂這個無形的框架,挖掘出歌聲以外同樣能給觀眾帶來聽覺震撼的聲音——配音與臺詞。動人、美妙的聲音不僅只能從歌聲中體現,演員每一句飽含真情的獨白、撕心裂肺的吶喊、催人淚下的臺詞都是聲音魅力的最好詮釋。《聲臨其境》看到了聲音的多變性與可能性,于是在選題上大膽創新、另辟蹊徑,將目光聚焦在演員的臺詞功底與配音實力上,以獨特的視角與切入點帶領觀眾從全新的藝術角度領略聲音的魅力。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演員的表演功底,有關演技的話題也逐漸成了近幾年熱議的焦點。一些“狗血劇”“神表演”的出現使許多演員的演技遭到了網友的質疑與詬病,“演技”一詞也因此被推上了風口浪尖。然而,同樣作為影視劇重要組成部分的配音卻較少受到人們的關注,在對演員演技鋪天蓋地的評論背后,很少有人會去關注演員的臺詞功力。《聲臨其境》恰恰把這些小眾且偏二次元的文化以大眾化的形式傳輸給觀眾,利用陌生化的傳播效果,給觀眾帶來強烈的新鮮感。同時,用聲音演繹臺詞的二度創作也是為觀眾祛魅的過程。《聲臨其境》以“聲音”為比拼對象,向觀眾展示了屏幕后入耳入心的臺詞是如何與熒屏中的畫面緊密銜接的,使觀眾了解演員是怎樣依靠單純的聲音使人進入情境、感同身受的,充分展現了舞臺配音的精妙。《聲臨其境》將演員配音的過程從臺后推到臺前,單純從聲音的魅力出發,以獨特的選題視角給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聽覺盛宴。
(二)以聲音詮釋演員專業素養
當眾多綜藝還在用流量明星引爆話題、博取關注的時候,受眾的觀看訴求已逐漸從單純的“看臉”轉移到了透過現象看本質。《聲臨其境》既不依賴流量明星和套路化操作,也不倚仗刻意制造的戲劇化沖突和后期的“神剪輯”,而是單純從實力出發,以硬實力作為衡量標準,邀請真正“有兩把刷子”的演藝工作者作為嘉賓,其中既有唐國強、張鐵林、趙立新、徐帆、梅婷等演藝界資深的老戲骨,又有周一圍、朱亞文、鄭凱、韓雪等實力與才華兼具的青年演員,同時還不乏邊江等專業的配音演員。他們不僅在觀眾中擁有較高的知名度,在配音領域也有不為人熟知的過硬本領,其深厚的專業功底與極高的自我素養完全經得起觀眾的審視和比賽的考驗。
《聲臨其境》的宗旨是“回歸本真,正本清源,讓一切虛偽的畫面丟盔棄甲,讓一切有實力的聲音破鏡重圓”。[1]表演者在《聲臨其境》的舞臺上可以完全放下包袱、回歸本真,用最純粹的聲音賦予角色新的生命。在這里沒有演員的光環,沒有粉絲的簇擁,有的只是強大的專業實力和一顆可為角色奉獻一切的初心。唐國強為《大腕》配音時,一上來就是哭戲,一秒鐘不到就進入了角色,音樂剛起眼中就泛起了淚光,隨后隨著劇情的發展而聲淚俱下。張歆藝在配《夏洛特煩惱》時,沒有看顯示器,將畫面熟記于心,用心去感受屏幕中演員的呼吸、氣口,最終完美合槽(指演出中相互影響,逐漸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高亞麟為《剩者為王》中一位年老的父親配音,雖然與劇中演員年齡相差甚遠,但他卻用自己的真實情感與專業技巧抓住了角色的精髓,引得全場落淚。趙立新在一次采訪時說:“聲音的基礎條件、臺詞語言駕馭的功力和技巧的掌握、形體傳達內心的信號,最后是表演——前三項的疊加之后才落到表演這一層上。”[2]由此可見,一個好的角色與演員精挑細琢的塑造是分不開的。
《聲臨其境》從“絕對實力、絕對專業”的視角切入,填補了明星競演類綜藝節目的空白,回應了觀眾乃至社會對演藝工作者的期待,靠演員深厚的專業功力說話,切實為觀眾帶來了一場高質量、高水準的視聽盛宴。
(三)本土文化賦予節目底蘊
本土化內容缺失一直是我國電視綜藝節目存在的通病,明星競演類綜藝節目也不例外。本土不僅是指中國市場,更是指中國文化。電視綜藝節目作為重要的傳播媒介,有責任與義務將中國文化傳遞給廣大受眾。
《聲臨其境》沒有辜負電視媒介肩上的這份職責,利用聲音向觀眾傳遞中國文化,樹立文化自信。節目“經典之聲”這個環節選取的大部分影視作品都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可分為紅色經典、歷史名著和收視經典三大板塊,它們將中國文化內容以輕松的方式傳遞給了觀眾。
紅色經典指革命題材的文藝作品,這類題材的作品不僅蘊含著深刻的民族記憶與民族文化,同時也傳揚著家國精神與民族意志。《聲臨其境》在嘉賓配音片段的選擇上就有大量的紅色經典電影,如《董存瑞》《集結號》《建黨偉業》《智取威虎山》等。第一期節目中,演員周一圍通過聲音再現了1948年“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場景,讓觀眾真切地感受到了那個有血有肉、為了祖國奮不顧身的年輕英雄,最后一句聲嘶力竭的“為了新中國,前進!”,讓人熱血沸騰,喚起了觀眾的愛國主義情懷。
歷史名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所承載的特定時代和社會的特征賦予了其寶貴的精髓,是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3]《聲臨其境》中的《西游記》《軍師聯盟》《水滸傳》《大秦帝國之縱橫》《赤壁》等影視作品的配音片段都是歷史題材,為觀眾再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風貌。第三期節目中,李建義為《水滸傳》中的李逵配音,生動形象地還原了北宋末年人民反抗壓迫時的場景,揭露了當時深刻的社會矛盾。同樣是第三期節目,演員朱亞文以配音的形式重現《白鹿原》,揭示了有聲語言的運用離不開對影視作品的社會文化背景的分析,弘揚了儒家文化、關中文化等民族文化。除此以外,《聲臨其境》還選取了很多在我國有超高口碑的經典影視作品,如《梅蘭芳》《霸王別姬》《甄嬛傳》《武林外傳》《瘋狂的石頭》等,重現了經典影視作品的精髓,喚起了受眾對傳統文化的記憶,引起了人們的文化共鳴。
《聲臨其境》作為明星競演類綜藝節目,不僅精心雕琢聲音技藝,還將我國傳統民族文化搬上熒屏,文化與綜藝結合,表達了對藝術的敬畏和對文化的傳承,給浮躁的演藝圈注入了新的價值觀。
二、模式創新
(一)傳播主體多元化
傳播主體是大眾傳播過程的引發者,控制著整個傳播活動的開展。長期以來,電視綜藝節目中的傳播主體都相對單一,通常都只由主持人、嘉賓和節目制作者組成,如訪談游戲類綜藝節目《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等;一些戶外真人秀節目只有嘉賓和節目制作這兩個傳播主體,如《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超級女聲》《中國好聲音》等選秀類綜藝節目只多了評委或導師這一傳播主體;《我是歌手》作為明星競演類綜藝節目,只有歌手(一位擔任主持人)、“經紀人”和節目制作者這3個傳播主體。這種較為單一的傳播主體構成不僅會使節目難以創新,還會給觀眾帶來審美疲勞。
《聲臨其境》在傳播主體上則采用了多元組合的策略,在節目中引入了多種身份,既豐富了節目的形式,又給觀眾帶來強烈的新鮮感。節目的傳播主體由嘉賓、主持人、聲音助理、新聲班、點評人(業內權威人士)和節目制作者組成,最后一期的年度大秀還請來了助演嘉賓,傳播主體豐富多元。
聲音大廳的主持人負責推進節目流程、向觀眾介紹配音片段以及調動全場氣氛。聲音助理負責介紹演播廳內發生的事情,及時為觀眾傳達第二現場的動態,配合主持人,使兩個現場緊密結合在一起。《聲臨其境》中的新聲班由一群學習表演和主持專業的年輕人組成,他們負責與嘉賓互動,通過提問獲得有關嘉賓的信息,并且以學生的身份向嘉賓請教問題,使節目的內容更加豐富,給觀眾帶來一堂精彩的配音教學課程。節目中的點評人都是在業內權威的專業人士,他們從專業的角度對嘉賓的表演進行分析與解讀,為節目提供專業支持,幫助觀眾更好地感受與理解表演。節目中每一個傳播主體都有各自的作用,他們的相互交織推動著整個節目的進行,為觀眾帶來更多元的看點
(二)環節設置多樣化
《聲臨其境》旨在為觀眾帶來聽覺大餐,因此全方位地挖掘聲音是節目的重心。為了給觀眾帶來更多元的體驗,節目每一期都設置了不同的聲音主題,如“磁性之聲”“王的聲音”“迷人女聲”“戀愛之聲”等。這些不同的聲音既具有標志性,又能引人聯想,既能使觀眾始終對節目保有期待與熱情,又能使觀眾實實在在地一飽耳福,可以說是一箭雙雕、獨具匠心。
此外,節目的環節設置也非常豐富多樣。在每期不同的主題下,節目還包含3個環節:經典之聲、魔力之聲和聲音大秀。
其中經典之聲是節目摘取電影或電視劇中經典的且為大眾所熟知的橋段,讓嘉賓重新演繹與詮釋,如《西游記》《還珠格格》《紅高粱》《魂斷藍橋》《阿甘正傳》《泰坦尼克號》等中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的著名影視劇橋段,被實力派嘉賓們重塑再現,必然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同時給觀眾帶來全新的期待與體驗,使觀眾在感受語言藝術的魅力的同時,也看到嘉賓們的實力、熱情和專業素養。
魔力之聲是讓嘉賓現場挑戰拗口臺詞或配音,考驗他們隨機應變的能力與臨場發揮的水平,比如“以外景記者的報道方式快速讀出比較有難度的新聞”“做一次DJ”“根據新聲班的要求讀出相應的廣播內容”“花式配音小動物的獨白”等。這一環節起到了活躍現場氣氛、為節目注入輕松元素的作用,同時也更好地挖掘了演員的人格魅力,使觀眾看到了更真實、更多面的他們。
在節目最后的聲音大秀中,嘉賓將從幕后走到臺前,共同為觀眾奉獻一場配音大戲。雖然說是配音,但更像是在演戲。這一環節無論是舞臺還是演員的化妝造型都準備得非常到位,演員雖在配音,卻能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真正讓人感到聲臨其境,再一次調動觀眾的熱情。
為使節目內容更加豐富,《聲臨其境》還在以上三大環節之間穿插了隔屏猜測與學員請教這兩個小環節。在節目的前兩個環節,觀眾并不知道節目組邀請的嘉賓是誰,只能根據其發出的音色和屏幕上顯示的沙畫剪影來猜測他們的身份。這種懸念的設置,可以使觀眾主動地融入節目,形成整場節目的有機互動。學員請教環節是將幕后的嘉賓請到臺前,與新聲班成員互動,既產生“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效果,順理成章地增加了的節目趣味性,又給了嘉賓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豐富了節目的看點,增加了節目的娛樂性。
三、價值深度創新
(一)摒棄過度娛樂化,傳遞專業理念
尼爾·波茲曼在其著作《娛樂至死》里強調:娛樂是對電視上全部話語的超意識形態的統稱。換言之,不論以何種視角進行闡述,不論是哪些內容,電視上的所有均是為人們提供娛樂而存在的。娛樂是電視與生俱來的一種屬性,綜藝作為電視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自然也是為受眾提供娛樂。
一直以來,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的傳播內容都相對集中在休閑娛樂方面,如訪談游戲類節目《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戶外競技真人秀節目《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明星旅游類真人秀節目《花兒與少年》《花樣姐姐》等。隨著大眾傳播的普及,娛樂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創造收益的方式。為了獲得更高的市場份額與收視率,許多電視綜藝節目制作者的眼里只剩下了“娛樂”二字,忽略了電視綜藝節目肩上擔負的社會責任,導致綜藝節目品質下降且泛娛樂化現象嚴重。而明星競演類綜藝如《我是歌手》《全能星戰》等,雖包含了能夠體現演唱者功力與專業程度的競技元素,但從其以歌唱為主題的競演形式來看,它們依舊是從娛樂的角度出發來吸引受眾。
《聲臨其境》作為我國原創明星競演綜藝節目,由單純的娛樂化轉向了專業化、職業化、社會化的全新領域,挖掘出了更好、更具有正面導向的節目立足點——專業,充分了解并詮釋了綜藝節目應盡的職責,不再一味追求節目的娛樂性質,而是從最本質的東西出發,致力于向觀眾乃至社會傳播更專業、更有價值的內容。
《聲臨其境》的宗旨就是“回歸本真,正本清源”,因此節目組秉持“讓擅長的人做擅長的事,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的態度,選擇具備良好專業素養且貼合主題的嘉賓,使其褪去華麗、回歸本真,使一切有實力的聲音在這個舞臺上得到展現。節目通過表演者實實在在的專業技巧吸引觀眾、打動觀眾,使觀眾看到他們深厚的基本功與極高的自我素養,使觀眾在感受聲音魅力的同時,從更加專業的角度認識演員、了解演員,打破觀眾對演員這一職業的傳統認知,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重塑演員行業的風氣。《聲臨其境》憑借其對藝術的尊重與專業態度,保證了節目的精品化、專業化呈現,改變了觀眾在觀看綜藝節目時普遍的娛樂視角,同時也正面地引導觀眾欣賞表演、領略藝術。
(二)告別流量至上,強調敬業精神
自2016年起,敬業精神便為各行各業所推崇與重視,演藝行業也不例外。在這個流量至上的時代,“敬業”二字逐漸被忽視,部分藝人對待工作的敷衍態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聲討,這些聲音使更多人開始重新審視行業的底線與專業素養,敬業成了社會對藝人的基本要求。[4]電視作為大眾傳播媒體,具有向大眾傳播正能量與正確價值觀的義務。《聲臨其境》直面社會熱點問題,用綜藝節目的形式傳遞了敬業精神,樹立了良好的價值觀。
《聲臨其境》回應了當下“十部劇里九部劇用后期配音”的行業亂象,向觀眾展示了真正有實力的演員是如何配音與表演的。對愛演戲的人來說,演員不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一種信念與熱愛。《聲臨其境》最大限度地向觀眾展現了好演員的職業精神與專業素養,彰顯了影視從業者的社會責任感與敬業。在第一期節目的錄制中,演員周一圍為了呈現出更好的效果,在排練的時候顧不上休息也顧不上吃飯,說“能來幾遍就來幾遍”;梅婷在為《唐山大地震》配音時,隨著劇中人物李元妮的下跪,撲通一聲跪在地上,顫抖地說出“媽給你道個歉”,引得無數觀眾潸然淚下;郭京飛在為《建黨偉業》配音時,全程嘶吼、聲嘶力竭,似乎要把力氣全部用盡,配到最后聲音幾乎沙啞;老戲骨張豐毅在《聲臨其境》錄制當天高燒39度,為了不影響節目錄制,他加快打完點滴就立馬趕赴錄制現場,盡管身體不適卻全程堅持,最終其配音引得全場叫好。他在之后的采訪中說道:“即使生病也得堅持下來,所謂戲比天大,做好老演員的表率作用。”
相比如今的“數字小姐”“摳圖演員”,《聲臨其境》的演員讓我們看到了演員對表演的信念、對職業的尊重和對藝術的熱愛。上臺前的反復排練、情到深處的淚難自禁、為演好角色的不顧一切,無不詮釋著“敬業”二字。《聲臨其境》重新定義了“演員”這一名詞,重塑了演員在觀眾心中的形象,啟示著更多的圈內人要正確認識自己的職業、知曉演員的使命,同時也向觀眾傳遞了一種敬業精神。《聲臨其境》總導演徐晴在談到節目價值時說了兩個詞,第一個詞是“共鳴”,第二個詞就是“敬業態度”。她在采訪中說道:“其實看節目也可以反觀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當中的,就是我們對自己的職業,是一種什么樣的態度?我們又是怎么看待?應該有一些反打的作用吧。”
四、結語
2018年11月9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通知,要求加強對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文藝節目的管理,堅決遏制追星炒星等不良傾向,嚴格控制綜藝節目嘉賓片酬。[5]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很多綜藝節目為博人眼球、提高收視率,用大牌明星作為節目籌碼,導致明星片酬越炒越高,擠壓了節目拍攝制作經費,最終導致節目質量低下。2018年,我國綜藝節目的制作與研發更趨理性,誕生了不少像《聲臨其境》這樣不單純依靠明星效應的原創綜藝節目,同時一些文化類與觀察類節目也獲得了良好的市場表現和社會反響。
如今,“雷聲大雨點小”的高成本、大制作、大明星的綜藝節目逐漸沒有了市場,“小投入、大情懷、小而美”成為了綜藝節目新的發展方向。在今后電視綜藝節目的制作與創新中,純明星類的大投入節目(如純明星類真人秀節目)將大幅度減少,音樂類、喜劇類、觀察類、慢綜藝類等正朝多元化與垂直細分化發展的節目將逐步占據主流市場。在節目導向上,簡單的休閑娛樂也顯得沒有太多的意義與價值,節目制作者應該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生活、專業、藝術、人文等具有傳承價值的方向上,用細節和深度打動觀眾。
小而美的綜藝節目需要扎根于我國本土的文化資源和本土觀眾的心理與喜好,因此,節目的本土化、圈層化發展也是我國電視綜藝節目創新的一個方向。《聲臨其境》在影視片段的選擇上就突顯了中國本土文化特色,利用中國影視劇中的經典橋段激發觀眾的興趣與共鳴。《聲入人心》則有更精細的受眾劃分,選擇“美聲”為節目主題,沒有大牌的明星,沒有搶眼的舞美,只有不那么大眾的高雅藝術和極具難度的音樂才藝。我國電視綜藝節目制作者在今后的節目制作上會抓住具體某一類能夠使本土觀眾產生新鮮感或共鳴的事物,在感性與理性之間追求“知性”、在小眾與大眾之間追求“專眾”、在量化與細化之間追求“文化”,使中國電視綜藝節目走向多元的創新道路。
參考文獻:
[1] 聲臨其境|這個“用聲音飆戲”的節目好在哪里?[EB/ OL].考新聞,https://www.sohu.com/a/218088358_650786,2018-01-21.
[2] 莫斯其格.趙立新:“聲臺形表”歸到一起才是表演[N].廣州日報,2018-03-05.
[3] 陳瑩,張樹武.對經典名著文化資源開發策略的新思考[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222.
[4] 高文心.探究“明星+”影視競演類綜藝節目創作模式[J].戲劇之家,2018(15):86.
[5] 韓業庭,陳童.廣電總局“限酬令”下,內容成為決勝關鍵!綜藝節目該怎么做?[N].光明日報,2018-11-17.
作者簡介:丁寧(1978—),男,山東青島人,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影視文化傳播。
朱丹羽(1997—),女,北京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網絡與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