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萍
【摘 要】全域旅游是實現旅游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鄉村振興、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載體。屏南縣于2016年2月被國家旅游局列為“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名單。本文以屏南縣發展全域旅游的優勢、現狀問題為例進行分析,提出山區發展全域旅游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山區;全域旅游;對策
屏南縣位于福建省東北部,地處鷲峰山脈中段,面積1491平方公里,人口18.79萬人,共有11個鄉鎮151個行政村7個社區委員會,是我省重點僑鄉、革命老區、林區和風景名勝區,全縣平均海拔835.5米,居全省之冠,氣候冬暖夏涼,有“天然空調城”之稱。境內峰巒疊翠、溪流縱橫,山川秀麗、風景優美,生態資源豐富,發展全域旅游極具優勢和潛力。
一、屏南縣發展全域旅游的優勢
1、資源優勢。自然旅游資源有世界地質公園白水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鴛鴦溪、泥炭濕地、連片水松林、萬畝仙山草場。人文旅游資源有造型各異、歷史悠久的木拱廊橋;古民居、地方戲、保留完整的傳統農耕文化、飲譽海峽兩岸的清朝虎將甘國寶等。高品位的旅游資源眾多,富有鮮明個性和很強的壟斷性。
2、生態優勢。生態環境優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森林覆蓋率75.78%,綠化程度達92.2%。目前已分別建成1個、24個、107個國家級、省級、市級生態村。境內有白水洋世界地質公園、天星山森林公園以及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鴛鴦溪和全球唯一的鴛鴦獼猴自然保護區等。區內原生態植被保存完好,林相整齊,物種豐富。
3、品牌優勢。在眾多高品位旅游資源的基礎上,屏南縣旅游業已形成較強的品牌優勢,知名度逐漸提高,旅游吸引力逐漸增強。如白水洋·鴛鴦溪風景區,由白水洋、宜洋、劉公巖、太堡樓、鴛鴦湖五個景區,大小景點達500多處,素有“愛侶圣地”、“鴛鴦故鄉、獼猴樂園、人間仙境”、“瀑布世界”等美譽,2010年,白水洋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2012年8月,白水洋.鴛鴦溪景區榮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疤煜陆^景,宇宙之謎”的白水洋正以新的姿態走出山門,融入國內外旅游大市場,為越來越多的人所共識,以白水洋為主導的旅游品牌集聚效應正逐步顯現。
4、文化優勢。屏南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境內現存古代廊橋56座, 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萬安橋、千乘橋、廣利橋、廣福橋和龍津橋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屏南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際下村、際頭村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雙溪、棠口鎮入選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鎮,四平戲、平講戲和雙溪鐵技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5、交通區位優勢。屏南地處東部沿海地區;置身福建,屏南位于全省東北部、閩浙兩省交界,福建北部綠色旅游發展走廊的中部,北連武夷山、南接福州、東靠三都澳良港,是重要的旅游結合部。寧武高速、廈深高鐵、衢寧鐵路開通,海西高速公路屏古聯絡線通車,我縣到福州的距離縮短為一個半小時,成為省會福州的后花園。
二、屏南縣發展旅游業的現狀與問題
屏南縣旅游資源豐富獨特,開發潛力巨大。但受交通、財力等條件制約,旅游開發起步較晚。2004年以來,屏南縣圍繞“發展高山特色經濟,建設生態旅游強縣”的戰略目標,以申報世界地質公園,創國家5A級旅游景區和創建“優秀旅游縣”、“旅游品牌縣”等活動為載體,短短幾年使白水洋鴛鴦溪迅速成為福建乃至全國新興的旅游熱點區域,旅游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形成全縣一盤棋的旅游發展格局,旅游業成為屏南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但與旅游發達地區相比,我縣在全域旅游中還存在較大的差距,還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1、淡旺季明顯問題依然存在
雖然通過采取非周末優惠措施,周末與非周末淡旺明顯的問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因白水洋景區以戲水為主要特點,全年季節性的淡旺明顯問題依然存在,導致旅游配套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現有的接待設施不足,形成旺季酒樓飯店緊張,淡季商家慘淡經營的現象。旺季的周末效應使這個問題更加凸顯,房價上下波動大,造成旅游價格比較混亂。
2、旅游配套設施相對滯后
旅游業涉及的行、游、娛、購、食、宿等要素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旅行社數量雖多,但規模普遍較小,組織接待游客的能力偏弱。娛樂項目不豐富,現有的娛樂項目內容單調,缺乏大型娛樂項目,對游客的逗留吸引力不強。旅游商品開發程度相對較低,沒有成熟成形的旅游商品,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鏈沒有形成,一定規模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貿街區尚未形成。
3、對外影響力還不夠強
屏南縣雖然擁有眾多旅游品牌(世界地質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旅游宣傳造勢上形式單一,未能形成強勁的輿論攻勢,致使旅游業的對外形象至今還不夠鮮明、生動和突出,游客的主要來源也只僅限于浙南及福建周邊地區。
4、旅游業的管理服務水平有待于提高。景區管理不到位;餐飲價格過高,私人公寓亂漲價;導游隊伍整體水平不高。
三、加快發展屏南全域旅游的對策建議
(一)優化旅游全域化空間布局。
堅持規劃引導,加強旅游全域化發展專項研究,依托大交通和資源基礎,立足高起點、大手筆、適度超前規劃旅游產業,并注重與相關規劃的全面銜接,大力推進旅游重點項目建設,有效推進旅游全域化發展,形成以縣城中心、兩個旅游特色鎮為副中心、一條旅游產業帶、四個主題旅游區和若干個旅游特色鄉村組成的旅游全域化結構體系,實現旅游產業的全域覆蓋。
⒈提升旅游縣城:城市規劃建設要以旅游縣城作為定位,將縣城作為景區打造。加強城市景觀、建筑設計控制,突出城市山、水、路綠化系統改造提升,彰顯城市山水園林特色和品位。加快城市建設步伐,突出旅游元素,抓好沿街立面改造和濱水景觀建設等“點線面”工程,打造旅游商品購物街和美食特色街。推進省級衛生縣城、文明縣城和園林縣城創建工作,著力打造特色風貌宜居縣城、旅游縣城。
⒉培育旅游特色鎮:雙溪、長橋結合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突出資源稟賦,注重鄉鎮差異,推進特色產業向城鎮聚集發展,打造風格迥異的旅游特色鎮,形成南北兩個旅游集散中心。雙溪鎮要整合旅游產品資源,推進古鎮和鴛鴦湖項目開發,加強公共配套服務,做足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這張名片,著力打造成為“千年旅游古鎮”。長橋鎮要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做透廊橋文章,著力打造成為“廊橋水鄉”。
⒊建設美麗鄉村:將美麗鄉村建設與農村人居環境連片整治、特色民宿、農家樂等有機結合,與觀光、采摘等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和訪古、探險、運動、休閑、養生、養老等鄉村旅游相結合,互促發展。打造美麗鄉村精品旅游線路,推動鄉村旅游發展。
⒋打造主題旅游區:以白水洋、鴛鴦溪為中心的生態觀光旅游區;以漈頭、漈下、棠口為中心的民俗文化旅游區;以天星山森林公園為中心的休閑度假旅游區。
⒌謀劃旅游產業帶。依托海西高速屏古連接線,做好長橋至白水洋沿線的產業規劃,逐步把長橋、甘棠、縣城、棠口、雙溪一線串連起來,建成品位高、規模大、配套全的國家級旅游產業帶、風景帶。
(二)推進旅游全域化產業融合發展。
發揮“旅游+”功能,加強旅游業與農林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融合發展,拓展旅游產業鏈,提升旅游發展水平和綜合價值。
(1)與農業融合。依托茶葉、無公害蔬菜、水果、食用菌等特色產業和農業基地,大力發展農業旅游,推出農業生態觀光游、農耕農事體驗游、水果采摘游,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2)與林業融合。依托林業生態優勢,通過綠化、美化和潔化,實現森林景觀與人文景觀、休閑吸氧與生物探秘的有機結合,推出森林氧吧“洗肺”之旅,發展林業旅游。
(3)與工業融合。依托閩派黃酒惠澤龍、鄉下廚房、竹木產品加工等相關產業優勢,打造“制造-展銷-體驗”于一體的工業與旅游相結合的產業鏈發展模式。
(4)與文化產業融合。依托我縣眾多古代文化遺存和文化品牌,以廊橋文化、甘國寶文化、戲曲文化、民俗文化為基調,以文化旅游資源為重點,以文物景點保護開發、文藝作品創作演出、藝術品加工制作為基礎,強化文化與旅游的相互融合,鼓勵社會力量投資經營文化旅游業,充分發揮我縣文化旅游資源優勢,塑造“集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于一體”的大白水洋旅游形象,打造“廊橋水鄉、幸福走廊”文化旅游名片,彌補生態旅游的“文化短板”。依托體育訓練、賽事活動,跟蹤對接白水洋國際水上戶外體育比賽項目、亞高原體育賽事和訓練基地建設項目,發展戶外運動休閑產業。
(5)與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產業融合。深入挖掘旅游發展潛力和活力,推進我縣“智慧旅游”建設,構建城市智能旅游平臺,大力發展線上旅游,逐步實現旅游業態創新、發展模式變革、服務效能提高、旅游產品升級以及關聯產業延伸,促進旅游業轉型升級與提質增效。
(三)實施旅游全域化品牌營銷戰略。
全力打響“親水天堂”生態旅游品牌和“廊橋水鄉”文化旅游品牌,突出品牌的獨特性、唯一性,進一步擴大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1)加大旅游宣傳力度。整合宣傳資源,統一品牌營銷宣傳,擴大旅游全域化宣傳覆蓋面。
2)創新市場營銷模式。加大客源地營銷、網絡營銷、事件營銷。
3)打造品牌節慶活動。精心策劃舉辦好“8·18中國白水洋文化旅游節”和“親子潑水狂歡節”,培育一批主題內涵多元、節慶舉辦常態、產業延伸互動的旅游節慶活動。
(四)完善旅游全域化服務支撐體系。
加強對各類旅游服務接待設施、基礎配套設施的科學布局與創新設計,實現各類基礎配套設施政府與民間共建、社會與市場共管、居民與游客共享的新模式。第一,完善交通網絡體系,構筑通達便捷的內、外交通網絡。第二,提升住宿級配水平。合理發展高星級酒店,規范發展經濟型酒店,鼓勵發展特色主題酒店、汽車旅館、青年旅社、農家樂等,實現旅游住宿接待設施多元化。第三,打造地方餐飲特色。挖掘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和美食佳肴,開發“屏南藥膳”菜系,打造美食特色街,積極舉辦餐飲節慶活動。第四,提高旅行社經營水平。規范旅行社運營機制,壯大導游隊伍,提升旅游從業人員服務總體水平。第五,培育旅游購物中心。開發地方特色旅游商品,打造旅游購物街,形成系列旅游購物點,實施旅游購物規范化管理。
(五)創新旅游全域化管理體制機制。
旅游全域化涉及面廣、領域多,必須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健全相配套的一系列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
(1)成立旅游管理委員會。積極探索創新旅游管理體制,成立屏南旅游管理委員會,增強旅游管理部門在旅游全域化發展中的綜合協調、規劃統籌、營銷宣傳、市場監管等職能,充分發揮旅游業在現代服務中的龍頭帶動作用。
(2)建立旅游綜合執法機制。由旅游主管部門牽頭,物價、工商局、衛生局、城管局、物價局、交通、質監、食藥監等涉旅部門參與聯合執法,形成溝通順暢、監管有效的旅游綜合執法機制,加強對旅游市場的服務和監管,提高游客滿意度。
(3)強化鄉鎮屬地管理職能。鄉鎮明確分管旅游領導,并有專人負責,重點旅游鄉鎮成立旅游辦公室,形成推進旅游全域化發展的工作合力。
(六)加大旅游全域化政策扶持力度。
在原有扶持政策的基礎上,探索建立促進旅游全域化發展的綜合性扶持政策,在財政扶持、發展用地、培育產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