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建強 郭陳鵬
【摘 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以萬榮花鼓為研究對象,對萬榮花鼓在表演時間上、演奏技藝上、表演形式上、地域格局上的傳承及其發展進行研究。研究表明其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人們了解不全面、生態人文環境破壞、傳承方式單一。建議首先對萬榮花鼓進行挖掘、整理、保存,其次著重保護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最后,讓萬榮花鼓走進體育課堂,豐富其傳承方式。
【關鍵詞】萬榮花鼓;傳承;發展
一、前言
現今,隨著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各種休閑體育項目越來越多,現代體育的加速發展已經對民俗體育的傳承和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影響。晉南河東地區的萬榮花鼓也由于受到現代體育文化的沖擊,使得這個特色的體育文化活動逐步走向衰敗。所以筆者從萬榮花鼓的傳承與發展入手,發現問題并提出意見,為保護萬榮花鼓提供理論依據。
二、萬榮花鼓的概述
萬榮花鼓是在山西晉南河東地區萬榮縣內流傳的一種民間花鼓舞蹈藝術。萬榮縣有著悠久的河東文化底蘊,萬榮花鼓就是在其獨特的環境下被人們傳承和發展。萬榮花鼓表演時的人物角色主要是由打花鼓者、打手鑼者、傘頭、大鑼伴奏者、鈸的伴奏者組成。在活動中,鼓的表演有低鼓和高鼓,用大鑼、銅鈸等為之伴奏。萬榮花鼓的打鼓動作淳樸、健美,感情豪放,動作靈活多變,大動作中又有許多小動作,比如小點頭、勾捶、拐捶等,緊打緊收,而且,花鼓動作與隊形不斷變化,多用“棗心”、“白菜卷心”、“龍擺尾”、“連環套”等,原地跳時,多用“吸腿單跳步”左右勾腳等,形式多變,精彩豐呈[1]。
三、萬榮花鼓的傳承和發展
(一)萬榮花鼓的傳承
1.萬榮花鼓在表演時間上的傳承
據南景村清康熙八年(1669)的碑記載:“花鼓乃民間社火,由七、八、九人組成,女演奏者持手鑼,鳳頭蛇身,男者腰鼓,蛇身龍體,曲牌流暢,寓有陰陽八卦、天地人和、木金水火土五相生克之意,唯我村獨有,世代相傳,為祭拜皇天后土民間興事所奏”[2]。由此可見,萬榮花鼓在清朝就已經非常盛行了。舊時萬榮花鼓在開展時主要由社火為載體,每逢正月十五進行社火表演,進行娛神娛人,為來年祈福。每逢傳統節日或喜慶之日,民間藝人都要拿出“絕活”,打起歡快的花鼓,表達心中的快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歡樂傳遞給每一位觀眾,將喜慶的氣氛渲染的淋漓盡致。
2.萬榮花鼓在演奏技藝上的傳承
萬榮花鼓的表演可以分為低鼓、高鼓表演。萬榮縣東南鄉的花鼓多數集中在漢薛鎮南景村周邊,以低鼓表演為主,他們的花鼓得到了低鼓演奏技藝的傳承,其擊鼓手法有撇、摟、挑、繞、戳等十余種,打花鼓時主要低鼓為主,打頭鼓和腳鼓為輔。萬榮縣西南鄉和北鄉的花鼓打法繼承了高鼓打法的精髓。西南鄉老薛村的傳統花鼓隊在表演上節奏非???,腳下靈活跳躍。手上的擊鼓手法有鼓上、前、下的摟擊,還有左手倒摟擊和背后摟擊;腳下步伐多樣,表演中隨著擊鼓節奏的加快,進行各式各樣的掏腿擊鼓動作,如弓箭步掏腿擊鼓、馬步掏腿擊鼓等,表演時腳下動作幅度大,但頭確不能搖晃,需要高超的技藝,觀賞興也大大增加。
3.萬榮花鼓在表演形式上的傳承
萬榮花鼓的表演是由多人共同完成的,其中包括打花鼓者、打手鑼者、傘頭、大鑼伴奏者、鈸的伴奏者。只有在這幾種樂器的相互配合下,萬榮花鼓才能在表演時營造出火爆熱烈的場面,表達真摯的情感。花鼓中的人物扮相是依照戲曲《打瓜招親》中的人物角色裝扮的。
4.萬榮花鼓在地域格局上的傳承
萬榮花鼓在地域格局上的傳承主要體現在萬榮縣各地花鼓的開展情況。在舊時,萬榮花鼓主要就分布在萬榮縣漢薛鎮的南景村周邊。著名的花鼓藝人王天福、田金川和暢春生都是南景村人,是他們把花鼓帶到了其它各地,加速了萬榮花鼓的發展。北薛村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學習花鼓表演,組建了一支花鼓隊,為老薛傳統花鼓隊,積極參與各種大型社火活動。發展現今,萬榮縣的各個鄉鎮每到社火活動都會有花鼓隊出來表演。
(二)萬榮花鼓的發展
據傳花鼓起源于唐,興盛于宋。如:“賈村廟會,為祭祀后土娘娘而立,清代至民國初期,異常繁盛;凡會必有名戲助興,有時還唱對臺”[3]。直到新中國成立,萬榮花鼓一直在戰爭中衰落。建國初的十年是萬榮花鼓的興盛期,國家領導對于民俗體育的高度重視,萬榮花鼓在各鄉鎮搞的非常紅火。大躍進后期的1959年,萬榮縣的花鼓開始衰落。文化大革命期間,萬榮花鼓徹底禁止表演,一些難度較高的動作,如“獅子滾繡球”、“鳳凰雙展翅”等都已失傳。文化大革命結束后,萬榮花鼓活動開始全面復蘇,人們開始學習打花鼓。2011年萬榮花鼓被評選為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才使其能夠在當地濃厚的河東文化下更好傳承和發展下去。
四、萬榮花鼓在傳承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一)人們了解萬榮花鼓不全面,宣傳不足
目前,萬榮縣的人們雖然大部分都知道萬榮花鼓,但是通過走訪發現,人們對萬榮花鼓的了解甚少。萬榮花鼓主要通過社火活動進行宣傳,宣傳的方式過于單一,使人們不能全面的了解萬榮花鼓。
(二)生態人文環境遭到破壞
萬榮花鼓在河東這樣獨特的文化和地理環境中得以發展和延續。如今,萬榮這一地理人文環境在發生著巨大的改變。交通、通訊和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外來文化侵入,使得人們的傳統觀念逐漸淡化。城市化的加速發展,鄉村的鄉土氣息變淡,廟宇的快速減少,使得花鼓開展活動的平臺減少,逐漸走向衰敗。
(三)傳承方式單一、后繼無人
萬榮花鼓的傳承主要是代代相傳,方式落后單一。兒童、青少年由于在學校受到現代體育文化的影響,極少去學習本地民俗體育花鼓。青壯年大多去大城市打工,形成了青壯年人數減少,造成了參與萬榮花鼓活動的大多是老年人,活動中缺乏精力,從而無人繼承和發展萬榮花鼓。
五、建議
(一)政府對萬榮花鼓進行有效的挖掘、整理、保存
萬榮花鼓是在當地獨特的人文環境中逐漸形成的。政府應長期對萬榮花鼓挖掘整理,投入人力、物力、財力。進而對花鼓進行復原、保存記錄,采取各種先進的技術,把萬榮花鼓的方方面面進行保存,把最完整的、最具當地特色的萬榮花鼓展示給人們了解、學習。
(二)建立生態文化村,保護生態環境
萬榮花鼓得以傳承和發展的生態環境正在發生變化,我們要建立生態文化村,保護生態環境,從根本上保護萬榮花鼓賴以生存的環境。在生態文化村中,通過人為的方式,保持鄉村特有的文化性質。在村中對萬榮花鼓進行重點保護,使其在村中持續發展下去,保持其自身獨特的文化內涵。
(三)將萬榮花鼓引入學校課堂,培養專業人才
學校作為萬榮花鼓傳承最好的載體,將花鼓引入學校課堂中,豐富教學內容,通過各式各樣的活動將花鼓傳授給學生,提高學生對萬榮花鼓的認知水平和培養專業人才。進而促進萬榮花鼓的傳承與發展。
六、結語
近年來,萬榮花鼓這一民俗體育在傳承和發展中都面臨著困,。通過對萬榮花鼓的傳承與發展進行研究,發現其中存在著一些問題,經過采取有效的措施,積極的保護萬榮花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其可以健康的傳承和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暴麗霞,王建洲,陳華榮.河東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性發展研究[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2,27(5):77-82.
[2]牛曉珉.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萬榮花鼓[EB/OL].(2012-11-05)
http://www.tydao.com/2008/feiwu/121105/078wanron.htm
[3]楊云.試論萬榮花鼓的文化特征與審美旨趣[J].民間舞蹈文化研究,2008,(1):55-62.
作者簡介:第一作者萬建強(1989—),男,漢族,陜西渭南人,現在成都市龍泉驛區第五小學校,中小學二級教師。第二作者郭陳鵬(1990—),男,漢族,山西長治人,現在四川省成都市西北中學,中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