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爆炸時代,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體系建構迫在眉睫。充分認識“大輿論場”的特點和趨勢,以加強和鞏固黨的全面領導,堅定“四個自信”和建設網絡強國為主要內涵維度;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辯證原理、社會存在和意識的辯證原理、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為理論淵藪和學理支撐;通過調查研究、繼承發展和創新實踐探索建構其制度、內容、保障三大體系實踐路徑。
【關鍵詞】網絡信息;意識形態思想;建構
“大輿論場”態勢下,特別是網絡的意識形態屬性已使其成為意識形態交鋒的新領域、“最大變數”和主戰場。意識形態領域因網而生、因網而增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從戰略視角看,構建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體系屬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
一、基本內涵
任何一個體系的建構,往往都是對一個有機的思想整體的全面剖析。從不同維度探討各要素及整體所體現出的基本精神或思想精髓。
(一)黨的全面領導
宣傳思想工作是排在第一位的意識形態基本要素,重視宣傳思想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從思想上建黨的重要抓手。做好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團結的思想基礎。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鞏固壯大主流思想,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歷史上憑借輿論導向制造噪音,蠱惑人心,沖擊執政基礎,顛覆政權者不乏其例。當前,新聞輿論更成為西方國家搞價值觀輸入,意識形態滲透的著眼點和急先鋒。新聞輿論工作成為思想交鋒和意識形態斗爭的前沿。習近平同志從理念創新的角度,把新聞輿論工作提高到治國理政、安邦定國頭等大事的戰略高度。
(二)堅定“四個自信”
思想和理論是意識形態的核心內容,哲學社會科學是激發思想的前哨,產生理論的高地。“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思想和理論是人的靈魂和精神世界的產物。文藝工作直接觸及靈魂,對話精神,是意識形態工作體系構建的基礎工程。文藝工作始終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毛澤東提出了“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的著名論斷。2014年10月,習近平同志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沒有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整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建設網絡強國
思想輿論的形成速度與蔓延趨勢受到網絡主體相互作用的影響大大增強,由此形成的輿論效應也被放大。“當前,思想輿論領域大致有紅色、黑色、灰色‘三個地帶’。紅色地帶是我們的主陣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帶主要是負面的東西,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劍,大大壓縮其地盤;灰色地帶要大張旗鼓爭取,使其轉化為紅色地帶。”由于主體客體、平臺聚焦的不同,催生了官民兩大輿論場的歧化。保障網絡安全,必須抓住信息革命的歷史機遇,適時促成技術軌道變革,開發新的核心技術、建立新的技術軌道,或者跳出原有技術領域的競爭,打開新的“機會窗口”。在新的技術軌道上實現在同等或搶先條件下參與競爭,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安全防護,不斷增強網絡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懾能力。
二、理論基礎
習近平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思想宏闊嚴謹,思辨深邃。用辯證和歷史的思維考察這些基本要素,還要從結構分析角度出發,深刻領會其理論基礎,建構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體系。
(一)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辯證原理
馬克思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上層建筑具有一定自發性、獨立性。在系統論述了二者發展的不平衡性后指出,經濟基礎決不允許上層建筑長期滯后于生產力發展。社會和人民一旦有需求,便能強烈催生或者倒逼上層建筑快速發展。
(二)社會存在和意識的辯證原理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社會存在中的核心要素物質生產方式,是社會生產力的表征,對社會意識起決定作用。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地理環境和人口結構等社會因素也施加重要影響,帶動社會深刻轉型。改革開放中出現的問題要靠改革開放來解決,推動解決社會主要矛盾。
(三)人的全面發展思想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追求,最高社會理想和奮斗目標。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是實現所有人全面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了我們的奮斗目標必須團結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
三、實踐路徑
高校網絡意識形態領域出現的一定程度上非主流意識形態恣意反彈、反主流意識形態趁勢而起的被動局面,亟需構建網絡意識形態工作體系,針對性開展科學有效的工作,確保高校和社會的穩定安全。
(一)制度體系構建
首先,加強國家相關制度宣傳落實。意識形態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注重政策引導,強調依法管理的方針原則。第一,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把正確的政治方向作為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聚焦點、立足點、著力點;作為謀劃、推進和檢驗網絡意識形態工作體系構建的根本目標、根本指針、根本標準。第二,強化法治思維。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成為我國治理國家戰略布局基本方略背景下,網絡意識形態工作體系構建,也必須堅持依法管理。明確要求網絡意識形態工作務必將法律監督指導體現到各方面、貫穿到全過程。
其次,制定結合高校實際的相關制度。讓制度成為網絡意識形態的堤壩,開創網絡意識形態管理新局面。第一,制定網絡意識形態責任制相關制度。強化黨管宣傳輿論、黨管意識形態,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主動權。第二,制定網絡意識形態管理相關制度。將管理目標明確化、管理責任具體化、管理程序規范化,保證工作效果。第三,制定網絡意識形態協作制度。樹立大宣傳的工作理念,全黨動手,以堅實有力的制度凝聚起高校網絡意識形態管理的強大合力與強勁動力。
(二)內容體系構建
首先,加強思想理論武裝。堅持思想領導,為網絡意識形態提供理論基礎,指明發展方向。第一,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升針對錯誤思潮、惡意滲透的辨別能力和斗爭精神。第二,堅定文化自信。聚焦世界和我國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建設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全面推進所有學科思想政治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第三,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繁榮的校園文化,厚植愛國情懷,促進心理健康,加強高校原創文化精品創作與推廣。
其次,建設和創新傳播手段。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第一階段,制作融合產品。從適應網絡渠道傳播的數字化產品創新入手,逐步實現產品形態上的網絡化、數字化。第二階段,建設融合平臺。探索建設主流媒體基于網絡的、自主可控的新型媒體平臺,與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第三階段,構建融合體系。全面推進官民兩大輿論場融合并形成體系,建構完整結構,豐富傳播內容。
(三)保障體系構建
首先,強調領導重視保障。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把意識形態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一手抓繁榮發展、一手抓引導管理。第一,建立意識形態決策咨詢機制。組建新聞發言人、網評員和信息員隊伍,做好重大決策輿論咨詢,開展輿論預判,制定應急預案。第二,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形成既能把握正確方向又能激發改革發展活力的體制機制,善于在改革創新中解決改革發展產生的問題。第三,加強校園治理和國家安全教育。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是校園思想動態的映射,有效的內部治理、人文關懷和校園建設可以預先化解矛盾危機,避免沖突交鋒向網絡轉移發酵。
其次,加強網絡綜合治理。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為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奠定良好基礎,形成良好生態。第一,實施轉型,融合發展。注意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制定和落實技術水平提升的政策、戰略。第二,全面參與,網絡育人。引導和扶持師生積極創作導向正確、內容生動和形式多樣的網絡文化產品,深化實踐教育,加強網絡倫理、網絡文明建設,營造健康網絡生態。
【參考文獻】
[1]段海超,鄭雨.媒體融合視域下加強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建設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7):123-126.
[2]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3]王永貴,王建龍.微時代背景下提升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引領力探析[J].探索.2018(4):164-171.
[4]張本青,李紅革.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效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7):97-100.
[5]覃糠,于樂,李琳.技術條件下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建設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9(5):184-188.
作者簡介:張洪志,講師,主要從事思想教育和醫學倫理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