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
【摘 要】《民法通則》在我國起著民法典的作用,它和其它單行民事法律及其它部門法中有關的民事法律規定二十多年一起調整著來我國的民事法律關系,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表決通過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并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早在1954年、1962年、1979年,中國曾三次啟動民法典的制定,均無果。民法典的編纂,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及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都有重要意義。民法典的制定既是廣大民眾的客觀需要,又是國家發展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民法典;普及教育;志愿服務;法治社會
一、進行法治普及的必要性和意義
(一)必要性
法制宣傳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社會需要,從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局出發建立重點宏偉的戰略任務,體現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推進依法治國進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只有通過加強法制宣傳教育,不斷加強整體法制建設,才能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公民和國家工作人員的法律觀念和法律素質。各級政府和各部門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和處理矛盾的能力通過法定程序提高公民的利益訴求,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因此,法制宣傳教育是完全有必要的。
(二)意義
1.普及法律常識,提高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有利于提高辦案質量和人民群眾滿意度。
如今,基層法院的法官往往被指辦案質量不高,當事人滿意度不高。我覺得近年來的司法改革提高了法官的素質由于進步很大,我們不能總是把問題歸咎于法官。事實上,當事人對這樣的結果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在我國,基層法院法官接觸的當事人法律意識相對較低,特別是在郊區縣或偏遠地區,他們害怕法庭和法官。事實上,法院是他們聲稱回到自己的權利并提起訴訟的地方,這是深深扎根于他們思想中的恥辱。也有一些奸詐的人無視法庭,根本不遵守法庭命令,他們甚至侮辱法官或隨意毆打他人,拒絕簽字。我深深地感到,在這種環境下工作的法官真的是令人無法接受的。一方面作為法院系統的法官,面臨著一系列嚴格的內部考核制度的壓力,比如錯案調查制度。面對這樣一批法律知識貧乏的當事人,運用法律進行案件審理存在諸多障礙。我們不要說法律對他們來說很重要試著一遍又一遍地解釋,一些違背自己道德標準的法律規范,卻對它們完全置若罔聞,情緒激動導致了這些規范在法庭上辱罵法官,甚至粗魯無禮。在這種環境下,法官辦案怎么能有尊嚴感和職業榮譽感為了提高當事人的滿意度和法官的素質,提高當事人的法律意識也非常重要再者,當事人法律意識的提高自然會促進法官素質的提高,因為法官具有較強的法律意識在當事人面前也不敢亂來。
2.普及法律常識,提高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和關注。
人們似乎不可能主動吸收枯燥的法律知識,除非他們需要用它來解決問題他們會主動去理解,既然主動學習是困難的,那么我們應該用宏觀的調空方式被動地灌輸。
首先,要完善我國的法律援助制度,提高法律工作者的素質,讓遇到法律問題的人都能輕松擁有有效獲得法律援助。這樣,老百姓在獲得法律援助的同時,也能獲得相應的法律知識。同時,基層法院也遇到了典型案例應適當利用該案作為相關法律宣傳,擴大影響范圍,起到警示作用。基層法院的具體做法官員也要主動承擔法制宣傳工作。基層法院特別是派出法院的許多案件,往往是通過調解解決的。在這個時候,法官應該有針對性地開展法律教育,使當事人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這是一個很短的法律領域提高公眾的法律意識。
第二,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要充分考慮普法問題,引起公眾的關注,如果由于專業原因達不到法律宣傳的目的。現在的焦點案件,法律與道德,《今日談話》等節目都是好節目,貼近人們的生活,希望能充分發揮這些節目的作用。
二、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意義
(一)民法典的作用
《民法通則》在我國起著民法典的作用,它和其它單行民事法律及其它部門法中有關的民事法律規定二十多年一起調整著來我國的民事法律關系,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表決通過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并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早在1954年、1962年、1979年,中國曾三次啟動民法典的制定,均無果。民法典的編纂,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及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都有重要意義。民法典的制定既是廣大民眾的客觀需要,又是國家發展的必然要求。
民之所安,法之所系。民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它如同一張天網,包羅萬象,全方位保護著人民的民事權利。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講話中用六個分句,堅持主體平等、保護財產權利、便利交易流轉、維護人格尊嚴、促進家庭和諧、追究侵權責任精要概括了民法典的主要內容。
(二)為什么要宣傳民法典?
據我們團隊所得數據分析所了解到,每個人在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問題多種多樣,幾乎在民法典中全部提到。為此之前,由于還沒有一套完整成型的民法典,大部分群眾都選擇置之不理,或尋求幫助無果,因為身邊缺乏資源,又不想耗費錢財,以致于人們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看似瑣碎的民事問題讓自己的權益收到損害,法律意識也逐漸淡薄,不懂得如何正確地應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以此可以看出如今大多數群眾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法律問題,但是對于國家的各項法律并不是很了解,甚至是在法律中找不到對自己所遇到的麻煩有明確的處理方法。所以大多數群眾對那些侵犯自己權益的違法行為就不了了之了。如今《民法典》的出臺,這些問題都將迎刃而解。我們要做的就是將《民法典》宣傳出去,讓《民法典》走進百姓心中,走進群眾身邊。當他們遇到麻煩的時候都有可以毫不避諱的拿起身邊的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權益。這就是宣傳民法典的意義。
三、如何去宣傳民法典
(一)結合當地特色文化去宣傳民法典
自《民法典》通過以來,我們團隊就設計了一系列的宣傳普法活動,宣傳方式有開展一系列的民法典宣傳講座、擺放民法典宣傳展板、張貼民法典宣傳海報等等。在此,為了進一步加大《民法典》的宣傳力度,實行普法進企業、進農村、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進網絡“七進”活動,以群眾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形式推動宣傳教育入耳入腦入心,增強普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甚至我們在汕頭市新溪鎮還舉行了“猜燈謎”式的普法宣傳活動,真正做到“讓民法典走到群主身邊、走進群眾心里”。在謎會現場,群眾踴躍競猜,比拼智力,在燈謎競猜前后,我們向當地群眾贈送了關于民法典學習書籍,并向群眾解讀民法典相關知識,讓群眾進一步深入學習民法典的法律相關知識,通過這種寓教于樂的宣傳形式,受到了周邊群眾居民的廣泛歡迎,讓群眾對于民法典相關知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們宣傳民法典的形式在各個地方也各不相同,但是目的事一致的,就是為了讓各地群眾了解民法典,讓他們能夠主動的去吸收與自身密切相關的一切法律知識。
(二)有關民法典的情景劇
在出去做宣傳時,面對的更多是一些普通群眾,為了讓他們能夠更樂于接受民法典的法治教育。我們采取的是以日常情景劇的形式在讓他們更能夠接受民法典。我們排練了的有關侵權責任編內容的“從天而降”“見義‘泳’為”和有關婚姻家庭編的“家和萬事興”三個情景劇。以情景劇的形式更能夠讓群眾理解民法典的相關知識,將民法典以一種舞臺效果來展示給群眾,這無疑是一大成功。
在實踐過程中,團隊將民法典的基本準則融入到活動過程中,做到了將民法典知識立體化,在趣味中熟悉,做到了“樂在其中”的活動方式,使得法律知識不再枯燥,不在陌生。
四、后記
筆者不奢望本篇文章通過一次簡單的宣傳就能窮盡“法律文盲”的所有存在。但期望通過此次宣傳和志愿服務能夠讓民法典離百姓更近一些,讓法治社會更完善一些。本人所提出粗鄙的見解與建議,希望為同樣關注法治社會教育的政府和社會組織帶去一些思考和啟迪。
法治社會建設的完善需要我們集體的努力。新一代青年人即將扛起時代大旗,更不能忘記為祖國的法治社會建設做出貢獻,勿忘初心,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