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偉
【摘 要】未成年人教育一直以來都是社會重點關注的問題,但隨著移動互聯網塑造著全新的社會生活形態,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未成年人的生活方式及學習方式。對于青少年,特別是對低齡少年的思想觀念以及本土文化的認同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經過調研與實踐發現,當代少年對于“紅色文化”、“本土文化”等一系列國家重點關注的問題表現出認識較低、了解片面的情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三者之間的不協調是制約當前未成年人教育的關鍵所在。特別是社會教育沒有體現其積極正面的意義,這也是導致未成年人整體思想水平和文化缺失的重要原因。少年一代作為國家建設未來的主力軍,他們的思想觀念及價值觀養成直接決定了國家的發展。
【關鍵詞】未成年人教育;社會教育;教育問題;對策
一、進行社會教育的必要性、優勢和意義
(一)必要性
社會教育相較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有著不一樣的角度與形式,社會教育的形式往往是起引導作用,而不是以直接的方式進行表達。所以,無論是社會風氣的導向還是網絡輿論的導向,都會對思想不夠成熟的未成年人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甚至會伴隨未成年人一生的發展。社會教育的教育形式更多的是潛移默化式的培養、塑造未成年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取向,是以身試教,區別于課堂或者家庭的以身說教的形式。且通過調研發現,少年期培養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80%是來自于身教而非言傳,就影響力而言,社會對于個體的影響遠超于來自家庭和學校對個體的影響。
(二)優勢
1.豐富的資源優勢
無論是社會導向或是互聯網都是屬于社會教育的的途徑和方式,只有適當運用社會這一把雙刃劍,才能對少年一代起好帶頭引領作用。17世紀, 約翰·洛克在《人類理解論》一書中就提出了“白板理論”,認為新生嬰兒就像一塊白板,其生活的經歷將他在生活中的變化記錄在這塊白板上。他們的思維習慣、價值觀取向和社會化過程是在不斷模仿和教化中逐步實現的。這就意味著合理正當的利用社會資源,如:網絡資源、社會人文、物質于非物資遺產,將對未成年人教育產生重要意義。
2.廣大的人口資源
未成年人的性格道德的養成,一方面源于學校老師、家庭成員的日常行為影響,但更多的影響來自于其身處的社會范圍內的行為方式。晉·傅玄《太子少傅箴》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響則響清,形正則影直。”社會的當前狀態直接反映在未成年人身上,同樣的從少年的行為方式中也能看到社會的發展水平以及人民群眾的素質水平。當真正做好社會群眾的思想工作,以全社會的力量帶動下一代,那么社會教育才會是真正的成功,真正實現它應有的價值。
(三)意義
1.“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社會教育相較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即社會教育的進行有意義與無意義間有較強的分界線。每一個人都不可以離開社會而獨立生活,全體未成年人同樣身處于社會,社會教育的教育對象是面對全體未成年人,教育覆蓋面積遠遠廣于其他兩種形式的教育。其教育的成果將通過多數的孩子的行為方式直觀的表現出來。
2.協調家庭、學校教育
社會教育更為重要的意義在于它可以彌補源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不全面、不協調,社會就是一個特殊的“課堂”。未成年人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所學到的是部分的知識,并非是全部的知識。個體只有經歷社會后,在社會的大舞臺上接觸各式各樣的人和事物,不斷學習、成長,方可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社會人”,這才是社會教育的意義所在。社會教育通過營造有利于個體健康成長的社會氛圍,構建社會教育平臺,引領未成年人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同時社會教育也要配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并為之提供良好的服務。在“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中,社會教育所扮演的是“平臺”和“依托”角色。“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促成了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同步運行,形成了了學校、家庭、社會三方聯動的模式。
二、未成年人現狀及成因分析
(一)互聯網帶來的影響
互聯網在帶來極大便捷的同時,隨之帶來的也有不少隱患?,F代生活中,人與互聯網就像是魚離不開水一樣,人們每天都生活在被互聯網包裹的世界下,在成年人尚不能理智的處理生活與互聯網的情況下,未成年人更不可能主動的處理好互聯網與自身的關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個別不良網絡將未成年人當作自己牟利的主要工具,對下一代的身心健康產出極大的威脅,甚至未成年人還可能受到來自居心不良的其他國家的荼毒。這些都直接對未成年人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并將有可能伴隨其一生的發展,影響國家下一代的建設。據相關調查研究表示,無論是從長期來看,還是從即時效果來說,互聯網對于未成年人的成長發展都是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并且都遠超對于成年人的影響。
(二)社會組織培養
團隊通過對十堰市老營社區的調研和實踐發現,社區居委會積極組織兒童社區教育,滿足了社區兒童的學習需求、娛樂需求、人際交往需求等,解決了部分家庭知識水平較低,輔導孩子學習困難的問題,彌補了家庭教育缺失的短板以及學校教育的不足。這不僅增強了社區的活力,也讓未成年人得到了更好的知識培養。同時,社區居委會積極鼓勵、引導志愿組織進入社區,加強對社區兒童價值觀念、行為方式、思維方式的培養。志愿組織介入社區未成年人教育不僅推動了社區文化的良性發展,提升了志愿者組織的專業性,也為大范圍開展未成年人幫扶做好了準備,深度挖掘社區未成年人教育資源。
但是,在團隊實踐過程中同樣也發現了不小問題。以十堰市武當文化為例,武當文化作為十堰市的標志性文化,然而在調研中發現,武當文化在未成年人中卻并未起到其應有的積極引導作用。武當文化作為在中國大地傳承千年的文化遺產,當代少年卻逐漸將其遺忘。這一方面是因為當下互聯網的“快餐文化”擠占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因為當地政府組織及社會組織的不重視導致的。一種文化傳承至今,自有其生長發育之道,也有其存在的價值以及學習的意義,但若是失去未成年人這一學習主體,那么文化又如何稱之為文化呢?
三、問題解決方式
(一)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者教育的協調統一
建立以學校為主導,以家庭教育為基礎,以社會教育為依托的教育體系。以豐富的社會資源彌補傳統教育的不足,充分發輝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整合以及互動作用。如果說學校是學習文化知識的主要陣地,那么社會將是一個規范“社會人”價值取向、提升思想境界的重要場所。在三種教育體系的教育能力和覆蓋范圍的基礎上相互合作,相互融合,充分利用和發揮他們對個體成長的積極影響,盡量剔除或削弱消極因素的影響,讓“三位一體”化教育模式更好的形成。
以本團隊實踐內容為例,團隊在社區開展了為期12天的夏令營,通過12天的陪伴讓該社區的20余名兒童在思想上、學習上均有所提升,發揮了社會教育的一部分職責。在這12天的時間內,團隊先后進行了“紅色主義教育”、“安全教育”、“傳承本土文化教育”等等活動,真正將有益的思想帶到未成年人的身邊,并以團隊的良好素質與紀律規范未成年人的言行舉止,做好帶頭作用。
團隊以實踐活動嘗試社會教育實施的可行性,以持續的新聞報道宣傳實踐成果,并期望以此帶動更多的人關注未成年人社會教育這一課題。
(二)讓教育回歸生活
社會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是未成年人最好的“教師”。社會教育的使命在于全面培養個人能力,培養個人如何成為有用的人才,培養未成年人如何擔當時代大任。社會教育屬于無主題、全方位、有目的的培養。無主題在于社會的各種動向都在塑造著個體的“個性”;全方位在于社會教育個體如何正確融入社會,如何在社會中獲取對自己有利的信息;其目的在于社會教育培養的是個體的全面發展,有別于各類學校教育。讓教育回歸生活,就是需要營造一種充滿生活氣息的教育形態,讓社會教育的主體扎根生活、貼近生活,從此改變未成年人的教育現狀。
在實踐過程中,團隊將知識點融入到活動過程中,做到了將文字學習立體化,在玩耍中學習,做到了“以玩促學”的活動方式,使得文字知識不再枯燥。
(三)文化熏陶
英國人類學家泰勒認為,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文化氛圍對一個人影響往往是無形的、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又時刻影響著每個人的思想行為。中華民族傳承數千年,以遍地開花的本土文化教育當地少年,鍛煉其脾氣秉性;以堅忍不拔的“紅色文化”培養當代少年,錘煉其品格修為;以五千年綿延不息的傳統文化,改變其性格能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的文化。要著眼促進未成年人全面發展,組織開展經常性、多樣性文化活動,讓未成年人在參與中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愉悅身心,感受“紅色文化”、“本土文化”的魅力,在文化熏陶中健康快樂成長。
在實踐過程中,團隊積極與當地組織取得聯系,如“武當博物館”,將夏令營帶入博物館,讓本土文化走進未成年人的生活。
四、后記
筆者不奢望本篇文章通過一次簡單的調研就能窮盡“未成年人教育”中存在的所有問題,而且給出盡善盡美的對策。但期望通過此次調研和實踐發掘社區教育的潛力,發現社會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粗鄙的見解與建議,希望為同樣關注未成年人教育的政府和社會組織帶去一些思考和啟迪。
未成年人教育功在當下,利在未來。新一代青年人即將扛起時代大旗,但也不能忘記教好下一代的未成年人,勿忘初心,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