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芬
【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眾傳媒也發生著一些大的變化,越來越向市場化發展。一方面大量的純商業機構涌現出來,另一方面一些主流媒體,由于受到市場、財政等壓力,也慢慢的進行商業化運作。傳媒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表現出了娛樂化的傾向,其中新聞娛樂化現象也開始出現,使得傳媒庸俗化、傳媒道德滑坡、傳媒社會責任弱化等一系列問題也隨之日益突出。新聞娛樂化及傳媒娛樂化現象出現的深層原因何在?如何正確對待娛樂,擺正娛樂在傳媒中的位置,從而引導大眾傳媒積極、健康地向前發展?本文第二部分對中國新聞娛樂化的一些問題和特征進行了具體分析,第三部分根據中國新聞娛樂化的表現和特征給出了一些意見。?新聞娛樂化已經成為成熟市場經濟的一部分、它的健康發展已越來越影響到我們的生活。
【關鍵詞】新聞娛樂化;現象;媒介發展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影響著我國各行各業。大眾傳媒也成為變化最大的行業之一。一方面是純商業性的傳播機構大量涌現,另一方面是主流傳媒或迫于市場壓力,或迫于減輕財政壓力,在操作方法、運營模式、編輯方針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突出了商業化取向,表現在傳播的內容和形式上就是娛樂化傾向的出現。現如今,我國的媒體業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媒體已經向大眾化,通俗化轉變,媒體所表達的內容也越來越實際。一些媒體太過于強調通俗化,反而顯得內容比較庸俗。這種行為,是我們不提倡的。
軟新聞在如今新聞報道的內容比重是越來越大,在西方,把軟新聞也叫做大眾新聞。它是指在報道新聞過程中,盡量減少一些嚴肅的新聞事件,把一些具有煽動性的、刺激性的、比較有名的、當下最流行的、熱門的事件當作重點來報道。
熱衷于炒作名人軼聞、奇聞異事;熱衷于將鏡頭聚集于都市的光怪陸離;熱衷于兇殺、色情等事件的渲染,追求一時的轟動效應,沉溺于一時的贏利。這股潮流不僅在通俗性報刊和廣電節目中盛行,而且有逐漸擴大、蔓延至往日的權威、嚴肅的主流媒體之勢。新聞娛樂化的另一種方式就是媒介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盡力使硬性新聞軟化。在內容上,竭力從嚴肅的政治、經濟變動中挖掘其娛樂價值。在表現技巧上,新聞作品講究戲劇性,要求記者在新聞的陳述與寫作上更像一個講故事的人,并不僅僅是報道員,強調故事性、情節性,這樣從最初強調硬新聞寫作,適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實現硬新聞的軟著陸。
一、新聞娛樂化概況
我國最早涉及新聞娛樂化概念的是在軟新聞的流行,即減少嚴肅新聞的比例,將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帶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聞、暴力事件、災害事件、體育新聞、花邊新聞等軟性內容作為新聞的重點;其次是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盡力使硬性新聞軟化,竭力從嚴肅的政治、經濟變動中挖掘其娛樂價值,并在表現技巧上強調故事性與情節性, 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強化事件的戲劇懸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聞故事化、新聞文學化道路。概而言之:“新聞娛樂化就是媒體按照快樂原則和大數法則來選擇和處理新聞的文化行為”,是新聞娛樂功能的異化。由此可見新聞娛樂化現象的三點特征:一是內容上注重軟性新聞,二是著力挖掘硬新聞中的娛樂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強調吸引力。
新聞娛樂化是對新聞娛樂功能的異化。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娛樂是一種“享樂的合理化的滿足”。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人們渴望宣泄渴望快樂渴望一切讓人輕松的方式,這是大眾文化產生的現實基礎,也是新聞娛樂化產生的現實基礎和存在理由。因此,從新聞傳播功能的角度來看,娛樂是新聞的固有功能。但事實上,新聞娛樂化卻是對新聞提供娛樂的功能的異化。新聞娛樂化使新聞已不再重視客觀冷靜的報道,而重在傳達一種感官上的娛樂體驗:或輕松、或驚險、或奇異。就內容而言,有助于受眾決策的信息大多來源于嚴肅的政治、經濟、社會方面的事實,而其他軟性新聞的決策參考度往往不大,其娛樂休閑的功能卻很突出;就處理方法而言,某些媒體通過前面提到過的一些手段削弱了決策參考功能。
二、新聞娛樂化的一些問題和特征
(一)時政新聞低俗化。關于國家發生的政治生活或者是新近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事,叫做時政新聞。有些新聞媒體在利益的驅動下。對一些嚴肅的政治問題反復盤查,從中找出一些亮點,從而吸引人的眼球,來使人們足夠重視。國內媒體在對一些貪官的腐敗案中,這種表現最為常見。它們在報道中,不是重點的對貪官的腐敗如何防范,從而建立有效的機制預防,而是重點抓著貪官的個人私生活進行報道。比如諸如此類的文章標題《安徽宣城原市委副書記用MBA知識管理情婦團隊》、《挪用公款43萬 又一個被情婦“逼”出來的貪官?》等出現在各大媒體上。
再比如中國每年“兩會”開幕式,臺階和明星都是不可缺少的報道素材。多年來,臺階新聞之所以經久不衰,在于它呈現了一種儀式般的熱鬧氛圍。作為“兩會”報道的一種經典樣式,站臺階,堵代表,堵委員,不僅是“約定俗成”的程序,更像是媒體炒作的一個策略手段,這里折射出政治新聞泛娛樂化的一些特征:名人趣味、戲劇性場面和不可預知的話題懸念。泛娛樂化傾向體現在采訪手段、報道樣式和欄目策劃等多方面,把娛樂和信息合為一體的策劃理念,加上電視和網絡日益密切的技術滲透,在改變了傳統報道模式的同時,也在消解時政新聞的嚴肅性。時政新聞娛樂化造成的后果就是政治的空白,就是非政治化,將社會的生活轉化為軼聞趣事,把公眾的注意力集中并吸引到一些沒有政治后果的事件上去。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
(二)民生新聞庸俗化。民生新聞是一種新的體裁和新聞報道的方式,它和我們傳統的新聞報道不同。我們傾向于認為民生新聞的界定,更多體現的是一種新聞媒介的價值取向。民生話題不是對身邊一些小事情進行報道,也不是對一些事實進行還原。它是對身邊的小些比較典型的小事以及一些細節進行報道,對這些小事賦予一些情感和判斷,從而倡導出一些社會理智、社會風氣、社會秩序、社會道德和社會風尚,從而為全民樹立一種典范。
而現實是一些民生新聞欄目在選材上完全放棄了社會效益和新聞從業者應有的社會責任感,片面地追求獵奇與轟動效應。
民生新聞應該倡導一種健康和諧的社會理念、社會道德和良好的社會風尚。在報道內容上以正面報道為主,積極展示社會美好光明的一面,傳承真正的平民文化精神,真正關心百姓疾苦,大力弘揚人文情懷,幫助受眾樹立對社會和未來的堅定信念。即使在揭示社會黑暗面的時候,也應注意深入挖掘和剖析新聞背景,對事件的成因、結果和影響進行理性分析和評判,引導受眾冷靜、理性的看待和處理問題。而諸如上文提到的這種毫無節制地娛樂化,必然導致民生新聞的庸俗化,其直接結果是使民生新聞節目的質量和品位低下,真正的平民文化精神和社會批判意識嚴重匱乏。
(三)社會新聞惡俗化。社會新聞是具有社會教育意義的,與個人品德行為、個人日常生活有關的社會生活、社會風貌、社會動態、社會事件、社會問題以及自然現象的報道。比如王寶強與馬蓉的離婚案,大量的網友以及一些媒體針對王寶強的一雙兒女做了重點的報道,主要內容就是從相貌上懷疑一雙兒女是否是王寶強親生的,這種做法,明顯違背了基本的人理道德。它會對王寶強的一對兒女幼小的心靈產生巨大的傷害,這種傷害有可能相伴孩子的一生。這種做法,明顯是新聞惡俗化的一種表現。
(四)文體新聞情色化。近年來,一提起文娛新聞,人們往往對媒體的道德底線提出諸多質疑。翻開時下一些報紙的文娛版就會發現,盲目隨俗、嘩眾取寵等方面的問題比比皆是,更有一些媒體熱衷于低俗新聞的賣弄,對社會文化娛樂生活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新聞媒體的社會公信力。事實上,這些年來報紙文娛版面不斷增加,大多都在明星的緋聞、隱私上爭做文章,有價值的信息卻日漸稀少,所謂的“八卦”逐漸成為某些媒體文娛新聞的主打。
三、提高新聞娛樂化的的建議
目前,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政府監管、社會監督、行業自律”的長效機制,治理新聞娛樂化現象,維護和進一步提升傳媒的公信力,是一項非常緊迫而重要的任務。
(一)加強媒體責任。盡管新聞娛樂化現象的泛濫折射出了媒體社會責任感的下降,卻在另一層面反映了媒體社會責任感對于新聞信息傳播健康良性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要媒體在發揮功能,其需要承擔的責任則不可避免。
中國新聞界制定了符合本國國情的《記者守則》、《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等法規制度,雖然能在大方向上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但在具體的日常實踐與操作中,還需要新聞從業人員發自內心的責任感來約束。
(二)改革傳統主流媒體及其網站的報道模式。中國傳統的主流媒體有權報道重大選題,但是他們不會創新,讀者不愿意看。因此探索如何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受眾信息需求,改革現有硬新聞的報道思路和模式是非常必要的。當前對于黨報等傳統主流媒體,變印證性的指令性政策宣傳為解釋性的政策信息,加大信息含量,減少空話、套話,突出信息質量,以質求勝;對于以速度和數量見長的廣電、網絡等電子主傳媒,以大量真、短、快、新的純信息取勝;對于以深度見長的報紙則強化解釋性和綜合性,在深度、廣度和信息的過濾性、整合性上下功夫,而不是主要強調硬新聞軟著陸,為貼近而貼近;對于某些涉及面廣、專業性強、事實錯綜復雜、綜合程度高、影響重大,且時間要求低的綜合性報道,可以適當考慮采取一些技巧性的處理方法,適應更廣泛的受眾,特別是非專業、理解程度不高但有決策需要的受眾,但決不是走過分軟化的道路,堅持硬性的嚴肅內容始終是其主體。
(三)大眾化媒體的新聞報道軟度適當。通俗化、大眾化的媒體對于文化程度不高、有一定信息需求、理解程度不深的中下層市民和農村受眾仍是必須的。改革時期,這部分受眾需要的是通俗易懂但又直接與其利害相關的信息,其次才是休閑性的內容。社會越發展,受眾越成熟,教育的程度越高,這種趨向會越明顯。大眾化不等于娛樂化。近年來,《北京青年報》、《南方周末》等以大眾輿論監督、批評報道、平民維權見長的通俗媒體廣受歡迎。以硬為絕對主體,適時適度技法上硬中求軟,是嚴肅主流媒體的選擇;以軟取勝,但并不唯軟是從,適時適量增加普通百姓關心的硬新聞也是通俗媒體占領市場的法寶之一。這樣軟、硬既分流,又兼用,是特定轉型時期中國媒介適應特定社會市場經濟信息需要的真正可行的改革和發展方向。
(四)政府出臺相應的法規。用法律的效力來對新聞娛樂化現象進行規范是很重要的。目前中國有關新聞的法律法規還很不健全,新聞從業人員采集、傳播、出版、交流新聞的權利與責任還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對于新聞娛樂化現象也沒有一個可以依據的合理的政策和規范,對新聞領域尤其是文娛新聞領域內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現象,新聞法規顯得力不從心。
如何改變現狀呢?一方面我們呼吁專門新聞法規的早日出臺,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合理利用適用于新聞領域的法律,如《民法》中有保護著作權、名譽權、肖像權等一系列規定,對違規現象和行為進行得力有效的懲處和打擊。對違規媒體不僅要進行行政處分,而且要運用經濟手段,對惡意違規媒體處以巨額經濟罰款,直至違規媒體破產。對違規新聞從業人員,實行終生禁入制。實現新聞管理法制化,將新聞媒體的新聞傳播活動納入有法可依的軌道。以此加強對違規的新聞媒體和從業人員的監管。
(五)加強媒體自律。中國缺少的不是自律的準則,而是對準則有效的執行機制。所以,新聞學者鄭保衛多次呼吁,倡導建立新聞評議會,目的是為了在全國新聞界創造一種氛圍,形成一種加強行業自律的意識。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和完善新聞事業社會聯合征信系統。以全行業或者地區為中心,建立一個信息平臺,使新聞行業內部職業自律的信息在同一個平臺上發布,這樣新聞媒介可以隨時查閱自己和其他媒體工作者道德自律情況,互相監督,互相促進。?二是建立新聞自律評價制度。新聞自律不是單方面的問題,它應該接受回應式的檢驗,對新聞自律狀況進行相應的評價。這種評價可以針對某個媒體,也可以針對新聞工作者。三是成立專門監督機構。可以有來自于媒介行業內部的批評,新聞評論在行業內扮演著媒介監督者的角色;有來自于新聞委員會的批評,多新聞工作者和新聞機構試圖積極地考慮設立新聞委員會來仲裁記者和他們所報道的對象及引起的糾紛;還有來自于專業組織的批評,專業組織堅持認為,新聞工作者在第一修正案賦予他們的權力方面面臨問題時應提高自身的技能并勇于面對法律的挑戰。
新聞娛樂化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解決新聞娛樂化問題上,新聞媒體應該加強自律,還要做到新聞信息資源共享。現階段,中國媒體既不可能取消大眾化通俗媒體,也不可能一味走新聞娛樂化之路,新聞信息傳播應實行以硬新聞為主的嚴肅的主流媒體和以軟新聞為主的通俗健康媒體分向、分流傳播。以硬為絕對主體,適時適度在技法上硬中求軟,是嚴肅主流媒體的選擇以軟取勝,但又不唯軟是從,適時適量增加普通百姓所關心的硬新聞也是通俗媒體占領市場的法寶之一。這樣,硬、軟既相分流,又相兼用,既能滿足特定轉型期中國特定社會市場經濟下的信息需求,亦能與新聞娛樂化劃清界限,不斷推動與實現媒體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彥.探源新聞娛樂化現象:命名、歷史、現實、隱憂.中國電視,2012年第 1 期
[2] 朱文豐,羅應純.我國大眾媒介新聞娛樂化現象探源.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 年 7 月第 3 卷第 3 期
[3] 任蕾.我國新聞娛樂化形成原因探析.蘭州學刊,2013 年第 4 期
[4] 柯澤,黃海.新聞報道娛樂化現象.新聞前哨,2014 年第 12 期
[5] 張國群.新聞信息娛樂化的冷思考.傳播實務,2011年第 11 期
[6] 黃和節,陳榮美.新聞娛樂化:形式與功能的錯位--對當前新聞娛樂化傾向的新探索.當代傳播,2012 年第 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