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小琴
【摘 要】韓國旅游產業經歷了不同階段的發展,韓國政府制定了相應的旅游政策,尤其加強了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結合。如今韓國文化觀光體育部主導的文化旅游節慶如火如荼,豐富多彩的文化旅游節慶既提升了韓國旅游目的地形象,更為韓國旅游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關鍵詞】韓國旅游產業;韓國旅游政策;韓國文化旅游節慶政策
一、文化旅游節慶的內涵
“文化旅游節慶”并非是“文化”、“旅游”、“節慶”三個詞的簡單疊加,而是一定要有明確的定義和內涵。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認為:文化旅游節慶是指那些充分利用地方土特產、地方傳統文化與民俗、地方旅游資源等地方特色資源,積極吸引外來游客,振興地方經濟并被文化體育觀光部選定、接受資金等各項支持的節慶。文化旅游節慶必須具備下列基本屬性:
(一)文化固有性。這是文化旅游節慶的首要屬性。文化旅游節慶一定要扎根于各地固有文化傳統之上,并對各地固有文化進行傳承。
(二)旅游商品性。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將文化旅游節慶進行市場營銷,形成符合文化旅游節慶內涵的特色旅游商品。
(三)節慶活動性。節慶,是一種社會活動,為在社會中忙碌的人們提供休閑的時間和空間。
(四)政策支持性。一項節慶如果沒有通過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的評選、未能獲得其資金等各種支持,也不能取得文化旅游節慶的稱謂。
1997年,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依據節慶內容劃分為傳統文化節慶、藝術節慶、綜合節慶及其他節慶等四大類。根據節慶目的,又分為促進居民和睦節慶、旅游節慶、特殊目的節慶等三大類。根據節慶評價結果,又分為:代表節慶、最優秀節慶、優秀節慶、有潛力節慶等四大類。
二、韓國旅游產業發展階段及旅游政策的制定
在不同發展時期,韓國政府對發展旅游業的著重點不盡相同。韓國的旅游業是以入境旅游為起點逐步發展起來的。在完成工業化后,隨著國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國民對旅游的需求日益旺盛,旅游形態日益多樣化,也必然要求國內與國際旅游并重。進入21世紀后,韓國旅游產業發展面臨著旅游資源開發、提振國內旅游、擴大國際旅游交流與合作等諸多任務。具體來說,韓國的旅游產業政策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一)朝鮮戰爭結束至20世紀70年代初:韓國旅游產業的起步期
根據社會經濟恢復發展的需要,韓國大力發展入境旅游。通過發揮入境旅游賺取外匯的功能,積極利用旅游外匯收入平衡國際收支。這期間,韓國政策實施的重點圍繞旅游發展軟硬件建設、積極振興入境旅游業來展開,成立了主要的旅游組織機構并制訂了基礎性旅游法案。
(二)20世紀80年代:韓國旅游產業的振興期
20世紀80年代韓國工業化初步完成后,國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旅游對提升生活質量的作用日益明顯,韓國政府在擴大推動入境旅游發展的同時,轉向關注國內旅游產業的發展,先后制訂了《國民旅游長期綜合計劃》和《全國旅游長期綜合計劃》,并在成功舉辦奧運會后逐步解除對國民出境旅游的限制。
(三)20世紀90年代:韓國旅游產業的調整期
到20世紀90年代,韓國政府更關注旅游(國內和國際)的均衡發展,增加國民旅游福利,改善旅游產業發展環境。1999年首次將振興“文化旅游”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國政指標),提出了圍繞文化、藝術、文化產業、文化遺產開發新的旅游產品的重要認識。這一時期,政府加大對旅游投入,韓國中央政府的旅游預算占全部文化預算快速增長(1998年占 3.8%、1999年 9.2%、 2000年 9.0%、2001 年 15.4%)。
(四)21世紀初至2013年:韓國旅游產業的飛躍期
韓國帶薪休假和每周5天工作制的普遍實施進一步刺激了國民的旅游需求,韓國政府將旅游視為提升國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從過去偏重入境旅游調整為國內國際旅游均衡發展,瞄準成為亞洲旅游強國的目標,調整旅游法規,降低旅游稅率,并持續在行政和法律等多方面持續加大推動旅游業發展的力度。
(五)2013年至今:韓國旅游產業成為該國的核心產業
韓國政府重視旅游產業對推動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機會方面的積極作用,在國家發展戰略中將旅游業定位為“創造經濟”的核心產業。2013年之后,韓國政府在國家發展戰略中把旅游產業定為核心產業,將發展旅游產業提高到國家發展戰略高度。在具體政策實施層面,韓國政府一方面繼續完善旅游產業相關法律法規,另一方面繼續加強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結合,擴大“韓流”效應的影響,大力發展高端旅游產業,積極推動韓國休閑度假村的發展壯大。綜合其旅游產業發展政策,韓國新政府從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整體角度來審視旅游與國家戰略的協調發展,看重旅游業在增加就業機會和與其它產業關聯度高的功能。在具體的旅游政策實施方向看,韓國政府積極改善旅游發展的法規和制度,政策導向更具有針對性,重點推動旅游與文化、旅游與韓流的結合力度,重視發展高端旅游消費,如會獎旅游和游船旅游等,積極推動旅游綜合休閑度假村的發展。
三、韓國文化旅游節慶政策沿革
(一)1996-1998年:萌芽期
韓國從1995年開始試驗、1996年試行“文化旅游節慶”政策。在政府主導下,對“利川陶瓷節”和“閑山大捷節”兩個地方的節慶活動進行旅游商品化運作并取得了成功,地方形象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地方經濟得到快速振興與發展。在此基礎上,韓國政府從1996年開始試行文化旅游節慶政策并予以資金、營銷宣傳等多方面支持。到1999年,韓國政府發現單純的“指定制”會導致公平性等問題,為了進一步鼓勵競爭,韓國政府從1999年開始實行文化旅游節慶評價機制,對文化旅游節慶進行等級劃分并予以相應預算支持。
(二)1999-2002年:成長期
韓國“利川陶瓷節”經過幾年培育和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到2001年已發展成為“利川陶瓷博覽會”。韓國錦山郡在文化旅游節慶政策實施以前,鮮有游客前來觀光旅游,在文化旅游節慶政策實施以后,來訪游客大幅增加,“錦山人參節”亦成為廣大普通消費者喜愛的購物場所。“安東河回假面舞節”為韓國安東市帶來了可喜的變化。鑒于文化旅游節慶活動作用與效果明顯,韓國政府不斷擴大文化旅游節慶的資助規模。1996年文化旅游節慶項目為8個,1999年為21個,2000年為25個,2001年為30個。
(三)2003年至今:成熟期
從2003年開始,為了進一步提高文化旅游節慶的質量,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對文化旅游節慶政策不斷完善,在文化旅游節慶評選制度上增加了“預備節慶”制度。“預備節慶”制度是指當年申辦的新開發節慶,最少需經過一年的“預備節慶”期,期滿后才有資格被評選為正式的文化旅游節慶。從2008 年開始,采取選擇與集中培育相結合策略。增加了“大韓民國代表節慶”等級,進行“集中”培育。韓國政府大幅增加對“大韓民國代表節慶”的預算支持,并在節慶宣傳、咨詢等各方面予以支援。另外,為了培育地方節慶的自立功能及競爭力,設定了各等級預算支持年度限制。
【參考文獻】
[1]金哲元.李錫浩.文化觀光慶典育成方案[J].韓國觀光研究院,2001年12月
[2]韓國文化觀光研究院.地方節慶評價及支援體系研究[R].韓國文化觀光研究院,2007年9月
[3]李祗輝.韓國文化旅游節慶政策分析及啟示[J].理論月刊,2013年第07期
[4]李保榮.韓國旅游產業政策調整的五個階段[J].中國旅游報,2014 年10月
[5]陳昱汐.韓國旅游產業發展戰略及其政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7年6月
[6]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2018年文化觀光慶典綜合評價報告[R].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