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儷丹
【摘要】近些年來,大學生消極事件頻繁發生,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逐漸引起社會高度關注;大學生主要活動場所是大學校園,各個高校是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經歷了從起步到漸趨成熟發扎歷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最有效方法;積極心理學逐漸走進高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夠發揮正面導向作用,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文章就積極心理學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將積極心理學理念逐漸融入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個方面,不斷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社會發展,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對于人才要求越來越高,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大學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若大學生不能很好地調動自身情緒,調節壓力,那么對大學生自身而言是一種沉重的負擔,根據相關調查,在高校中,大多數同學在心理層面有不同程度的困擾,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一項內容,而積極心理學的全新教學理念能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揮引導作用;應對當代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作進一步探討,了解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并且利用積極心理學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
一、大學生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人際關系問題
與他人保持良好健康的人際關系是促進大學生成長的重要內容。但是在現實大學生活中,有很多大學生被如何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這一問題所困擾,由于當代大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從小到大被長輩呵護,不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在進入大學之后,由于生活環境和生活人群發生了變化,難免會有一些不適應,大學生主要是在宿舍作為日常生活場所,而每位同學都加入了集體生活,由于每位學生的生活背景有很大的不同,每個人的說話、做事方式不同,在與人交往時容易產生誤會,如果雙方交流不順暢,會將矛盾升級,導致事情更加惡化,雙方以及周圍學生的心理都會受到影響,可能會更加在乎別人的眼光,擔心對方會用什么樣的眼光看待自身,容易變得敏感多慮,長此以往下去心理會承受巨大的壓力,影響自身的正常生活,因此人際關系處理不恰當,會在心理上有一定壓力[1]。
(二)學業壓力
大學生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但是很多大學生進入大學之后不認真學習,認為高考結束上了大學就已經成功一大半了,其實大學也只是一個全新的開始,大學更加注重專業領域的學習,因此學習依舊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但是很多的學生不明白這一點,認為上大學之后就解放了,可以任意做想做的事情,由此對學習沒有引起足夠重視,而是積極參加社團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一部分精力,雖然社團活動是有益的,高校是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團活動的,這樣能夠豐富大學生的業余生活,結識新朋友;但是前提還是需要將心思放在學習上,有一部分學生由于將精力過多的放在其它課余活動上導致最后考試成績不理想,可能會有掛科情況出現,而當代大學生的自尊心較強,往往很難接受掛科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產生自卑的心理,會更加的厭煩學習,不愿意參加活動。
(三)就業壓力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我國高校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為社會培養輸送一批批優秀人才;當前社會人才競爭激烈,很多的大學生都非常優秀,致使很多的學生面臨激烈的環境感覺自身發展的不足,尤其是在校期間學習生活的時候感觸不是十分深刻,但是即將畢業時會因對就業環境不是十分了解以及自身條件有所欠缺會感到迷茫,認為自己一事無成,自暴自棄,這是一種消極的心態,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充分了解分析自己的實際情況,面對困難絕不退縮迎難而上,努力充實自身,發展自身,增加知識儲備量和培養專業素養[2]。
二、積極心理學基本內容
積極心理學是一種新的研究思潮,同時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養成積極的獨立品質、積極的生活態度以及積極健康的社會關系。那么,可以將積極心理學的三個方面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激發學生積極潛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組織學生參加健康向上的活動,培養積極樂觀的情緒,提高自信心,增強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三、將積極心理學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調整了心理健康教育中主體與客體的關系
在傳統心理學基礎之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向主張教師和學生應該建立一種平等關系,在交流過程中教師既是引導者同時也是傾聽者,像朋友一樣為學生進行心理疏導,但是在實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這些理念指導僅僅是一種倡導,并沒有發揮其實際作用,使得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主客體關系由平等關系走向一種相互對立的局面;而積極心理學認為,在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是獨立存在并不斷成長的個體,是相互平等的,不存在教師的主導者而學生是聽課者的觀點;教師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首先要將自我的心理狀態調整到最佳,然后用積極的方式方法去引導學生,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個體都是發展的,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多使用友好、平等的言語與學生交流,讓學生感受被尊重,自己是獨立個體,增強其自信心;積極心理學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心理健康教育中主客體關系,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3]。
(二)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比較單一,并且缺少新意,導致學生一直以來不是特別重視這門課程,而很多高校其實僅僅是將心理健康教育當做一門課程不被重視,與其它專業課程不能夠相提并論,從根源上研究,高校沒有認識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必要性和發揮的重要作用;只是簡單的開設心理講座、課程,形式單一、枯燥。
而積極心理學主張每個人都有無限潛力,自身具有多種可能性,這樣一種積極向上的觀點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產生影響,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要求教師積極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其它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參與其中,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在活動中形成良好心態[4]。
(三)豐富和發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有效調節自己的心理,人人都有積極心理,能夠有能力不斷推動自身發展成長,這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將積極心理學的教育理念引進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中,這種新的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以往的教學是以教師作為主導者的教育模式,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生無法發揮能動性,長期發展下學生會形成一種習慣——在學習過程中依賴老師,不主動思考問題,導致學生在學習或是生活中遇到一些問題不會進行自我調節,而教師也不能夠及時為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導致學生心理壓力沒有一個出口將其排解;而積極心理學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將課堂還給學生,教師發揮輔助作用,學生可以進行自我探索并且發現自身潛力,學會積極主動的調節心理,給予正面的心理暗示,這樣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才能夠真正發揮作用,將積極心理學的全新教育理念合理應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推動學生發展,充分表明學生個體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調節心理;也是為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注入了新的活力[5]。
四、結語
當前,在高校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有重要意義的實踐活動,不僅僅是一種倡導并且必須付諸行動,高校應結合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以及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積極靈活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教育理念,發揮積極心理學的積極因素,讓學生作為獨立主體積極調動自身情緒,發揮主觀能動性,來使學生認可自己,相信自己,從而對生活充滿希望;它改變了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方式,對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是機遇同時也是挑戰,教師要結合積極心理學創新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學生的心理具有積極的調節作用,幫助大學生提高心理素質,迎接美好生活。
參考文獻:
[1]張鵬.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學周刊,2019(08):10.
[2]王云玲.積極心理學視角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中運用探索與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6,3(17):57-58.
[3]馬瑩.大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渤海大學,2016.
[4]關涵.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黑龍江科學,2014,5(10):240.
[5]季丹丹,郝樂祥.積極心理學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新西部(理論版),2014(17):132-133.
(西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 四川綿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