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婷 焦宇知 汲臣明 劉溪 陳美芯






摘要:本調查以高職院校全日制在校生為調查對象,通過電子問卷調查,分析其疫情期間網絡課程學習現狀,為高職院校網絡課程平臺資源建設提供最參考。
關鍵詞:疫情防控;高職學生;網絡課程; 平臺學習;調查
1.引言
本文針對疫情防控期間高職院校學生網絡課程平臺使用和學習狀況展開調查,本調查數據對于網絡課程平臺未來的規劃、平臺內容的設計和資源建設提供參考,同時也為高職院校課程改革與創新提供依據。
2.調查設計
2.1調查對象和樣本
本次研究以江蘇某高職院校在校生為調查對象。利用問卷星在線調查,共回收有效電子問卷1107份,其中女生804人,男生303人;大一學生37 人,大二學生901人,大三學生161人,其它(學歷提升)8人。
2.2調查方法
本次研究的調查問卷共設計15道題,包含3部分: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疫情期間參與網絡課程學習情況、課程平臺學習體驗,了解疫情期間高職學生網絡課程平臺學習情況。
3.調查結果
3.1高職學生網絡課程平臺使用分布
結果顯示(圖1),學生使用的網絡課程平臺主要集中在:智慧職教(占94.85%)和超星泛雅(占49.59%)。
3.2高職學生網絡課程平臺學習頻率及學習效果
結果顯示,學生參與學習的課程集中在5-9門(圖2)。每天登錄網絡課程平臺普遍在3次以上(圖3)。學習喜好線上視頻學習,大部分學生積極參與線上討論(圖4)。學生均能順利完成或基本完成了網絡課程學習(圖5)。
3.3高職學生使用網絡課程平臺學習的動機
調查顯示(圖6),學習動機較集中在鞏固專業學習、完成學習任務、拓展其領域知識等方面。
3.4高職學生網絡課程平臺學習交流媒介分布
結果顯示(圖7),師生交流方式集中于QQ微信群、騰訊課堂、釘釘等直播軟件及網絡課程平臺自帶互動工具等。
4.結果分析
4.1網絡課程平臺選擇局限,互動交流多元
與疫情前對比,生所使用課程平臺依舊集中于智慧職教和超星泛雅,說明學生主動了解相關課程學習平臺的意愿不強。但互動交流方式選擇幾乎囊括所有的網絡互動方式,呈現多元元化。
4.2 網絡課程平臺依賴大,學習態度積極
從學習頻率、學習方式、參與學習的課程數及課程學習完成情況綜合來看,疫情期間,高職學生對網絡課程平臺學習依賴性較大,積極參與線上討論,學習熱情高漲。但較大學習強度和對網絡課程學習的依賴性增強,需合理把控時長。
4.3 網絡課程平臺學習主動性提升,自主學習意識加強
與疫情前相比,疫情期間,自學能力驗證和新型學習模式嘗試占比明顯提升說明疫情期間,高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激發,求知欲旺盛,網絡課程平臺學習主動性提升。
5.建議
調查數據充分反映了學生居家學習期間的自律和自主學習方面的巨大變化 。教師變“主播”,家長兼“教師”不僅改變了教師教學方式及學習者學習方式,也對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信息化投入、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需要實現跨越式提升。筆者針對調查結果有以下幾點建議:
5.1網絡課程建設應立足長遠全局設計
2020年疫情雖事發突然,但對于我們教育工作者既是提點也是檢驗,隨著信息化技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互聯網+教育”自提出也有好幾年,各地各校各課程都紛紛建設了相應的網絡課程平臺,我們將資源不斷上傳與更新,但是,我們上傳的資源是否貼合課程,是否滿足學生學習需求,一直沒有得到檢驗。我們可以借機引導和挖掘“互聯網+教育”類科研課題研究,將此次“應急狀態”的在線教學作為一次有效的實景演練,深入思考和探索“互聯網+”時代未來高校的教學發展態勢。未來我們的網絡課程平臺內容的設計和資源的建設上我們應該立足長遠,做全局設計。
5.2網絡課程建設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理念
網絡課程平臺的建設者是教師,但是使用者是學生,純粹的在線教學,讓教師常會產生強烈的“失控感”和“焦慮感”,網絡在線教學,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賴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學習習慣,需要教師用一定的方式引導學生,從高校教學目標和培養方案出發進行創新設計,根據專業要求和課程特點設計學習任務,教學內容的設計要盡可能精細準確[5],因此,在課程資源建設時教師可以多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驅動式任務環節,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自己才是課堂的主體,愿意主動實踐與思考,培養其自主學習的習慣和方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 利用網絡平臺,“停課不停學” [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1/t20200129_416993.html,2020-01-29.
[2]焦宇知,吳婷婷,劉溪,等.高職學生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OOC)學習現狀調查與分析[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4):78-81.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D/2016/03/48);食品工業行指委教改課題(SH333);江蘇省專業帶頭人高端研修項目(2019TDGDYX003)
作者簡介:吳婷婷(1987-),女,江蘇鹽城,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 酒店學院 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