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政
【摘 要】隨著貨幣政策的不斷演變、金融脫媒的日益加劇、利率市場化的步伐加快、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商業銀行領域的同業競爭日益激烈,商業銀行的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這些挑戰既來自于銀行同業,也來自于其它金融領域。商業銀行必須緊扣時代脈搏的需要,通過升華金融服務功能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服務宏觀經濟大勢,才能實現自身的快速發展。本文分析了新常態背景下商業銀行在創新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創新發展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商業銀行;創新發展;路徑
商業銀行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營實體,但從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角度,服務實體經濟、促進地方社會民生發展仍為其“分內之事”。而從宏觀戰略層面來講,商業銀行服務實體經濟促進業務轉型創新,必須與國家發展戰略、宏觀經濟形勢相契合,商業銀行應該根據客戶需求和市場導向進行業務模式的轉型和金融產品的創新,從而實現雙方共贏。
一、商業銀行創新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創新氛圍不濃厚
金融創新盡管對商業銀行的發展至關重要,但是很多銀行尤其是基層行并未將金融創新提到應有的戰略高度,未將其作為商業銀行經營發展的生命線。在日常經營活動中,僅注重傳統業務的開展,而忽略創新業務的研發與應用,僅將其作為傳統業務的一種補充和難以為繼下的“無奈之舉”,缺乏金融創新的敏感性、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在這種創新文化氛圍下,創新工作難以有效開展并大面積推廣。
(二)創新機制不完善
目前,商業銀行金融創新工作仍然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其一,金融創新工作一般由總行或省級分行推進,基層行負責產品的營銷工作。在這模式下,產品的創新與分銷很難形成有機的統一,從而導致產品的適應性降低,使得產品與市場需求很難“適銷對路”,造成資源的浪費;其二,缺乏行之有效的的激勵機制,導致員工進行產品創新的積極性難以充分調動,不能形成全員創新的良好氛圍;其三,缺乏統一的創新組織管理體制,不利于創新活動的有效開展。
(三)創新人才缺乏
金融創新離不開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換句話說,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是金融創新開展的基礎,對于基層行來講更是如此。基層行最為貼近市場,其管理人員、經營人員與客戶的交流最多,當客戶有金融需求而傳統產品難以滿足其需求時,基層客戶經理最先知情。如果客戶經理足夠敏感且具備深厚的專業功底和豐富的從業經驗,就能夠通過請示上級行以及與其它部門、機構聯動進行產品創新,從而滿足客戶的金融需求;反之,則可能因創新不足,不能為客戶解決實際問題而失去該客戶。而從目前來看,基層行非常缺乏能夠從事創新型、技術型、復合型業務的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相關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業務技能還需大大提高。
(四)創新對科技進步的應用不足
科技進步對于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影響巨大。然而,科技創新在金融領域推廣應用需要的層級高、時間長,成本比較高。具體到基層行層面,如何應用科技進步進行金融創新則顯得困難很多。一方面,由于基層行的層級所限,信息技術的支撐比較薄弱;另一方面,基層行員工綜合素質有限,難以運用新技術實施金融創新工作。
二、商業銀行創新的路徑選擇
本文所講的金融創新,并非僅僅指狹義的產品創新,而是包括思維創新、機制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渠道創新等在內的有機統一的整體。當然,產品與服務是銀行得以與客戶建立聯系的載體,但要想實施產品創新或使創新出的產品更為客戶所接受,還必須以思維創新、機制創新為前提和基礎。本文將從思維創新(引領)——機制創新(紐帶)——實體創新(載體)三個維度論述金融創新的路徑依賴。
(一)思維創新
創新工作需要創新思維引領。面對種種“新常態”,要突破常規思維的界限,以超常規甚至反常規的視角去思考問題,從而解決經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形成創新思維,一方面要通過學習提高對創新工作的認識,樹立良好的大局意識、機遇意識和政策意識;另一方面加強創新素質的培養,不斷豐富想象力、跨界思維和團結協作意識。結合經營實際,具體應該做到:一是正確理解、解讀、運用國家的方針政策,尤其是經濟金融政策。正確解讀并運用國家關于經濟金融的大政方針,是商業銀行經營發展的前提;二是準確把握重大發展機遇。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盡管經營形勢十分嚴峻,但也蘊含著重大歷史機遇,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借力機遇實現大發展。三是正確認識“新常態”下的新機遇。要辯證地認識“新常態”,正確認識與理解“新常態”在給商業銀行創新轉型發展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機遇。四是樹立大資產、大負債理念。實踐證明,綜合化經營是符合現階段我行經營發展實際的最佳方式之一,是產出效率最高的生產方式。而大資產大負債作為涵蓋表內外業務的現代綜合經營管理方式,對于多重機遇疊加的商業銀行來講,具有非常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二)機制創新
健全的創新機制有利于提高創新的層次,促使創新工作順利開展。因此,作為商業銀行,應該從內部入手,建立并不斷完善自身的創新機制,以聚集力量根據客戶需求的變化調整創新規劃,有效實施創新。一是組織領導機制。為順利推進創新工作開展,應當成立由主要負責人牽頭、各部門組成的創新工作委員會,承擔創新政策制定、創新工作激勵、創新資源管理、創新統籌協調等職責;同時,制定一部較為完整且適用簡便的創新管理制度與流程,實行規劃、計劃、創意發現、立項研發、創新體驗、推廣應用、評價考核、激勵約束、資源配置、創新產品命名等全流程管理。二是考核激勵機制。創新既然依靠全體員工的參與,那就必須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因此,應當結合經營實際,不斷完善金融創新激勵導向機制,鼓勵和支持廣大干部員工高效地開展金融創新工作。并通過制定創新激勵辦法和創新管理實施細則等鼓勵創新,大力推進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和渠道創新。三是客戶需求收集反饋與管理機制。要重視客戶體驗,不斷提升客戶滿意度。深入理解“需求帶來創新,創新驅動發展”的深刻內涵,因為客戶需求才是創新設想形成的最主要來源。因此,要鼓勵廣大基層一線員工積極參與創新,深入研究市場競爭情況和客戶需求細微變化,為創新提供靈感。四是創新人才使用機制。金融創新不同于傳統的銀行業務,需要先進的金融隊伍和專業人才,而且資產類產品和中間業務類產品的開發更是與專業人才關系密切,因此,金融創新工作必須高度重視創新人才的培養和使用。
(三)實體創新
創新工作要想落到實處,必須依附于一定的實體,比如產品、服務、渠道等,從而真正將利益惠及客戶,通過良好的產品、優質的服務和順暢的渠道為客戶創造價值。一是產品創新。產品是商業銀行一切經營活動的載體。沒有產品作為載體,商業銀行就無法完整系統地向客戶提供服務,為客戶創造價值更是無從談起。而創新工作亦是如此,唯有以產品為載體、為基礎的創新才是最真實、最能落地的,也最能為客戶創造價值。二是服務創新。作為服務行業,客戶的滿意是商業銀行最大的成功,因此,服務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只有客戶滿意才能留住客戶,也才會帶給商業銀行更多的效益與利潤。對服務進行不斷的改進創新將變得非常必要。三是渠道創新。在商業銀行諸多創新之中,渠道創新最具革命性。商業銀行應當認真分析自身的優勢與劣勢,統籌各類渠道建設,充分利用互聯網載體和大數據思維,積極構建互聯網綜合服務平臺和線上金融超市,從而形成多功能、交互式的全面的渠道服務模式。
【參考文獻】
[1]韓福順,李冰.新常態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發展趨勢及政策[J].今日財富:中國知識產權,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