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麗
【摘 要】隨著互聯網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普遍提高,生鮮電商的市場規模逐年遞增,被譽為電商領域的最后一片“藍海”。2020年中,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人們的消費習慣悄然改變。生鮮電商平臺解決了應急狀態下農產品購銷銜接問題。但存在生鮮電商冷鏈運輸體系不完善,產品損耗率高、利潤率較低,客戶體驗等不盡如人意之處。為推動生鮮電商的長期穩定發展,應著重加強政策支持、物流體系建設、銷售模式創新、各級城市市場開發,以及客戶體驗。
【關鍵詞】生鮮電商;挑戰;機遇;應對措施
一、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生鮮電商面臨的機遇
(一)生鮮電商的發展狀況
生鮮電商市場在2012年-2016年間增長高達910億元人民幣,而后進入更迭期,許多生鮮電商平臺出現并購或倒閉的情況。隨著企業巨頭不停入局,供應鏈和物流體系也在不斷翻新。同時國家給予一些政策上的支持,生鮮電商市場又被重新注入生機,商業模式更加清晰,線上生鮮消費動能增長趨勢明顯。
我國的生鮮電商行業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正在逐步邁進高速發展階段,不再是爆發式發展,而是穩步且高速。由于網民網購數量日益增加,使得生鮮電商行業展現出開闊的發展空間和極大的發展潛力。
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課題組對國內近40家電商平臺的監測,2020年春節期間,全國網絡零售額為7762.1億元,比上年春節期間上漲了近30%。其中,生鮮農產品網絡零售額116.3億元,較上年春節期間增長306%。生鮮農產品網絡零售增長最明顯,訂單量爆發式增加,客單價和銷售額雙雙走高。
(二)生鮮電商的發展機遇
(1)政策驅動。國家政策方面,除了出臺的對電商進行支持的政策外,還有農業種植技術的不斷提升、靠電子商務輔助鄉縣摘窮帽、大數據應用、發展冷鏈運輸、推動生鮮產品標準化等等,各項政策的實施都為生鮮電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2)剛需產品。生鮮產品的優勢是剛需、高頻和全人群覆蓋。盡管目前我國仍然繼續以農產品貿易市場為主要渠道,渠道的份額仍占一半以上,但是,從發展趨勢的角度來看,其份額在不斷下降,2017年超市和電商的市場份額與2012年相比分別增長了3%和1.5%。與此同時,隨著我國“農改超”政策的推進,農產品貿易市場的份額繼續下降,這將會是生鮮電商替代傳統農貿市場的顯著體現。
(3)農產品上行和農村脫貧。農產品上行是近年的社會熱點,這意味著使用互聯網將農產品從農村地區銷售到全國各地,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和真正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農產品的推廣與我國農業的發展、在各種大平臺上的市場開放都息息相關。2019年僅在前三個季度,農產品網絡零銷額就達到了2824.7億元。這也表明,生鮮電商的確能夠幫助實現推動農場品上行和農村脫貧。
2020年4月20日,在陜西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的直播平臺前,點贊當地特產柞水木耳。他強調,電商不僅可以幫助群眾脫貧,而且還能助推鄉村振興,大有可為。
(4)為抗擊疫情賦能。互聯網為“抗疫”賦能。盡管存在交通運輸的障礙以及生產和消費的困難,但產業互聯網卻在加快發展進度,從而接入了疫情防控工作、企業的辦公和衣食住行。現在,互聯網已滲透到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
在此期間,各個平臺的營業額猛增。由淘寶創辦的“我為湖北胖三公斤”,一場主持人朱廣權和主播李佳琦的直播,就售空了4014萬元的產品。
二、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生鮮電商面臨的挑戰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農產品電商發揮了推動農產品產銷對接的重要作用。但是制約生鮮產品電商發展的瓶頸和難點依然存在。
(一)冷鏈運輸不完善、生鮮產品損耗率高。由于冷鏈運輸發展不成熟、周轉時間長、環節眾多等,新鮮產品保質期短,在運輸和存儲過程中很容易損壞。我國的農產品損耗遠遠大于發達國家,生鮮農產品損耗率幾乎達到了20%,而歐美國家僅為5%。高損耗率給生鮮電商平臺帶來較大損失。生鮮產品種類繁多,分布地域廣,農戶生產分散,對冷鏈以及物流和配送有更高的要求。而第三方物流的物流成本高,生鮮電商平臺會建立自己的冷鏈物流系統,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且前期需要高額投入,導致企業短期內盈利能力不高。
(二)生鮮產品標準化困難、利潤率低。由于農產品因地而異、因時而異的特點,加上生產主體的多樣化以及不同的包裝和冷鏈標準,同一產品的質量不同,成為限制農產品規模的重要因素。加之生鮮產品原有的集貨成本、包裝成本、人工成本、流通成本等等的大幅上升,高成本、低利潤,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生鮮電商發展。
(三)消費體驗不盡人意,消費人群不穩定。生鮮商品的消費好評較難,并且由于是及時的消費品,很難保證其質量和配送的及時性。而且,目前我國的購物渠道眾多,市場、超市、綜合電商、生鮮電商,生鮮電商平臺更是數不勝數,消費者很容易會被其他渠道或平臺吸引,難以獲得長期消費的固定消費人群。
三、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生鮮電商的應對措施
(一)強化政策實施,破解供應鏈瓶頸,補齊發展短板。
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啟動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統籌規劃、分級布局和標準制定。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建設一批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國家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供銷合作社、郵政快遞企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產地分揀包裝、冷藏保鮮、倉儲運輸、初加工等設施,對其在農村建設的保鮮倉儲設施用電實行農業生產用電價格。”
各級政府要因地制宜,強化政策實施力度,電商企業要搶抓政策機遇期,尤其是大型電商平臺、冷鏈物流企業、第三方配送企業以及公共服務平臺,加強分工、加速合作,加快建設冷鏈物流體系,從而為生鮮電商平臺提供各種服務。
(二)加強物流體系建設,促進產銷無縫對接。
生鮮電商企業要加強生鮮產品的冷鏈物流建設與管理,從供應商到前置倉,全程進行冷鏈處理,確保生鮮產品入庫、驗收、分揀、出庫等各個環節保持新鮮,減少環節損耗。依靠大數據分析,合理設立前置倉,了解該范圍內的用戶購買喜好,精確分析補貨成本,從而降低損耗,提高效率。適量增加SKU(庫存保有單位)數量,尤其是購物人群密集的范圍區域,要滿足人們對不同商品的需求。要創新配送模式。采用自營直送或節點自取模式,提供更貼心的配送服務,提高配送效率,既能保持新鮮,又能保證消費者滿意。
(三)創新銷售模式,開拓下沉市場,加強客戶體驗
深度開發線下和網絡社區資源,針對不同人群,擴大投放廣告的范圍,讓潛在客戶有機會認識電商的產品,達到多渠道共同推廣目的。市場下沉是大勢所趨,生鮮電商行業應當增加對二線三線及以下城市的滲透力,三線及以下城市的空白點較多,更追求所謂“大牌”的消費心理。隨著市場開拓,要考慮生鮮商品適應地域特點,不斷進行優化和調整,從而更好地適應新開拓的市場。適當探索和發展“無人貨架”,規范化價格,提高品牌知名度,加強客戶體驗。生鮮電商要優化和完善會員制度,增加會員的附加值,建立更多種類的會員活動,提高會員的深度消費,增強客戶粘度和價值感。
【參考文獻】
[1] 李凌杰.“互聯網+”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穩定性研究——以GL公司供應鏈為例[D].西南大學,2018:6.
[2] 趙哲.無現金聯盟背后的中國力量[N].經濟參考報,20170421
[3] 霍雪蓮. 生鮮電商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電子商務,2018,(05):12-13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 [J].農村經營管理,2020,(0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