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昕 賈建瑞 俞孟君 楊馨
摘 要: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科技發展迅猛,讀者的文化精神需求、硬件要求不斷提升,高校圖書館迎來新的挑戰。本文結合目前部分高校圖書館在基礎設施設備、環境、空間構造上存在的一些問題,從讀者角度摒棄目前圖書館陳舊的設計理念和模式,探索適合下一代高校圖書館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環境改善;空間布局
中圖分類號:G25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7-0026-0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教育部2019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智趣圖書館”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14389048;四川省教育廳2019年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智趣圖書館”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S201914389048
高校圖書館是當代大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也體現了大學的文化底蘊,圖書館的發展至關重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的進步,圖書館將從以往靜態的、局部的、單一的、滯留的逐漸轉化為智慧的、多功能的、互動型的、可聽可視的,通過全方位的改革以提升圖書館對當代大學生的吸引力。2014年,美國非營利研究機構Ithaka S&R發布的一份圖書館調查報告指出,90%以上的高校讀者認為“學術空間”職能優于圖書館其他功能和服務,是更能幫助他們獲得學習和科研成功的關鍵。[1]因此,高校圖書館的空間與服務的發展需要去不斷探索提升。
一、當前部分高校圖書館基礎設施建設現狀的改善
良好的學習環境是圖書館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條件之一,從學生的需求出發,把學生對圖書館的空間環境以及基礎服務設施的需求放在首位,建造一個“以人為本”的圖書館。通過前往部分高校圖書館的走訪調查,筆者發現許多可以改善的地方。
(一)大部分高校存在占座的現象
為避免該現象的發生,可借鑒四川大學的做法。四川大學圖書館內采用類似“腰果”形狀的桌子,最大化利用空間,學生學習過程中也不會受到其他人的影響。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圖書館可結合微信小程序或APP,讀者可預定位置以及取得圖書館的入座情況,從而避免浪費時間、強行占座情況的發生。
(二)部分高校圖書館書籍陳舊且數量較少
隨著科技發展,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電子圖書已經走進了大家的生活。相比紙質圖書,電子書信息量更大,節約空間,閱讀更加方便,可以省去借閱的步驟。因此,未來高校圖書館將是印刷型文獻與電子型文獻并存、實體文獻資源收藏空間與虛擬文獻存儲空間同在。兩種主要資源載體并存,相互促進,是不可偏廢的資源共存形態。同時,隨著“萬+”時代的到來,人與書之間能相互聯系。圖書館可根據讀者借閱的圖書和查找的文獻,智能地為讀者推薦適合的文獻資料,使讀者獲得更多的便利。在空間構造上,除了傳統紙質書的閱讀室以外,還需要大規模地構建電子圖書瀏覽室。[2]
將現代科技運用到建筑采光和空氣調節方面,在易產生眩光的閱讀區域配置電動智能窗簾,通過溫度和適度感應器來控制窗簾的開合;同時安裝可隨太陽光自行調節亮度的智能燈,或是通過電動遮光板來解決采光問題。空間氣溫調節方面,圖書館應采用噪音小、效能強的空調。每層樓的溫度都會有差異,中庭內部環境會隨著樓層的升高而升溫,特別注意高樓層中央空調的使用情況。
二、高校圖書館環境的改善
(一)風格的轉換
圖書館給人們的印象通常都是嚴肅的、莊重的、有距離感的,有一部分人就因此不愿意去圖書館,認為學習環境太過于壓抑。因此,我們需要打破人們對圖書館的刻板印象,賦予圖書館更多的美感,營造更為舒適的環境。美不局限于一種,富麗堂皇的裝修也不等同于最好的環境。現在年輕人的審美與多年前有很大的差別,很多年輕人都更傾向于簡潔的設計,而不是華而不實的東西。為了滿足更多人對環境的要求,我們可以對每一層樓進行不一樣風格的裝修,不管是古典的還是現代的,多種元素都可以融合進圖書館的設計當中。但是,無論是怎樣的風格,我們必須注重文化的建設,圖書館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營造出有強烈學習氛圍的圖書館,我們可以在圖書館內放置名人名言、書法作品、攝影作品以及工藝品等。除此之外,我們也需要強調整體性,各功能區域之間既有聯系,又有變化,同時各個獨立區域內保持一定的聯系。[3]
(二)與有機環境相結合
將有機環境融入圖書館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自然環境為人們帶來的美是其他東西無法替代的,在長時間的學習閱讀后,同學都會感到疲憊,大自然的美麗風光會幫助讀者凈化心靈,開闊視野,消散疲憊。高校圖書館應修建在空曠并靠近湖邊或是山坡的地方,多種植花草,增強綠化建設,給讀者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將屋頂以及室外的走廊過道利用起來,創造出屋頂花園以及室外的休息場所和閱讀場地,使圖書館與有機環境更好地融合;同時擴大學習面積,為大家營造動靜結合的學習閱讀空間。為了更好地優化學生的學習環境,首先需要更加注重學生學習環境的私密性。對于學生來說,有獨立思考的空間是十分重要的,為避免讀者在讀書學習的過程中被打擾,設計者可增加桌子的寬度,選擇有隔斷的桌椅等方式來改善。其次,閱覽書架的高度以及每層書架的高度也應該更人性化,適當高度的書架便于讀者的拿取。同時,設計可調節高度的書架,書的擺放會更加美觀。
(三)智能圖書館的建設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的深入,下一代圖書館也應該隨著時代邁進,將智能化、科技化融入圖書館。比如:在出入口處設置人臉識別系統,在校學生進出圖書館可以脫離校卡的限制;無線網絡全覆蓋;監控全覆蓋,確保學生的財產安全。圖書館應向著可視化發展,將VR(虛擬現實)技術引入閱讀中是不錯的選擇。近年來,VR技術取得了不少突破,其運用日益普及。隨著VR技術的成熟,它可將視覺聽覺相結合,讓讀者享受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將智能機器人、FRID技術運用在圖書館的管理中,解決圖書館順架問題,節約人力資源。配備3D打印機、自動售貨機、無人機等高科技設施設備等。值得一提的是,5G時代的到來,給圖書館帶來新的可能,手機移動閱讀已經并將繼續給以終端電腦為主體的圖書館文獻閱讀形態和空間布局帶來挑戰。5G手機不僅是書書相聯、書人相聯和人人相聯的鑰匙,也將是圖書館服務中萬物交互的神經中樞。[4]
三、空間布局的構造
(一)推進創客空間的建設
圖書館是一個學習閱讀的區域,但是在未來,它更是一個能夠交流的場所。創客空間是一個高校杰出人才進行思維碰撞的場所,在創客空間,大家分享想法創意,互相幫助合作,同時創造出有價值的東西。當今社會,隨著創客運動的不斷高漲,發展創客空間、深化創客教育已成為高等教育改革創新、助力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時代選擇。[5]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通過創客空間來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彌補學生知識上的漏洞,培養同學的團隊協作,創新創業實踐的能力。與此同時,借助高校強勢的科研能力與技術,創客空間可實現多學科的交叉、融合、互補合作,促進新技術和新應用的出現。國外已有不少較為成熟的創客空間,國內的部分高校也在積極推進創客空間的建設,主要是校企聯盟,如“交大——京東創客空間”、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圖書館與天津長榮健豪印刷科技公司共同設立的“長榮健豪文化創客空間”等。但目前,國內高校創客空間的建設還存在許多問題:一是創客空間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學校財力不足,缺乏資金支持;二是創客空間未在高校圖書館空間設計范圍之內,改造困難;三是未認識到創客空間的必要性,積極性不強,意愿不強;四是缺少專業人才,無法提供專業技術。結合中外創客空間已有的案例,創客空間的建設不是沒有意義的、無效的變革,而是有益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舉措。各個高校應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與當地的企業或是高校結合,合理規劃,招攬專業性人才,在政府的支持下開辟圖書館的創新之路。
(二)高校圖書館共享空間的建設
共享空間是資源共享理念下的圖書館空間服務,提供整合空間、資源和技術服務為一體的服務,具有開發、共享、協同的基本特征。[6]共享圖書館的建設能提高讀者對信息獲取的效率,更加全面地獲取信息,在信息技術、信息資源、學習指導方面能進一步了解掌握。目前,高校圖書館對共享空間的建設還不夠完善,在硬件設施、軟件資源、社交網絡以及人力資源上還存在明顯的不足。為優化高校圖書館共享空間服務,可將共享空間細節化,分好類別,整理出該類別應匹配的信息,再對應相應的空間。面對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高校圖書館應該積極采取措施,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空間,為讀者提供便捷的服務。
(三)多樣化的空間布局
在空間設計方面,為滿足不同群體各方面不同的需求,圖書館要創造一些新的多樣化的空間,來吸引更多的讀者。但在重新規劃圖書館空間布局時,需要考慮圖書館的本質是給人們提供安靜學習的地方,不能為了吸引更多學生來圖書館,就增加過多與圖書館毫無相關的娛樂設施,如清吧、商店。這些休閑場所不僅不利于圖書館的日常管理,也會破壞圖書館安靜的學習氛圍。因此,多功能的設計和空間布局的前提是需要做到空間融合后的平衡。結合現代的娛樂設備吸引讀者,電子科技大學在圖書館內放置了聲音不外流的電子鋼琴,讓學生在不打擾其他人的情況下,陶冶情操,舒緩學習的疲憊。安裝朗讀亭以及與現代接軌的VR體驗館等設施設備來吸引更多的學生前來圖書館,體驗未曾體驗過的事物,增加了圖書館的文化氛圍,成為圖書館的另一道風景線。結合文化藝術吸引讀者,在圖書館內開設小型博物館展、美術書法展,開設一些當代學生感興趣的課程來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比如插花課、茶藝課、視頻剪輯課。這些措施不僅增加了圖書館的入館人數,更促進學生的創造力,陶冶性情,擁有更多實用技能。
從讀者的角度出發,暫可將圖書館分為信息服務區、公共活動區、閱讀借閱區、交流共享區、館員辦公區、討研學習區、電子閱覽區、體驗互動空間。
第一,信息服務區包括計算機檢索區域、自助打印等自助項目,具有查閱、咨詢、自助服務等功能。同學們可利用該區域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看的書的具體位置,以及當自己對圖書館各種功能的使用存在疑惑時,可通過圖書管理員、自助服務機器尋取幫助。該區域是以讀者為中心,滿足讀者個性化需求的服務空間。
第二,公共活動區是讀者們休息的場所。我們可以在每層樓都劃分出一個區域安上舒適的沙發,之前提到的VR體驗中心、朗讀亭等設計就可以融合在公共活動區。
第三,閱讀借閱區是圖書館的主要區域。我們可以將閱讀借閱室再進一步的劃分區域,可以從人群上劃分,分成老師閱讀區域與學生閱讀區域,也可以從功能上劃分,可分為報刊借閱區、學生自修室、基本書庫等。
第四,交流共享區應該成為下一代圖書館打造的重點。這個區域的構建主要是為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溝通協作精神。這個區域可以設計創客空間、多媒體創作室、會議室等。當今社會,“共享”二字已經深入人心,這樣的平臺和空間提供給學生們,學生們可取得更快速、迅猛的進步。
第五,館員辦公區就是圖書館管理人員的工作區域,圖書館除了滿足讀者的需求之外,也應該滿足圖書館的工作人員的需求。從硬件到軟件都進行升級,構造便捷、溫馨的辦公區域,讓圖書館內的工作人員的工作更有效率,更好地服務學生。
第六,討研學習區主要是為準備考研的學生準備的,每年考研的人數都在不斷地上漲,考研群體變得越來越龐大。良好的學習環境可幫助學生擺脫惰性,增強學習的積極性,考研學生不會因未搶到位置而發愁,提高學習效率。
第七,電子閱覽區是指以計算機技術、網絡通信技術為基礎,集電子文獻閱覽、咨詢、培訓為一體的現代化多功能閱覽室,便于學生和老師查閱電子資源、文獻資料。
第八,體驗互動空間是將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相結合的空間,結合VR技術,該空間為讀者提供體驗新科技,在網絡空間互動的服務。近年來,虛擬現實技術與多媒體進行了許多有機結合,VR游戲、VR觀影已經成為現代發展的一個趨勢,走進了大眾的生活。把VR技術應用到圖書館,讀者不僅可借助現實虛擬技術體驗不一樣的閱讀方式,共同閱讀,而且也能實現遠程咨詢、觀看實時直播的講座、與現場互動。
四、結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的高校圖書館必將迎來改革。新時期,高校智慧圖書館的建設任重而道遠。無論是關于空間布局、環境改善,還是高科技在圖書館的應用,我們都應該圍繞“以人為本”的中心思想,切身為在校學生考慮,建造一個不僅能傳遞知識,而且能讓學生積極交流溝通、思維發生碰撞的場所。結合現階段我國圖書館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智能科技發展的趨勢,尋找出一個切實的道路極為重要,各個高校應結合自身情況,為新時期高校智慧圖書館的建造提出積極的應對策略。
參考文獻:
[1] 靳艷華.未來圖書館的發展方向及策略[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3(10):14-17.
[2] 王宇,孫鵬.高校圖書館創客空間建設與發展趨勢展望[J].圖書情報工作,2018,62(02):6-11.
[3] 吳琦磊,江凌,張靜.知識交流共同體——下一代高校圖書館功能設計與空間布局研究[J].情報探索,2018(02):51-54.
[4] 高少華,杜康. 5G手機要來了,將給用戶帶來哪些新鮮感?[N].新華每日電訊,2018-05-03(07).
[5] 秦峰,孫文遠.基于創客空間的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析議[J].理論導刊,2016(05):99-101.
[6] 羅鏗.高校圖書館空間服務現狀調查與分析——以教育部直屬高校為例[J].圖書館學刊,2018,40(08):95-99+142.
作者簡介:李逸昕(1999—),女,四川廣安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英語。
賈建瑞(1988—),女,山西晉城人,研究生,碩士,館員,研究方向:信息資源建設與服務。
俞孟君(1999—),女,四川閬中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數學與應用數學。
楊馨(1999—),女,四川自貢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數學與應用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