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霞
摘要:在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的數量逐年增多,原因是有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選擇到城鎮地區務工,無暇照顧自己的孩子,且受到經濟因素的限制,只能讓孩子繼續留在農村中與其他親人一起生活。然而,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尤其是對于心智尚不成熟的兒童來說,長期缺乏家長陪伴與關愛使得他們產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所以班主任要針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進行心理干預,盡全力改善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情況。本文將從針對缺愛心理,滲透人文關懷;針對叛逆心理,做到耐心陪伴;針對孤僻心理,做到愛生如子三個角度來分析班主任應該如何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進行細膩感悟。
關鍵詞:農村地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干預方法
班主任是一個班級順利運轉的“軸承”,既負責將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落到實處,還要成為家長、學生相互溝通的媒介,也要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主動幫助學生消除成長困惑。其中,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們缺乏必要的家庭生活經驗,甚至有一部分學生存在寄人籬下的不良感受,所以班主任必須要主動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現實成長豐富班級管理內容,全面滲透人文關懷與德育引導,全面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讓留守兒童也能健康、快樂、幸福地成長起來。
一、針對缺愛心理,滲透人文關懷
家長,是學生人生路上的引導者,在嗷嗷待哺之際,家長便是他們最為依賴、最為信任的群體,而一旦長期與家長分離,那么學生的內心便猶如有了一個缺口,由此產生了缺愛感受,時常感到孤獨、寂寞,嚴重的話,便有可能產生心理問題。針對缺愛心理,班主任便要全面滲透人文關懷,事無巨細地照顧農村留守兒童,關心他們的生活、心情、內心需求與學習情況,以豐富的師愛削弱家庭教育缺失所帶來的負面問題,由此優化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就如本班便有一個學生由于父母在外務工,所以一直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雖然爺爺奶奶十分關心這個學生,每天都努力讓學生吃好吃的、穿好衣服,但是卻忽視了衛生問題,導致這個學生十分缺乏衛生常識,上完廁所不洗手便開始吃東西,而且長期不洗澡,導致學生身上經常有異味,也因此導致其他同學都不愿意與這個學生一起玩耍。對此,筆者就著重監督學生養成了講衛生的好習慣,告訴學生飯前便后要洗手,而且每天都要洗臉、刷牙,還要勤洗澡,保證自己的身上始終是干凈的,避免細菌侵入自己的身體,讓自己生病。另外,筆者還與學生的爺爺奶奶溝通,希望他們每天都要監督學生洗臉刷牙,不要縱容學生偷懶,否則便會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經過長期的監督與指導,這個學生漸漸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也因此變得開心、樂觀與自信。
二、針對叛逆心理,做到耐心陪伴
叛逆,在農村留守兒童身上十分明顯,有一部分學生是因為寄居家庭的縱容與溺愛養成了無法無天、囂張跋扈的性格,心生叛逆,不服管教;有一部分學生是為了贏取家長的關注與重視,渴望得到家長的呵護而產生了叛逆心理。面對這部分學生,嚴厲的斥責并不管用,反而還會將學生越推越遠,加劇師生隔閡。對此,班主任要做的是耐心陪伴,不要因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堅硬外殼而放棄學生,反而要始終用耐心、愛心與決心去感化學生,讓學生體會到自己的良苦用心,由此信任班主任,借此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的叛逆心理,使其能夠找到正確的成長道路。
就如本班有一個留守兒童的家境很好,爺爺奶奶也十分縱容這個學生,家長出于愧疚、彌補的心理,也會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一切需求,漸漸讓學生養成了大手大腳、不懂珍惜的壞習慣。然而,豐富的物質也無法填滿學生的內心,后來這個學生便經常與其他同學吵架、打架。在這時,家長便會打電話或者回家來照顧學生。原來,這個學生十分渴望得到父母的重視與關心,但是家長一直忙于工作,忽視了自己,所以這個學生便選擇了這種錯誤的方式來吸引家長的注意力。對此,筆者便會經常與學生談心,還會充當家長、學生之間的溝通媒介,訴說親子之間的關心與愛意,漸漸溫暖了學生,削弱了學生的孤獨感,也漸漸消除了學生的叛逆行為。然后,筆者告訴學生,要想讓家長重視自己、以自己為榮,那么學生也要變得足夠優秀,不可虛度光陰,浪費自己的生命。前期的陪伴使得這個學生十分依賴筆者,也在筆者的正確引導下漸漸收斂了不良行為,開始認真學習、團結同學,不會輕易打架滋事。
三、針對孤僻心理,做到愛生如子
由于從小與父母長期分離,農村留守兒童或多或少都存在孤僻、自閉的心理問題,他們不擅與外界交流,難以正確表達個人需求,經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無法真正敞開心扉。如果長期讓學生沉浸在個人世界里,那么將使其無法順利適應社會生活,并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因此,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孤僻心理,班主任要做到愛生如子,手把手教給學生如何與外界溝通、如何正確表達自己,逐步引導農村留守兒童走出封閉的個人世界,主動擁抱他人、擁抱未來。
就如本班有一個留守兒童的性格就十分孤僻,從來不跟任何人說話,每天都安安靜靜地聽課、寫作業,從來不會違反課堂紀律。針對這個學生,筆者也沒有強迫他與其他同學親密相處,而是會在變天時提醒學生更換衣物,在學生生病時給學生送藥,且會努力為學生準備生日禮物、節日祝福,偶爾也會將學生帶到自己家中吃飯。漸漸地,這個學生不再冷冰冰地與筆者交往,反而開始無意間說出自己的需求,表達自己的謝意。對此,筆者十分高興,會繼續關心學生,滿足學生的合理需求。然后,筆者再嘗試讓學生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增加學生與同伴交往的機會,有效改變了學生獨來獨往、孤僻自閉的行為特點,讓學生順利融入到班級生活之中,使其能夠享受成長的美好過程。
總而言之,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備受關注,班主任要客觀分析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問題成因,針對每個留守兒童的現實成長環境制定相應的學生管理策略,循序漸進地優化留守兒童的成長環境,切實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張耀庭.論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與應對策略[J].學理論,2018(11):106-107+112.
[2]宣子晗.試析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成因及對策[J].心理月刊,2018(10):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