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姬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極其重要。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歷史判斷能力,使學生能夠根據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變動情況,分析國家、社會的發展規律。歷史教學并不是單純的讓學生了解歷史事件,而是要培養學生分析、判斷的能力,使學生更好的認識世界、了解世界。本文主要就培養高中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和方法進行了相關的闡述和分析。
關鍵詞:高中;歷史;學科素養
在高中各個學科中,歷史是最能給學生社會、人生智慧的課程,歷史名人的睿智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各大歷史事件,還要讓學生透過各個歷史事件了解到社會、國家、世界的發展規律,使學生可以知古鑒今。為了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作用,教師要積極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其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五個方面。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能力和特點,采取有效的教學對策和培育方法,確保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能夠有效提升。
一、高中學生應該具備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隨著新課改的進行,對學生有了新的能力要求,歸結起來就是歷史核心素養,歷史核心素養是歷史教學的一個新標桿。歷史核心素養包括五個方面: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這五個方面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都是相互交叉聯系,以唯物史觀為核心,以時空觀念為線索,以史料實證為途徑,歷史解釋為目標,以家國情懷為落腳點,讓歷史課堂活起來,讓歷史情感回歸我們內心的最深處。
二、培養高中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一)明確歷史教學的要求,深入理解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師應該明確歷史教學的要求,并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從而定位教學立意,并以此引導教學內容的設計。歷史教學的要求包括多個方面,主要有: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的歷史學科知識、幫助學生構建有效的學習框架、融入五大核心素養的內容三個方面[2]。為了滿足這三項教學要求,教師要充分掌握歷史教材中的內容,明確教學目標和任務,合理設計教學重點和難點,使學生可以明確記憶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等,并根據這些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幫助學生構建系統、有效的學習框架,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歷史,掌握中外史的區別。
(二)培養核心素養的途徑和方法
1、創設情境
歷史學科有著自己的特有的學科特點,從古至今,無所不包,讓學生接受久遠的歷史可能會枯燥無味,讓學生覺得學習歷史的是可怕的,所以教師作為引導者要帶領學生走近那段歷史,而創設教學情境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途徑和方法。例如,在“鴉片戰爭”教學的過程中,為了加深學生的記憶和理解,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的圖片、影片等資源,使學生以不同的形式來了解歷史。創設問題情境的同時,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史料,根據史料提問學生,引導學生分析和思考。相較于教師直接闡述的內容,學生更容易記憶自主思考獲取的答案[3]。
2、創建思維導圖,構建時空觀念
很多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會出現知識錯亂,記憶混亂的情況,時空觀念很差。面對這樣的情況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幫助學生明確歷史發展的軌跡。也可以根據事件發生的時間進行歷史事件的排列和歸納,強化學生的時空觀念,幫助學生清晰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性,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全面。
3、史料使用
培養學生的五大歷史核心素養,史料實證是一個重要的途徑,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增加對史料的使用。教師可以利用史料進行講解和證實,通過真實、可靠的歷史資料來重現歷史真實情況的方法和態度。教師可以利用史料幫助學生了解歷史事件、人物等,并幫助學生掌握史料搜集的方法和途徑。例如,教師可以到網絡、圖書館中搜集文獻史料、實物史料等不同類型的史料,或組織學生參觀歷史文物展覽館,使學生根據具體的史料資源分析歷史。在史料應用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合理判斷和分析作者的意圖,準確分辨史料內容的真偽,并合理判斷史料的價值,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實證的作用和精神。此外,教師還要帶領學生進行合理的歷史解釋。在史料的基礎上,將實際歷史作為基礎,理性和客觀的評價分析歷史事物。教師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歷史事物,使學生能夠用客觀、發展、辯證、全面的態度來看待和評價歷史,使學生在面對社會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也能保持這種觀念和態度。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利用實證精神來處理歷史問題和實際問題。如在講述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可以用本土史料來創設情境和問題,從惠州的古代行政區劃的變化來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演進,既可以讓學生有熟悉感又可以讓學生對這一知識有個連續性的時空性,讓學生更容易進入歷史情境。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可以讓學生自己搜集相關的史料,并根據自己搜集的史料進行相應的解釋,以此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應用能力。
4、鼓勵閱讀
閱讀是獲得知識形成連續知識體系的一個重要方式的主要途徑之一。閱讀的內容和方式可以是多方面的,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歷史著作、歷史史料等,通過正史的閱讀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唯物史觀的理解和培養落實,此外學生的學習時間比較緊張,通過平時上課老師補充的史料資料以及練習題的題目的資料都可以成為閱讀的內容,都可以成為拓寬視野,增加新視角的方式,讓閱讀成為培養核心素養的基石。例如2018年貴州畢節的一道模擬題:當時知識分子不但沒有全盤反傳統,而且使不少被封塵或淹沒了的傳統重現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話小說,成了中國文學史的重要內容;作為傳統文化的民間文學,第一次真正進入大學的學術殿堂。這段材料就給學生增加的新文化運動的知識的不同角度和視野,可以讓學生更加全面的了解新文化運動。
結語: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使學生可以正確看待歷史、分析歷史,進而更好的認識世界、了解世界。
參考文獻
[1]張宗奇.新課改下培養高中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分析[J].高考,2019(14):254-254.
[2]羅南海.新時期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1):50-51.
[3]楊揚.探究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19(13):149-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