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娜
【摘 要】本研究以視障人士職前小組為例,探索社會工作介入視障人士就業的服務路徑。小組按照職業教育過程設計,以組員的共同問題及需求為出發點,旨在讓視障人士通過參與小組討論、經驗分享及游戲等形式,改變消極的自我認知并重建對就業的信心,學習人際交往技巧以適應職場,為未來的就業做準備。研究通過開展小組及評估,總結小組工作介入視障人士就業服務的經驗,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小組工作;視障人士;就業
一、背景
殘障人士就業一直是世界各國政府關注的問題,很多國家都頒布了殘障人士就業的相關法律法規。而我國于1991年施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2007年國務院通過了《殘疾人就業條例》,2015年國務院通過了《關于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的意見(國發[2015]7號)》,均對保障殘障人士就業做出了相關規定,說明殘障人士就業問題目前仍是政府關注的重要問題。盡管我國制定了相關的就業保障政策,也在促進殘障人士就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殘障人士就業形式仍不樂觀,尤其是視障人士的就業問題。目前,關于視障人士就業的研究較少,多以整個殘障群體為研究對象,且對于視障人士就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討其就業困難的原因及建議方面,針對社工介入視障人士就業服務的研究相對少。本研究以視障人士職業準備小組為例,探索社會工作介入視障人士就業的服務路徑,以期為未來的就業服務提供實踐經驗。
二、問題及需求分析
大眾對視障人群了解較少,即使視障人士就業的范圍不只是按摩行業,人們也常認為視障人士只能從事按摩行業。而這樣負面的刻板印象也一定程度造成了視障人士對自己的消極認知。因此,視障人士也會陷入對未來就業的迷茫及焦慮中。在小組評估時,有組員提到除了按摩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其次,部分視障人士從小在盲校接受教育,人際交往的圈子比較局限,人際交往的經驗比較缺乏。同時很多殘障家庭缺乏照料殘障人士的知識和技能,從為避免視障人士受到傷害的角度考慮一般會選擇把視障人士“圈”在家。根據文獻總結的規范性需求并結合組員的實際情況,總結出組員的需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加深組員對自我的認識,減少對自我的消極認知;了解按摩行業以外的職業,為未來的職業選擇做準備;學習職場人際交往的技巧,提高交往能力。小組目的在于通過討論、經驗分享以及游戲等形式,使對未來職業選擇迷茫的視障人士樹立就業信心,為未來擇業及適應職場打基礎。
三、研究過程
視障學生的職業教育過程應當是循序漸進的,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過程:職業意識、職業探索、職業計劃、職業抉擇、職業準備、就業、熟練進步與進修。社工按照職業教育的過程并結合周哈里窗以及認知療法等理論,設計小組活動,職業教育過程貫穿整個小組??紤]到組員還是學生或者處于待業狀態,小組活動的設計是從職業意識主題到職業準備主題,而就業和進修屬于一個長期過程,無法通過短暫的幾次小組活動實現。小組共設計五次活動及一次分享會,職業意識主題主要是協助組員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職業探索主題主要是協助組員自我認識,探索合適的職業;職業計劃主題主要是通過學習時間管理和目標管理方法為未來職業做計劃;職業準備主題主要是學習職業基本技巧,為未來職場做準備;分享會是邀請有職場經歷的視障人士做分享,解答組員關于職場的疑惑。
(一)小組活動具體過程
第一次小組活動:本節活動的主題是社工與組員之間相互認識,建立信任關系及形成小組規范。社工與組員依次自我介紹,并由社工帶領組員以游戲的方式加深對彼此的了解。為了使組員對小組有歸屬感,社工提議組員為小組起名字并建立小組規范。最初由于組員間不熟悉尚有陌生感所以都比較沉默,社工以自己參加過的小組為例為組員提出一些建議,逐漸調動討論的氣氛,最終順利形成小組規范。
第二次小組活動:本節活動的主題是協助組員認清自己的職業價值觀,并向組員澄清視力障礙不是就業的主要阻礙。不了解視力障礙人群的人可能會對視障人士就業存有刻板印象,認為視障人士可以從事的職業很少,更多的視障人士是從事按摩行業。而一些視障人士在這樣的偏見下,會形成“我只能按摩”的消極認知,因此社工首先引導組員們討論視障人士可能從事的職業。組員們自行討論并分享了一些職業類型,社工列舉了視障人士可能從事的職業包括鋼琴調律師、圖書館咨詢員、非視覺化妝師等等,說明視障人士可以順利就業的職業并不少,向組員澄清視障人士的就業不應當局限于按摩行業。同時社工并以身邊從事社會工作行業的視障同事為例,向組員們澄清視力障礙并非就業的主要障礙,為組員樹立積極正確的就業觀。
第三次小組活動:本節活動的主題是促進組員的自我認識及對意向職業合適性的思考。社工為組員介紹周哈里窗表,組員通過對比自己眼中的自己和他人眼中的自己,發現自己未能察覺的一面,增進對自我的認識。在組前評估時,組員均有自己初步意向的職業,但并不了解該職業是否適合自己。因此社工教授組員SWOT分析框架,組員選擇一個意向職業,利用SWOT框架分析自己從事意向職業的優勢、劣勢、機會及威脅,為其未來擇業作準備。
第四次小組活動:本節活動的主題是職業計劃,社工教授組員目標管理與時間管理的方法。首先社工向組員們講解目標管理的原則,并利用案例讓組員討論設置目標的方案,使組員加深對目標管理原則的理解。在分享環節,每位組員均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運用目標管理原則為自己設定了目標。社工以同樣的方法,教授組員時間管理的方法?;顒咏Y束后,社工布置了作業,鼓勵組員將小組所學內容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運用目標管理為自己設置目標,再利用時間管理的方法將目標細化到每一天。組員A表示不僅掌握了本節小組內容,而且主動查閱相關資料并共享給其他組員,在回訪時其表示正運用目標管理及時間管理的方法重新開始學習英文,為將來的就業作準備。
第五次小組活動:本節活動的主題是職場的人際溝通,教授組員職場溝通的技巧。社工通過案例教授組員人際溝通的技巧,并分組使組員運用溝通技巧進行職場情景演練,組間相互點評糾正錯誤的溝通方式。情景溝通環節每位組員都興趣高漲,積極投入到演練中,演練過程也運用了所學溝通技巧。經過幾次活動的觀察,組員A、B、D在小組比較活躍,愿意積極表現自己,而組員C在小組中原本比較沉默,但在演練環節參與熱情高,甚至想再次情景演練,表明其對人際交往心存畏懼的狀況有所改善。社工考慮到時間富余,于是延長演練環節,給予了組員C多一次情景演練的機會,鼓勵其積極參與到小組活動中。
第六次小組活動:在開展小組前,組員均反映想了解按摩行業以外的視障人士能從事的職業,因此本節活動設計為分享會,使組員們能了解其他職業以及視障人士該如何與上級、同事等相處,同時也回應組員關于職場的一些疑惑。本節活動社工為組員們鏈接資源,邀請了一位從事圖書館咨詢員的視障人士,為組員們分享其職場經歷,主要圍繞視障人士應該如何對待工作以及職場的社交問題展開。同時,分享者也聆聽了組員的經歷,并根據自身經驗給出了一些建議。
(二)評估
通過5次小組活動及1次分享會,各個組員均表示有所收獲,小組目標基本達成。首先,組員對自己更加有信心。組員在小組開始及結束時均填寫了自信心量表,結束時的得分均比開始時高,且組員A表示通過幾次活動,自己有信心找回以前的最佳狀態。其次,組員對自我有更深的認識,組員B表示通過活動中的討論環節,促進了對自己以及未來的思考。組員D則表示雖然對自己的認識尚比較模糊,但通過小組也對自己有了一些新的認識。最后,組員掌握了一些適應職場的技巧。組員B表示在小組活動中學會的一些技巧可以嘗試在未來工作中運用;通過觀察組員C參加小組前后的變化,C開始主動與其他組員打招呼交談,其也表示愿意嘗試改變自己畏懼人際交往的狀況。
四、不足與建議
(一)不足
活動時間安排不當。組員時間難以統一,無法按常規小組安排為每周一節活動,小組共6節活動集中安排在3天內完成。而小組活動中有些環節需要組員有一段時間的思考與消化,活動的集中安排導致組員無法深入思考,影響小組的成效。
社工開展小組的實務經驗不足。小組中有部分環節是需要組員之間相互討論的,而由于次小組的存在,在討論環節會冷場或有的組員比較沉默,社工則缺乏引導的經驗,導致有的組員缺乏分享的機會,討論不夠充分。其次,小組原本招募了6名組員,小組人數比較合適,而在臨開組時有2名組員提出退出,導致小組人數較少,在回訪時組員也表示小組人數不夠多導致氣氛不夠活躍。而社工在應對組員退組時,缺乏應對方案。
無法改變組員家屬的錯誤認知。視障人士家屬對視障人士的關心有時會形成阻礙,從而降低視障人士對自己的信心。而本次小組主要是圍繞視障人士開展的,無法改變家屬的認知。比如,組員A在大學時因病失明,其通過學習關于定向行走的知識,已經具備獨立出行的能力且愿意嘗試獨立出行,但其家人總是不允許其獨立出行,每次出行都會陪著他,而這也影響著其未來的就業。
(二)建議
妥當安排小組活動的時間,保證組員有充足的時間消化小組內容。社工應提前做好小組活動的時間規劃,并與組員協調好時間,盡量安排一周一次小組活動,既不會使組員過于疲憊,同時也給組員充足的時間思考。
社工提高實務經驗。社工除了學習理論知識,也應學習其他小組的經驗及技巧,在小組中運用技巧保證小組的順利進行。面對沉默的組員,社工可以嘗試邀請其分享想法,給予其較多的發言機會;面對發言較多的組員,社工可以適當打斷其分享,將話題引到小組主題上。而對于有退組想法的組員,社工應了解其退組的原因,盡量將組員留下避免影響其他組員。若組員確實有不可抗逆因素需要退出小組,社工應當向其他組員解釋其退出小組的原因,打消其他組員的疑慮。同時,社工開組前需對組員進行評估,選擇合適的組員,并與其約定不能隨意退出小組。
社工應通過多種方式提升視障人士家屬對視障人士的信心。對于視障人士家屬對視障人士的不正確的認知,社工可以通過開展家屬小組,使其形成對視障人士正確的認知。同時,在開展視障人士展能小組時,可以邀請家屬作為旁觀者,向家屬展現視障人士的能力,使家屬相信視障人士的能力,且愿意“放開手”給視障人士獨立的機會。
【參考文獻】
[1] 劉文麗,雷江華.論促進視障職業教育的多元化發展[J].現代特殊教育,2017(20):53-56.
[2] 國天聰. 視力殘障人士的就業問題、原因及對策研究[D].山東大學,2017
[3] 勞倫斯·康貝爾,錢志亮.視障學生的職業教育[J].現代特殊教育,2000(0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