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佳 戴建波

摘 要:本文以“山地的形成”一節內容為例,運用動力課堂模式探究學生綜合思維的培養途徑,通過情境創設、提出問題、探究學習、練習鞏固、創新應用等五個教學環節,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動力,提升了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全面、系統地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動力課堂;綜合思維;山地的形成
動力課堂教學模式是以學科關鍵能力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主要包括情境創設、提出問題、探究學習、練習鞏固、創新應用等五個環節。筆者以“山地的形成”為例,對基于綜合思維的動力課堂模式進行實踐探究,以期在提高學生學科關鍵能力的基礎上,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一、基于綜合思維的動力課堂模式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綜合思維指人們運用綜合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有助于學生全面、系統地認識地理環境,以及分析地理環境和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動力課堂模式便是以學科關鍵能力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注重培養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主觀能動性,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并提出了“三力”和“五步”。其中,“三力”包括學科關鍵能力、學生學習動力、教師教學助力。課堂步驟為“五步”,即情境創設、提出問題、探究學習、練習鞏固、創新應用。教師發揮教學助力貫穿課堂教學活動,在“啟”、“導”、“點”、“訓”、“評”等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認知動力、成就動力、情感動力,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課堂效率,以培養學生的學科關鍵能力。
二、基于綜合思維的動力課堂模式教學設計
1.教學內容和學情分析
“山地的形成”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第二節的內容。新課程標準對本節內容的要求為“結合實例,解釋內力和外力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并說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山地是生活中常見的地表形態,學生結合初中地理所學知識和生活經驗,根據圖片能初步判斷出火山的基本概況,但不能運用綜合分析山地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對此,根據動力課堂模式,在創設學生較為熟悉但又具有挑戰性的情境的基礎上提出相應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從地理視角全面、系統地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2.教學流程設計
在“山地的形成”一節中,針對教學難點,可以運用動力課堂模式開展教學活動,并在鞏固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創新應用,解決較復雜的實際地理問題,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
三、基于綜合思維的動力課堂模式教學實踐探究
1.情境創設,導入新課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我國著名山峰圖片。
問題:李白和杜甫用他們雄奇的筆調為我們描繪了廬山、泰山壯麗的風景。這幾座山的形態和喜馬拉雅山脈相同嗎?這些山的形態不同,那么它們各自是怎么形成的呢?
在本節教學過程中,通過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和現有知識,對比兩種不同類型的山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情感動力。
2.提出問題,探究學習
在此過程中,學生掌握在內力作用下,不同類型的山地的形成過程、地質構造和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并運用綜合思維解決實際工程建設問題。
問題1(探究褶皺與褶皺山):喜馬拉雅山脈屬于褶皺山。褶皺是如何形成的?怎么通過形態特點和巖層新老關系辨別背斜和向斜?褶皺的規模有大有小,依據板塊構造學說,大規模的褶皺是如何產生并形成高大山系的?地形倒置現象是怎么產生的?若在褶皺這類地質構造中開采石油、天然氣和地下水,這些資源可能分布在哪里?隧道和大壩應該修建在哪里?
問題2(探究斷層與斷塊山):比較喜馬拉雅山脈和華山的圖片,它們的形態特點不同。華山屬于斷塊山。斷層是怎么形成的?地壘和地塹對地表形態分別有什么影響?斷層這類地質構造上可以建水庫嗎?
問題3(探究火山):根據火山結構示意圖,你能描述火山的形成過程嗎?巖漿噴發形成的地形有哪些?火山根據噴發狀態可劃分為哪些類型?觀察火山噴發的視頻,并結合生活經驗,火山對人類的影響只有不利的方面嗎?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結合示意圖進行討論,或運用工具進行演示和模擬實驗。在每個小問題討論結束后,讓學生來總結地理規律,教師進行補充,并運用相應的習題進行練習鞏固。例如,學生判斷不同山地的圖片,判斷其所屬類型。
3.綜合思維,創新應用
動力課堂模式在探究學習過程中激發了學生的認知動力和成就動力,練習鞏固強化了學生的學習水平。本環節將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遷移應用能力,結合所學知識,以綜合的觀點分析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
問題:為什么在山地地區優先發展公路,而不是鐵路?公路的線路分布和延伸方向有什么特點,為什么?除此之外,山地地區的交通運輸的影響因素還有哪些?
學生在掌握山地相關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山地的形態特點和生活經驗,從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等方面,進一步結合圖表和數據分析山地對交通運輸方式、線路分布和走向的影響。
四、教學反思
動力課堂模式符合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研究地理問題,綜合所學知識進行全面、系統地探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在本堂課的教學活動中,由于時間緊張,火山的形成過程并未引導學生開展演示實驗,有待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