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勇
摘 要:表象訓練應用于高校跆拳道教學研究選取了陽江職業技術學院2015級跆拳道普修課的兩個班級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數理統計和教學實驗等研究方法,通過對研究對象的實驗干預,對兩組實驗前后測得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最后得到不同的實驗結果。研究結果顯示表象訓練應用于高校跆拳道教學中可提高學生的表象能力,降低學生的焦慮水平,活躍課堂氣氛和加快運動技能的形成,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表象訓練;跆拳道;教學
中圖分類號:G886.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6-0064-02
表象訓練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訓練手段已成為體育運動實踐中較為廣泛采用的心理訓練方法之一,在豐富教學手段和學習方法、加快運動技能的掌握、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活躍課堂練習氣氛、提高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借鑒表象訓練的優點,在體育教學實踐中,將其與常規傳統教學法進行有機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將它應用到高校跆拳道選項課教學中,對現有高校傳統普修課教學模式進行探討改革,可優化跆拳道教學方法,加快教學進度,提高教學質量。對此,本文以陽江職業技術學院2015級跆拳道普修課的兩個班級作為研究對象。
一、研究方法
(一)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需要和研究目的,通過學校圖書館和中國知網等相關期刊查閱途徑,查找有關跆拳道、運動心理學、體育教學方法等相關方面的教材和論文,在理論方面為該教學實驗研究提供理論研究成果,確保教學實驗順利進行。
(二)問卷調查法
通過向學生發放《運動表象能力評價問卷》《狀態-特質焦慮問卷》以及《學生學習情況和對教師的評價調查問卷》三個調查問卷,充分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和在教學實驗過程中的實際情況,并對學生實驗前后問卷的數據進行分析對比。每次向學生發放問卷49份,問卷有效率為100%。
(三)數理統計法
將學生在實驗前后測試到的相關實驗數據(身體素質、表象能力、狀態焦慮、特質焦慮和考核成績)運用社會學統計軟件包spss19.0對進行T檢驗,為實驗研究結論提供數據依據。
(四)教學實驗法
在陽江職業技術學院2015級跆拳道普修課的班級中隨機抽取兩個班作為實驗組和對照組(他們之前沒有接受過跆拳道的教學和培訓)。實驗組在傳統常規教學中加入表象訓練的教學方式,而對照組采用傳統常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為跆拳道的沖拳、橫踢、側踢和拳腿組合。在經過30學時的教學實驗過程后,對學生進行測試,并對兩組學生的相關數據進行檢驗,比較兩種教學方法存在的差異,從而證實哪一種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更優勝。
二、實驗條件的控制
借鑒現有教學實驗研究成果的經驗要求,在實驗開始前對兩組實驗對象的相關變量進行干擾變量的控制,確保教學實驗的科學有效性,本次實驗的主要變量是身體素質、表象能力、狀態焦慮和特質焦慮。

表1是運用社會學統計軟件包spss19.0對測試數據進行T檢驗對比分析的結果。結果顯示兩組學生與教學實驗相關的各項變量在教學實驗前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因此,本研究認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干擾變量指標上是一致的,具有可比性。為了更好地保證教學實驗的科學有效性,兩組在教學實驗過程中要做到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時段和教學地點等方面盡可能相同。并且為了避免造成“霍桑效應”,必須采用單盲實驗教學,最后在教學實驗結束時的考核要采用“雙盲”考核辦法來保證考核成績結果的合理性。
三、結果與分析
(一)實驗后兩組學生考核成績的對比與分析
為了檢驗表象訓練教學法是否會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技術學習質量,運用社會學統計軟件包spss19.0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技術考核成績進行T檢驗,比較兩組學生的技術學習效果是否具有顯著性差異。
為了保證學生的技術評價考核結果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在教學實驗結束時,采用“雙盲”考核辦法,上課教師不參與考核,由體育系相關專業的三位教師組成考核小組,他們的平均打分為該學生技術動作的最終考核成績。

從表2得出以下結論:實驗組學生的各項技術考核成績都比對照組學生的成績優勝一些。在沖拳方面的對比,沖拳的顯著值小于0.05,具有顯著性差異;在橫踢、側踢和拳腿組合三方面的對比中,顯著性都小于0.01,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因此,表象訓練教學法比傳統教學法能更好地加快掌握學習運動技術,促進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二)實驗后兩組學生表象能力的對比與分析
表象能力不同的被試在表象過程中,大腦的腦電位變化是不同的。個體的表象能力可以通過練習來提高,并且表象能力高的對運動技術的掌握和鞏固會產生更多的積極作用[1]。

從表3可以看出,對照組學生在實驗前與實驗后的表象能力對比沒有較大的變化,也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的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表象訓練的教學后,實驗前后的表象能力對比有明顯變化,實驗后比實驗前的表象能力大約提高6.7,且有顯著性差異(P<0.01);在教學實驗后實驗組的表象能力比對照組的表象能力高約6.4,兩組間的表象能力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綜上所述得出:傳統教學方法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表象能力,表象訓練教學法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表象能力。
(三)實驗后兩組學生焦慮水平的對比與分析
“體育教學中合理地利用動作表象訓練及暗示控制等心理手段,能夠通過語言暗示使交感神經活動減弱,迷走神經活動增強,從而使心率下降。”這項實驗證實了心理訓練手段對控制體育學習焦慮的可行性和可靠性[2]。

由表4可看出,經過30學時的實驗教學后,實驗組學生的焦慮水平都有所下降,但是狀態焦慮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而特質焦慮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這說明表象訓練教學法能夠非常顯著性的降低學生的焦慮水平,而不能有顯著性地降低學生的特質焦慮水平。

由表5可看出,對照組在實驗前后測試的焦慮水平沒有較大的變化。狀態焦慮水平為P>0.05,沒有顯著性差異;特質焦慮水平為P>0.05,也沒有顯著性差異。這說明傳統教學法不能有效降低學生的焦慮水平。

在實驗前兩組學生的焦慮水平是沒有顯著性差異的(見表1),從表6可看出,在教學實驗后測試數據的比較中,實驗組的焦慮水平比對照組的焦慮水平低,并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合表5和表6,結果更能證實表象訓練教學法能有效降低學生的焦慮水平,傳統教學法則不能。
(四)實驗后兩組學生學習情況和對教師評價的比較與分析
在教學實驗結束時向學生發放《學生學習情況和對教師的評價調查問卷》調查問卷,主要內容包括技術學習的難易程度、課堂氣氛的評價、考核成績的滿意程度以及對教師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的評價,從而了解學生這個學期的學習情況和對教師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效果的評價。通過對調查問卷統計分析,實驗組的學生在各方面的評價都比對照組學生要好,從而說明在體育教學中運用表象訓練教學法比傳統教學法不管是在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還是對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的評價上都更優勝一些。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在表象訓練教學法的實驗研究中,通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實驗前后各測試數據T檢驗可以得到以下結論:高校跆拳道選項課運用表象訓練可加快運動技能的形成、掌握和鞏固,提高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表象能力和降低學生的焦慮水平;豐富教學手段和活躍課堂氣氛。
(二)建議
第一,練習者在表象訓練中要對促進運動技術的掌握和鞏固、提高運動技能等方面有較理性的認識,不要過分夸大表象訓練的作用,也不要盲目地認為只要掌握表象訓練方法就等同掌握運動技能。
第二,初學者在表象訓練前要特別注重放松練習和盡可能地減少干擾因素,并且要盡量提高表象內容的鮮明性和生動性,因為這直接影響到表象訓練的效果。
第三,表象能力是可以通過正確科學、合理有效的練習得到一定提高和改善的,然而要熟練地運用表象訓練是需要有目的、有計劃、長時間系統的練習。
第四,本研究對在教學過程中什么時段運用表象訓練方法,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和不同的動作技能掌握程度等方面還沒有做較深入的探究,各因素要做怎樣調整才使表象訓練起到最佳的效果,這些問題在今后的的實踐應用方面需要作更深入的探索研究。
參考文獻:
[1]王珉.試論表象訓練的國內研究現狀[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3(3):55-57.
[2]顏軍.中學生體育學習焦慮控制的研究[J].體育與科學,1995(2):34-36.
(責任編輯: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