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
摘 要:結合高職學生的學情特點和認知水平,提升職業素養顯得十分必要,科學施策課程思政內容,將成為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提升的必經之路。本文主要從分析培養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必要性入手,介紹了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提升存在的問題,闡明了課程思政視域下培養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意義,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一系列科學可行的發展路徑,為提升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提供良好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職;學生;職業素養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6-0244-03
基金項目:2018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專題研究項目“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提升路徑探索與實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2018SJSZ230)
高職院校在培養專業技能人才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能夠給社會經濟建設與發展輸送大量的實用型人才。如何從教學階段就積極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有效融合,促進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后更好履行自身職責,服務于社會主義建設,成為當前高職教育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從課程思政視域下,采用一系列科學合理的策略,積極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成為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提升的必經之路。
一、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提升的必要性
高職教育是現代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第一線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幫助學生獲取專業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可以更好地適應個人職業發展,提升學生就業能力,搭建畢業生和行業企業需求人才之間的雙向交流和溝通渠道,參與到生產、建設、服務與管理等工作方向[1]。
職業精神是勞動者在工作時所展現的契合職業特征的精神狀態,是勞動者認可本質工作基礎上的行為方式和內在價值取向[2]。在高職教育培養下的學生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將能夠更好應對實際職業崗位能力需求,更好參與到實際工作之中,履行自身的工作職責。高職院校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畢業生,不斷培養他們的職業素養,使得畢業生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后,能夠保持著熱情飽滿的工作態度,以兢兢業業的態度認真完成每一項工作職責,推進工作環節順利開展并取得良好成效。高職畢業生直接面向生產生活第一線,對于整個社會的建設與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他們較高的職業素養將能夠嚴格按照工作標準和行業規范,保障各項產品和服務的質量與效率。
但是,近些年我國的高職教育人才質量培養并不盡如人意,畢業生頻繁跳槽現象日益增多,從業者缺失職業精神一直成為社會輿論的詬病,學生的職業素養難以滿足社會尤其是“中國制造2025”和區域經濟發展對高素質、高技能、創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提升勢在必行。
二、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提升存在的問題
職業素養和職業精神培育,是高職院校人才質量提升的重要基石和實施抓手。高職院校在培養高素質人才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實現學生知識傳授和價值引導之間的有機統一,推進學院高質量人才培養取得良好進展。不容忽視的是,在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培養方面,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提升還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高職院校在培養隱性職業素養的重視程度不夠高。高職教育年限短、實訓任務重,高職院校培養出了大量高技能實用型人才的同時,也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事實上的弱化、職業素養和職業精神欠佳等問題。
第二,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結合度還不夠高。高職院校沒有切實發揮思政教育的優勢和作用。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拓展素質教育途徑,確?!暗掠孜弧痹瓌t下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還有一定距離。
第三,高職學生對職業素養和職業精神的認知弱化。在當今社會思潮下,高職生自我意識較為濃厚,存在對職業認知薄弱的情況,無法良好應對實際工作中的需求,在面對工作中的困難和挫折時,沒有堅定的信心和職業素養作為支撐,容易輕易放棄。因此,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提升缺乏系列合理可行的教育培養策略對職業素養和職業精神的內涵、要素等方面進行長效機制構建。
三、課程思政視域下提升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順利實施各項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基礎,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進社會主義文明建設。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以基本技能、基礎知識等內容作為核心的顯性職業素質,另一方面是以職業態度、職業精神、職業素質以及動機等方面為核心的隱性職業素質[3]。以往高職院校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過程中,較為側重于顯性素質,對于隱性職業素養的培育則較為弱化。在課程思政視域下的高職教育活動,可以從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出發,良好兼顧到全方面的職業素養。
第一,筑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程思政屬于新型教學方式,在潛移默化之下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深入挖掘課程教學中的思政元素,密切結合課程培養目標,在課程情境體驗活動工程基礎上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職業技能,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專業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幫助高職層次的學生對當今思想政治教育認同和踐行,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第二,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通過思政典型案例,使其和專業技能學習科學融合,將核心價值觀、企業文化及職業素養融入人才培養方案,錘煉學生的工匠精神,筑牢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根基,推進教學活動順利開展取得良好成效同時培養學生吃苦耐勞、敢于創新、精益求精的品質。
第三,促進立德樹人教育任務落地。近些年來國家和政府在高職教育方面的重視程度不斷上升,積極制定出一系列科學可行的政策[4],切實開展課程思政,培養學生堅定的政治素養和立場,保證高職學生素質培養的輿論引導和政治方向,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常態化發展效果,推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活動穩步實施。
第四,促進提升社會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素養的有機融合,使得畢業生具有德才兼備的職業素養,能夠在激烈的人才競爭市場中脫穎而出,可以獲取到更多的就業優勢。從這個角度來看,課程思政視域下提升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對于促進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具有現實意義。
四、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提升途徑
從課程思政視域出發,積極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需要注重結合教育教學目標,把握市場導向,從職業崗位能力需求出發,采用一系列科學合理的路徑,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第一,在宏觀統籌下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課程思政教學活動進行中積極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可以促進教學活動順利開展并取得良好成效,逐步增強學生的思想認識和職業認知,使得學生以更為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工作內容。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過程中,重視和開展思政教育改革是重要路徑,能夠培養起高水平的創新型人才[5]。從課程思政角度出發,結合教育課程目標,在宏觀上開展統籌管理工作,構建更為完善合理的人才培養體系,促進人才培養活動的順利開展,使得全體高職生能夠更好掌握專業技能知識和培養業務素質,融合職業精神、職業道德以及職業素養,積極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給社會輸送大量的高技能、高素質人才,促進高職生更好適應社會的多層次發展需求。
第二,構建職業素養教育課程體系。完善合理的教育教學課程體系,是開展職業教育活動的重要前提。課程思政教育領域給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提供良好的支持,積極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意識,促進學生更好認識到職業崗位的重要性,并能夠主動參與到各項工作環節,履行工作職責?,F階段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需要構建起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包含思想政治理論、綜合職業素養以及專業課程三個方面[6]。在這個職業課程體系之中,重點在于培育學生的職業素養,主線是素質教育活動,完善現階段教學課程大綱,不斷挖掘到專業課程教學活動中的思政元素,著重培養學生的溝通與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思想政治意識和心理素質,還要能夠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讓學生能夠以高度的敬業精神、創新精神,承擔起服務社會、建設社會的重任,更好促進社會建設活動取得良好發展。在專業課程教學的全過程中積極滲透職業素養內容,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幫助學生塑造起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念和思想道德觀念,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成長為21世紀的社會棟梁人才。
第三,科學把握好課堂教學活動。課程思政教學活動開展中,課堂教學是主要渠道,在具體教育課堂上積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之間保持著一并前行的狀態,全面落實國家方針政策,推進教育活動順利開展,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作為重要目標[7]。高職專業課程教學活動進行中,要注重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和原則,高度重視學生發展的內在需求和社會職業崗位能力需求,制定出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促進課堂教學環節取得良好成效。教學體系構建過程中要堅持著普遍性、創新性以及指導性的原則,著重提升教育活動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重要基準,把握企業的現實需求,充分利用崗位典型人物案例和專題研討會等形式,促進學生能夠更為全面地了解到實際工作崗位的各項情況。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促進學生能夠自由討論和交流,促使學生深刻把握職業崗位、職業素養的內涵。
第四,打造高水平混編導師團隊。一是鼓勵教師與企業技師組建混編導師團隊,參與企業項目研發,積極深入企業進行工程實踐,掌握行業產業發展最新技術,運用線上線下課內課外授課技巧,使枯燥乏味的授課變得生動有趣,將有意義的事情做得有意思。二是加強課程導師自身職業能力培養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對學生實施全方位培育,在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專業技能素質和職業能力素質等方面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第五,創新教學考核評價方式。健全合理的教學考核評價方式,能夠全方位考察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和知識、技能掌握程度。高職院校在課程思政視域下實施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需要合理創新教學考核評價方式,能夠從學生的思想態度、學習方法、學習策略以及學習效果等方面加以考核,發現學生的優勢與不足,并調整后續教學策略。在考核評價方式上,要能夠綜合學生的實操訓練表現和專業課堂表現、課外實踐表現情況,力求得到充分全面的認識[8]。
五、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打造“芳華課堂”探索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提升途徑
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積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相融合的路徑,精心打造“芳華課堂”思政教育品牌。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芳華課堂”是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提升的創新載體,意在把優秀制造業的企業文化、匠人匠心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課堂和校園,構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打造博士、教授、技能大師、企業專家走進課堂品牌項目,引導青年學生愛黨、愛國、愛校、愛專業,追求工作態度一絲不茍、 產品質量精益求精、職業精神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
學校在66年辦學歷史中挖掘思政素材,積極梳理大國工匠、專家學者、實業報國、青春榜樣等各行各業各條戰線各個時期優秀校友典型,并將他們邀請至“線上線下課堂”與青年學生交流思想、暢談人生,引導青年學生愛黨、愛國、愛校、愛專業,追求工作態度一絲不茍、產品質量精益求精、職業精神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群教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最美職工”陳亮,安徽省勞動模范鄭天勤,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浙江工匠”胡東方,全國知名創業導師陳功亮等相繼走進課堂。
六、結語
課程思政視域下培養高職學生職業素養,不僅要在宏觀統籌下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還要構建職業素養教育課程體系,同時科學地把握好課堂教學活動,打造高水平導師團隊,并創新教學考核評價方式,實現課程與職業崗位、內容、考核評價互融互哺。
參考文獻:
[1]楊會,嚴海霞.課程思政提升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價值、理念與行動[J].職教通訊,2019(15):102-103.
[2]趙后起.隱性教育視域中高職專業課程實施課程思政的路徑探析[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4):1-5.
[3]李俊峰,丁云秀.“互聯網+”視域下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路徑探究[J].當代旅游(高爾夫旅行),2018(5):207-208.
[4]廖芳,陳妮.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思政課教學的價值與路徑探討[J].廣西教育,2018(11):324-325.
[5]邢偉,郭曉彤.高職專業課“課程思政”實踐路徑探討——以“公共關系”課程為例[J].職教通訊,2018(24):16-21.
[6]許贊.基于藝術設計專業的高職課程思政實踐途徑探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8(24):147-148.
[7]朱芮.“課程思政”視域下的高職英語教學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19(1):58-61.
[8]楊業宇,周凱.《建筑工程施工質量測評》的課程與高職思政課的結合路徑——以職業素養培育為例[J].科教導刊-電子版(下旬),2019(7):234-235.
(責任編輯:林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