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明華
摘要:傳統歷法中的二十四節氣,是中華農業文明的智慧結晶。二十四節氣的產生,有著政治、倫理、哲學、生態諸多方面的重要意義。在傳統農耕社會中,二十四節氣不但是農業管理的時間智慧,而且是帝國時代的作息時間表,也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坐標。時至今日,二十四節氣在農業生產、社會生活、健康養生以及重塑人類精神家園等方面,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現實價值。
關鍵詞:二十四節氣;時間制度;文化坐標;傳統智慧;現代價值
中國傳統歷法中的二十四節氣,是中華農業文明的智慧結晶,也是富有特色的世界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國人特有的時間制度和重要的文化坐標,二十四節氣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當今,中國人總會依據二十四節氣,開展農事活動,進行節令儀式和民俗活動,安排個人和家庭的衣食住行等各項活動。
一、二十四節氣的傳統智慧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
(一)二十四節氣產生的重要意義
作為傳統農業社會的生產、生活時間指南,二十四節氣形成于黃河流域,逐步為全國各地所采用,并為多民族所共享。二十四節氣的醞釀乃至形成,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一是生態蘊涵和農學意義。古人很早就認為人與自然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也言:“天在內,人在外”。中國古代的先賢們,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當自然界有所變化時,人也應該作出相應的改變,由此得出“天人感應”之論。
二是哲學蘊涵和政治意義。從二十四節氣的產生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人所倡導和堅持的“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與精神。古人絕不是孤立地提出二十四節氣,而是將其置于宏大的哲學語境當中。古人對天時的掌握,不是采取單一的手段,而是綜合運用天象、氣象、物候、節氣等多種手段,形成一個指時的體系,尤以二十四節氣和物候的結合為重要特色。從《夏小正》到《禮記·月令》,都列出了每月的物候、星象、氣象和農事,把天上的日月星辰的運行和氣象變化,地上的草木鳥獸的動態和人間的生產生活,以季節變化為軸,聯結為一個整體。
古人結合二十四節氣的運變規律,對當政者在一年中不同階段的行為進行了規劃和規范,如:“甲子受制,則行柔惠,挺群禁,開闔扇,通障塞,毋伐木。” “舉事而不順天者,逆其生者也”。為了社稷江山的長治久安,歷代統治者都將“授時(包括節氣)”之事視作治國理政的第一要務。
(二)二十四節氣的歷史貢獻
二十四節氣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中國人思考人生和自然關系的智慧結晶。在中國傳統農業社會中,二十四節氣不但是農業管理的時間智慧,而且是帝國時代的作息時間,也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坐標。
農業管理的時間智慧,早期先民在沒有時間觀念、尤其沒有現代時間意識的前提下,不僅能夠隨著四季的輪回繁衍生息,而且可以比較準確地分辨出一年中72種以上的物候遷移。先民對自然,對鳥、獸、蟲、魚,有著天然的緣分感。
此后千百年間,先民通過“人法地、地法天”的長久觀察,把一個地球回歸年分為二十四個節氣,標示出一年當中農作物自然生長周期的節點,以及相對應的氣候與物候。先民重天理,講天時,發明二十四節氣,要求人們懂氣候、季候、物候,教導人們適時耕種,不誤農時,不誤農事,順天應時,以求五谷豐登,衣食豐贍。
古人遵循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宇宙論、自然論和天人感應論,在農業生產乃至整個社會生活中,都會注意與自然界氣候變化的節律保持一致。借助二十四節氣,先民將一年定格到耕種、施肥、灌溉、收割等農作物生長、收藏的循環體系之中。
二、二十四節氣的現代價值
二十四節氣的歷史貢獻毋庸置疑。不僅如此,它還具有突出的現實價值,主要表現為:二十四節氣所反映的農時節令的變化規律,對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二十四節氣所代表的中國傳統節氣文化,對于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的認同感與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二十四節氣蘊含的順應四時、陰陽結合的思想,有助于人們根據四時變化規律,調整人體節律,適時修養身心;二十四節氣的申遺成功,有助于提升國人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對于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義。
(一)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二十四節氣是農業文明的產物,也是中國這一農業古國獨有的文化現象。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孕育了“三才”思想,孕育了“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要求人類的各種需求,都要建立在充分地尊重自然的基礎之上。
二十四節氣在今天依然沒有過時,是因為不管今天農業如何發達,根本的東西不會變化,即依賴自然而生產,依然要遵循自古以來形成的這套知識體系。因為這套時間體系對農業生產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不僅能指導人民的農事活動,而且可為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提供保障。
今天的農業,在傳統的基礎上加入了工業化的要素,盡管做出過很大的貢獻,但也存在著許多難以回避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傳承二十四節氣背后所包含的理念,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找到與自然和諧的生產方式。
二十四節氣還可以對美麗鄉村建設產生積極的影響。我們知道,不管工業化的程度有多高,鄉村依然是中國社會的最大板塊,城鄉之間的互動應該是雙向的、良性的,不能因為工業化而讓鄉村失去了它應有的韻味。通過二十四節氣,生活在都市的人們能夠了解鄉村,時時刻刻提醒人們,城市不能離開鄉村,讓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
三、結語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傳統的時間制度和節氣觀念,攜帶中國獨有的時空觀、哲學觀和自然觀,幫助我們喚起對文化遺產的歷史追尋。我們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闡釋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和價值觀念,深入挖掘其中蘊涵的傳統文化智慧,就是要讓節氣在現代社會中獲得新的意義和生命。
參考文獻:
[1]陳廣忠譯注:淮南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6.
[2]徐旺生.二十四節氣在中國產生的原因及現實意義[J].中原文化研究,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