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楊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525(2020)05-00-01
甲狀腺疾病包括甲狀腺良性腫瘤、甲狀腺惡性腫瘤、甲狀腺功能亢進等。手術治療有較好的療效,本文對甲狀腺手術的術前、術中、術后的護理進行探討。
1術前護理
1.1 病人心理輔導
護理人員通過與病人及病人家屬的有效溝通,營造良好的醫護環境,消除病人的憂患意識和緊張情緒,從心理上解除病人及其家屬因恐懼所產生的焦慮。主動給予病人術前安慰,鼓勵其勇敢面對。必要時,醫護人員可以提供主治醫師的工作背景,以消除病人的疑慮,使其放松心態,接受手術。
1.2 藥物管理
醫護人員需要向病人及其家屬灌輸用藥思想意識,使其了解術前服藥的重要性。通過按時按量服用藥物,可以有效減少病人的新陳代謝率,有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并極大降低術后相關病癥的發作。停止服用抗凝藥物,如阿司匹林。為保險起見,具體操作時,還需在醫護人員的監督下進行。
1.3 病人飲食管理
根據病人機體代謝速度快,消耗量大的特點,醫護人員應為病人設計高熱量、高糖類飲食方案,但要杜絕服用能夠對中樞神經產生刺激作用的食物。并叮囑病人術前12小時禁食、8小時禁飲,以防止在麻醉或手術過程中出現因嘔吐誤吸導致窒息。
1.4 術前體位練習
頸仰伸臥位,即頭后仰,墊高肩部,避免頸部過伸。
1.5 身體檢測
術前還應安排病人進行全方位身體檢查,如血常規、甲狀腺功能、甲狀腺彩超、肝功系列、腎功生化、病毒八項、心電圖、胸透、腹部彩超等相關檢查,血糖高者控制好血糖后做手術。
2術中護理
2.1負責管理器械的醫護人員應與巡回護士共同連接手術儀器,并檢查相關手術物品。
2.2巡回護士與負責給病人做麻醉的護士,共同從病房接病人到手術室,并詳細核對病人具體信息。
2.3將病人接至手術室后,器械醫護人員需再次核對病人信息,并為其開放靜脈通路。交代給病人手術流程,并有意識的降低病人的緊張情緒。
2.4在《安全核查表》準確無誤的核對后,巡回護士需協助麻醉護士給病人注射麻醉劑,并配合器械醫護人員準備無菌臺,然后協助主治醫生擺放病人體位。
2.5醫生麻醉。靜推鎮靜劑、鎮痛劑+吸入麻醉+氣管插管輔助呼吸。
2.6病人體位。頸仰伸臥位,即頭后仰,墊高肩部,避免頸部過伸。
2.7 安置體位。將病人的甲狀腺充分顯露,擺放體位時需要使病人頭部后仰,使頸部處于向后拉伸位置。但要注意,病人的頭部不可以懸空,病人雙臂應固定在其身體兩側,膝下墊軟墊,膝上約束帶固定。
2.8 與洗手護士共同清點手術工具,以及手術相關物品,并確認所有物品全部消毒、滅菌。向病人口中安置氣插管導管后,鋪無菌單。
消毒范圍為以切口為中心,上至下頜角,下至兩乳頭連線,左右兩側至兩側頸部視野所見以及雙上肢手臂平乳頭水平處。
2.9 在場所有醫護人員需觀察病人術中情況,如生命體征、輸液等,特別需要注意病人的血壓和尿量情況,并注意給病人保暖。
2.10 手術進程中,隨著調節設備燈光。過程中的標本應及時送檢。
2.11 手術完成后,將病人送回病房,并與當班護士交接:輸液和各引流管路在位,過床,吸氧,監護儀監測,檢查和安置體位并保證各管道通暢。
3術后護理
3.1術后出血護理
術后病人出現出血情況,是與術中大血管損傷,或者結扎不緊有關。此時,應仔細觀察敷料滲出情況及引流量,一般情況下,術后傷口引流量不超過100ml。通常在術后24-30小時內,其中以24小時內發生出血居多。醫護人員應告知病人,盡量避免過于劇烈的咳嗽,盡可能少講話,加強防出血措施,及時觀察頸部手術創口是否有腫脹。
3.2體位、口腔以及飲食護理
麻醉清醒后,病人應呈半臥位姿勢,便于呼吸及手術切口分泌物排放。并告知病人,頸部在24小時內不可以活動,防止氣管受到壓迫,或者引起傷口牽拉痛。起臥床時,為避免傷口受到拉伸,應盡量用手支撐。術后因口腔內分泌物增多,容易造成細菌繁殖,因此在術后1-2天內,需要求病人使用漱口液來加強口腔護理。飲食方面,應給予病人方便吞咽的食物,以最大限度減少傷口疼痛。必要時,還可以請心理醫生對病人做催眠治療,從心理上減輕病人對傷口疼痛的敏感度。
3.3手足抽搐的觀察和護理
術后肌肉神經的應激性增高,一般發生在手術后的1-3天,會出現低血鈣,屬于甲狀旁腺功能低下。因此,術后醫護人員應密切觀察病人面部、口唇和手足是否有無針刺感或麻木的癥狀。對于重癥病人,還可能出現面部肌肉痙攣和手足陣發性痙攣,醫護人員一旦發現,應立即報告醫生,并對病人做血清鈣、磷測定。同時,在飲食方面也要嚴格控制,限制病人攝取含磷較高的食物,如瘦肉、蛋黃、魚類、粗糧,應多食大米、水果、蔬菜等。
作者單位:邛崍市醫療中心醫院,四川邛崍? 61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