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煥
【摘要】目的:通過分析并探究介入治療方式在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中的應用,研究介入治療方式的應用是否在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中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我院在2018年10月—2019年9月期間收入治療的確診為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一百例患者作為此次實驗的研究對象。采取隨機分組的方式將這八十例患者平均分成兩組,每組有四十例患者,一組采用常規抗凝治療模式對患者進行抗凝治療,為對照組,另一組采用介入治療模式對患者進行治療,為實驗組。分別觀察和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治療方式下的臨床效果(下肢血栓清除率)、治療方式的安全性(手術后出現的不良反應、并發癥發生率)以及患者對治療方式的滿意程度。結果:行介入治療方式進行治療的患者,下肢血栓的清除率要高于對照組,手術后出現的不良反應少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且患者對手術治療的滿意度評分要高于對照組,此四組數據之間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此次實驗我們得出:在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療中,介入治療模式能提高患者血栓清除率,使血管得到更好的流通,還能減少治療后出現的不良反應,降低手術并發癥發生率,還提高患者對治療方式的滿意度。介入治療方式在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治療中,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安全性比較高。
【關鍵詞】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抗凝治療;介入治療;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525(2020)05-0-01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周圍血管疾病,是指在下肢深靜脈血管內血液發生凝結,它是由于血液高凝狀態、靜脈血流淤滯和靜脈壁損傷引起的。它會由此導致各種疾病如下肢水腫、下肢靜脈曲張、色素沉著等。此病發生會有患肢突然腫脹、靜脈擴張、淤血、自感沉重、局部疼痛的的臨床表現,它不僅會導致運動功能的損害,嚴重的還會出現一些并發癥如肺栓塞、出血等甚而影響生命。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會有很多危險因素,例如年齡(四十歲以上)、吸煙、肥胖、感染、長期臥床、妊娠等都容易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對于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通常采取抗凝治療、溶栓治療、抗血小板聚集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進行干預治療。
介入治療是新興的一種治療模式,此方法能夠減少創傷,有高效、安全、適應癥廣、并發癥少等優點,介入治療能夠使藥物直接準確地投放到病變部位可以減少藥物用量、減輕藥物副作用。
1 實驗資料與方法
1.1基礎資料
本次實驗選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期間在本院收入就診的一百例確診為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作為此次實驗的研究對象,其年齡區間為46-82歲,平均年齡為63.92±2.53歲,其中男性53例,女性47例。首先采用隨機分組的方法將所有的患者平均分為兩組,分別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五十例,其中對照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區間為46-80歲,平均年齡62.13±3.92歲。而實驗組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齡區間為67-82歲,平均年齡62.17±0.95歲,兩組患者的個人資料和基本數據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上述參與此次實驗的對象均已簽署實驗知情書并且自愿參與,且實驗對象的年齡、性別及一般資料不存在較大差異,兩組患者的個人基礎資料之間表現為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實驗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抗凝治療模式對確診為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進行治療,詳細記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效果(下肢血栓清除率)、治療方式的安全性(手術后出現的不良反應、并發癥發生率)以及患者對治療方式的滿意度評分。
實驗組的患者采用介入治療模式,具體操作如下:
介入治療:首先讓患者臥床休息,抬高患肢,協助患者取仰臥位,置入下腔靜脈濾器。自患者足背靜脈持續推入造影劑,對腘靜脈進行穿刺,穿刺成功后行靜脈造影,進而了解血管的狹窄情況,明確病變的位置及范圍,然后使用血栓清除系統針對性抽吸血栓,如發現股靜脈、髂靜脈有狹窄,則可以在對應位置放入靜脈支架。在濾器完成造影后如無血栓即可取出回收。
手術后,在患者的足背靜脈處注入尿激酶 20 -60萬 U,在術后三天內持續泵入尿激酶50萬U/d,定時監測患者凝血功能,根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新斯的明試驗等結果及患者有無皮膚出血點及血尿、牙齦出血等調整尿激酶用量,出院后繼續口服華法林抗凝治療>6個月,以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復發。
1.3評價標準
分別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患者進行治療后的具體分析,主要從三個角度分析:下肢血栓清除率手術后出現的不良反應、并發癥發生率。除此之外,記錄患者對于治療模式的滿意度評分,此次滿意度評分采用的是我院自行研制的量表,將患者滿意度劃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這三個等級。
1.4統計學方法
我院選取的所有參與實驗的兩組患者患者,此次實驗他們所涉及的所有基本信息、個人資料、疾病恢復狀況等均使用SPSS統計學軟件分析。
2 實驗結果
通過此次實驗我們可以得出:在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的治療中,介入性治療提高患者血栓清除率,使血管得到更好的流通,還能減少治療后出現的不良反應,降低手術并發癥發生率,還提高患者對治療方式的滿意度。介入治療方式在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治療中,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安全性比較高。
因此,介入治療模式在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的治療中有積極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
3 總結
急性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在人群中有較高的發病率,此病的發生會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癥狀甚至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而危及生命,因此要及時患者的具體病情及嚴重程度及時進行治療,減少并發癥的出現。而介入治療的出現能夠更好地清除血栓,緩解患者癥狀,減少不良反應的出現,提高了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趙名賢.綜合介入一體化治療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短期臨床觀察[J].智慧健康,2019,5(36):82-83.
[2]吳劉巨,孫飛,宋文廉,楊艷秋,崔穎.介入溶栓治療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療效[J].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雜志,2019,5(05):422-425.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鄭州? 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