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毅
摘 要:勤工助學是高校資助體系的重要組成,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本文綜合分析勤工助學的現狀,在分析勤工助學工作被動、缺乏明確法律和政策保障等問題的基礎上,討論勤工助學實施統籌管理、創設第二課堂、傳承資助文化三個方面的實施路徑,并為有效發揮育人成效提出構建完善的育人機制、建設勤工助學實踐基地、發揮社會效益對勤工助學的促進作用等建議,旨在為高校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構建有溫度、有深度、有高度的學生資助工作。
關鍵詞:高校;勤工助學;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5-0100-02
基金項目:2019年福州市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鄉村振興中鄉賢文化的動力價值及其實現機制研究”(2019FZB13);福州大學2018年教育管理研究項目“新時代下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在高校學生資助中的應用”(60205318SKZ12)
20世紀90年代至今,勤工助學不斷發展、豐富內涵,也成為推動高校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重要形式,提升了在大學生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價值和作用[1]。2018年8月,教育部、財政部發布《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辦法(2018年修訂)》(以下簡稱《辦法》),對新時期高校學生勤工助學工作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掇k法》指出,勤工助學是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平臺,要發揮勤工助學的育人功能[2]。
一、高校勤工助學工作現狀及難點
新時期的勤工助學堅持“扶困”“扶智”“扶志”相結合,除了作為資助體系發揮經濟幫扶作用,更深層次的功能是實踐育人的思想幫扶,它已發展成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方式[3]。高校一般通過院校兩級勤工助學組織對勤工助學工作進行服務和指導。管理方式上,勤工助學組織分為“學工型”和“社團型”兩種。
(一)規模小,工作被動
“學工型”組織規模小,注重行政效率,活動較少,專注于校內的勤工助學崗位,被動的工作方式是其發展最大的瓶頸,不能主動尋找資金,人員規模受到比較嚴格的限制,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二)缺乏明確法律和政策保障
“社團型”組織規模大,除了日常的業務,還致力打造品牌活動塑造影響力,與社會接觸多,但同時,參加勤工助學的大學生并不屬于勞動法的保障范疇,大學生的相關權益缺乏明確法律和政策保障[4]。由于還不能與學校的學生法律維權中心、學校安保力量和當地派出所形成良好的互動,這種情況下,一旦發生較大意外,組織就會遭受重大打擊。
(三)學生存在自卑心理
勤工助學常視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緩解經濟壓力的活動,同傳統意義的勤工儉學概念混淆,學生由此滋生自卑心理,無法用正常的眼光看待。
(四)高校存在畏難情緒
高校存在重成績輕實踐的不足,對于統籌勤工助學工作存在畏難情緒,擔心由此產生的安全隱患和對學生學業產生的消極影響,尤其對于校外勤工助學活動多限制學生參與,勤工助學育人功能尚未得到較大程度的開發。勤工助學是大學教育的補充與完善,這一觀點還未得到多數人的認可。當前,對勤工助學的研究多忽略了其作為社會實踐對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作用[5]。
二、勤工助學育人功能的實現路徑
單純的減免類資助,容易讓部分大學生將自己定位為“弱勢群體”[6]。勤工助學作為發展性資助,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是學生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的重要途徑,可以促進學生職業觀、道德觀和社會責任感的發展,發揮著獨特的育人功能。
(一)實施統籌管理,維護校園安全穩定
勤工助學是一把雙刃劍,可以給學生帶來經濟收益,幫助其磨煉意志和品格,但如果缺乏有力的引導和管理,也會給學生和學校帶來安全威脅。近幾年,關于大學生上當受騙的報道更是屢見不鮮。勤工助學對于大學生群體是不可或缺的需求,高校管理者應當直面問題統籌管理全校的勤工助學活動,順勢而為,在勤工助學和大學生之間樹立起一道安全的屏障,集中把好勤工助學的入口關、考核關,授之以漁,疏堵結合,在提高大學生總體的法律意識、安全防范意識和辨別能力上狠下功夫。學生通過自己努力改善個人經濟條件,在服務社會過程中學以致用,樹立了自尊自信和自強自立的品質,對未來也有了更加美好的期待,這些對于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和維護好大學校園安全穩定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創設第二課堂,提升綜合素質
高校是學生步入社會前的最后一次大練兵,勤工助學是高校第二課堂的重要內容。研究者通過問卷調查發現,69.84%的受訪學生認為勤工助學增強了對未來就業的認識,提升了就業技能和競爭意識[7]。在勤工助學過程中,在接近社會真實工作狀態中開展專業教育、職業教育,授之以漁。生活即教育,不論是擔任助理、助研,還是參與創新創業,大學生需要走出象牙塔的舒適圈,與校內外不同崗位的人員溝通交流、團體協作,鍛煉人際交往能力,提升職業道德和團隊合作意識,在克服困難、承受挫折中明白生活的真諦和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培養進取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延續愛心,傳承資助文化
作為高校不可或缺的學生部門,勤工助學組織有自己的品牌活動,如愛心家教、服務社區、自強之星、受助學生回饋活動等。在活動中,勤工助學發揮著積極的正向引導和朋輩教育作用,參與的大學生學會了自強、自信、奉獻、感恩。資助文化立足感恩精神,通過勤工助學、品牌活動、感恩教育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形成資助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協同效應。凝聚著一代又一代的“勤工”人投入服務社會的公益中,又如春風化雨般,滲透感恩教育,改變傳統“等、靠、要”的資助模式,讓有限的社會資源無限地循環,發揮資助的最大社會效益。
三、提高勤工助學育人成效的建議
高校勤工助學是實踐育人的重要抓手,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關鍵平臺。如何實現和提升高校勤工助學的育人功能是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一)構建完善的育人機制
全面推進精準資助和資助育人,把勤工助學作為學校全方位、多元化發展型學生資助體系的有效補充,積極構建勤工助學工作新格局,抓好院校兩級勤工助學組織,發揮資助工作主陣地、第二課堂、網絡宣傳三個陣地,利用品牌活動、慈善文化、校企資源、技能培訓五大平臺促進發揮勤工助學的育人成效[8]。針對全體在校生,發揮院校兩級勤工助學組織作用,以培訓講座、情景大賽、媒體平臺等形式介紹校內外勤工兼職的安全知識、職業道德、常見糾紛,介紹學校資助體系、國家資助政策、創新創業政策等。如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學校將勤工助學對象的誠信感恩教育活動納入在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開展“學生資助教育月”活動,舉行主題誠信感恩教育座談會、誠信書簽、感恩墻,并通過微信宣傳[9]。當校內大規模招聘勤工助學崗位時,如年初學校機關勤工崗位招聘可以統一組織應聘學生學習相關崗位知識、技術規范、形象禮儀等。
(二)建設勤工助學實踐基地
勤工助學活動可以為創業者積極爭取場地、資金、宣傳和指導,引進校外企業導師資源,提供最近的創新創業政策解讀,扶持高校學生自主創業。如中國藥科大學構建了創業型勤工助學的COOOF模式,搭建了愛心速遞和1983咖啡館兩個勤工助學創業平臺,將資助和育人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有效地將原來以被動“輸血型”為主的勤工助學現狀轉變為充滿活力的“功能性”資助、“造血型”資助。還可以結合專業量身定做實踐基地,如旅游專業可以與酒店合作,在校內設立休閑吧、接待中心;市場營銷專業可以聯系校外品牌服飾在校內開設學生管理的服裝基地。其他一些常見的平臺有跳蚤市場、讀書吧、咖啡廳等。在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創業演練,充分發揮當代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的同時,這些勤工助學活動也進一步落實了國家和學校的資助政策。
(三)發揮社會效益對勤工助學的促進作用
勤工助學的社會效益體現在可以宣傳高校和當代大學生的形象,豐富國家助學體系,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競爭力。只講社會效益,未及育人,勤工助學就會淪為謀生的工具,勤工助學組織就會向完全的社會中介演變;只講育人作用,不顧社會效益,勤工助學就會失去活力,難以持久。勤工助學是社會了解學校和大學生的渠道,可以提升大學生的整體形象。勤工助學組織通過吸引社會捐助,形成特定助學基金,可以豐富學校助學體系。
(四)建立電子化信息資源,推動高校勤工助學長效育人機制
第一,構建電子化、信息化體系,實現部門間信息暢通,形成聯動效應和全員育人,可以更加有效發揮勤工助學的教育效果。
第二,建立兼職學生資源庫,詳細記錄兼職學生基本個人信息、受助情況、兼職情況、專長和學習情況,實現兼職要求和特定學生的匹配,根據學生特點提供最具育人效果的兼職,工學結合,學以致用,也能激發專業學習的熱情。
第三,為避免兼職與學習沖突,可量化學生的兼職時間,綜合考量課堂的出勤率、學習成果等協調學生的兼職時間和類型。
第四,不同院校間勤工助學組織信息資源共享則可以與兄弟院校間相關學生部門、相似學生組織建立聯系,共享經驗,共解難題。資助育人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充分發揮全程育人的功能,就需要調動各方資源,形成合力。
四、結語
新時代背景下,深入學習和貫徹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需要把資助育人作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關鍵環節。作為資助體系的重要組成,勤工助學機制的建設關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學習成才,也是高校服務社會的重要體現。高校要踐行資助育人理念,融合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不斷提高勤工助學的精細化管理水平,挖掘勤工助學的思想政治資源,助推高校資助體系從輸血型、保障型模式向新時代背景下造血型、發展型育人體系演變,服務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7]祝永良.大學生勤工助學育人功能的實現研究[D].南昌航空大學碩士論文,2017.
[2]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勤工助學管理辦法(2018年修訂)》的通知[EB/OL].[2018-08-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 s7505/201809/t20180903_347076.html.
[3]戴小兵.論勤工助學在實踐育人和資助育人中的作用[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7):138-140.
[4]彭益全,吳彥寧,徐曉麗等.資助育人視角下高校勤工助學精細化管理機制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19(6):44-49.
[5]陳秀嬌.關于勤工助學體系完善與育人功能發揮的思考[J].高教學刊,2017(18):136-138.
[6]梁小莉.新時期高校勤工助學視閾下育人功能研究—以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為例[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4):27-28.
[8]西南交通大學積極做好資助育人工作[EB/OL].http://www.sizhengwang. cn/gzdt/szjb/2018/0426/790.shtml
[9]李濤,孔融融,周新虎.高校創業型勤工助學模式及其資助育人功能研究[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8(1):64-67.
(責任編輯:林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