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曄
摘 要:經濟發展,時代不斷進步,現階段,鐵路的使用對我國經濟貿易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為人們的出行也帶來了較大的便利。城市化建設水平不斷提高,提高鐵路建設質量,對城市化建設以及社會穩定都具有積極意義。現階段,鐵路的使用中經常出現大斷面隧道施工沉降問題,加深了鐵路隧道建設的難度。本文通過對大斷面鐵路隧道施工沉降控制技術研究,針對其中的建設重點以及難點,提出相應的建設技術,促進鐵路隧道的順利發展。
關鍵詞:大斷面;鐵路隧道;沉降控制技術
中圖分類號:U455 文獻標識碼:A
隧道工程的施工具有一定局限性,作業空間較為狹窄,工作人員的施工作業面也較為狹窄,相應的機械也難以進行工作開展,因此隧道施工具有較大難度。大斷面隧道施工主要是指隧道的凈空斷面面積在20 m2~100 m2實施的隧道工程項目,這種隧道條件,造成的斷面面積較大,工程的施工規模也會較大,其中涉及到的施工技術較為復雜,具有繁瑣的施工工序,主觀因素以及客觀因素都會影響施工質量。因此需要更加合理化的施工技術,完善工程施工中的技術管理,提高施工工藝水平,保證施工質量。
1 關于施工方案設計分析
結合實際施工隧道的特點,以及施工現場的情況,需要將隧道兩端作為水平旋噴樁,通過這種方式實現拱部土層的加固,實施長管棚以及超前注漿,制作兩側的小導洞,經過兩側的小導洞,實現地鐵底層的注漿加固,在小導洞內使用洞樁法制作圍護樁,最后使用CRD技術施工正洞[1]。在導洞以及正洞進行開挖之后,逐漸接近鐵路的正下方時,需要調整作業開挖的時間,不影響鐵路的正常使用,只能在夜間的12.00~5.00進行,其他時間需要施工初期的支護工作。實際施工中,需要對鐵路隧道結構等進行嚴密的監測,在監控的數據超過設計的標準值時,需要立即停止施工,查找問題的原因,在監控數據實現有效控制后,可以恢復施工。
(1)關于水平旋噴樁分析。水平旋噴樁的位置需要在隧道的拱部,具體為3排,600高壓,其中孔間距為400 mm。
排間距為400 mm,施工方向為隧道兩端,相向施工,使用跳打以及對打的方式,將北端長度加固41 m左右,南端需要加固43 m左右(具體長度結合實際施工情況),其中塔接為3 m,設置旋噴樁以及超前注漿的位置[2]。水平旋噴樁的施工質量保證,要確定在施工之前,試樁的效果,這一過程中需要選擇最為準確的施工參數,施工之前,在地層的不同深度埋設接收天線,通常情況下,是2個,這一動作是為保證鉆孔過程中測量鉆孔的偏斜度,在鉆進3 m之后測量一次,及時調整,保證孔位誤差小于等于50 mm,其中傾角以及設計的誤差需要小于等于1°。實際施工中,工作人員要對壓力、噴漿量以及鉆進速度等相關參數進行有效記錄,在出現問題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及時處理。例如,在實際使用的鐵路線路中,距離隧道的拱頂開挖線3米處的高處存在運行列車情況下,施工中,旋噴排漿出現問題后,會造成鐵路隆起超標,造成嚴重后果,因此這里建議使用真空負壓強制排漿系統。在對拱頂樁基土體加固過程中,使用6根旋噴樁,噴嘴的角度是在商業街樁基方向的90°~135°,進行擺動噴射注漿,這里的注漿壓力以及相應參數與其他水平下的旋噴樁相同。
(2)關于長管棚以及超前注漿分析。完成水平旋噴樁的施工之后,需要將地層巖的土體進行加固,這一施工過程強度較高,針對長管棚的施工需要采用潛孔錘成孔施工技術,這一隧道拱部主要設有27根以及159根熱軋無縫鋼管長管棚,其相關參數為外徑159 mm,壁厚8 mm,其中環向間距為40 cm,在隧道的兩端,其豎井以及南端的井側墻上進行鉆孔,其中外墻的設計為止漿墻,將隧道的兩側進行設計,不同的端長,其中間間距也是不同的,為保證長管棚質量以及整體施工效果,需要對孔位鉆進的精確度嚴格控制,其中外插角的角度設置為1°~3°,在編號為單號的位置使用鋼花管,雙號位置使用鋼管,在樁基的兩側每一根管棚使用鋼花管進行注漿,實際施工中使用間隔式技術施工,首先進行單號鉆孔,再依次進行雙號鉆孔,每一個成孔需要進行及時注漿,注漿過程中使用的施工技術為前進式的分段注漿,并且分段的長度需要控制在4 m左右[3]。其中水泥漿液的占比為1:1,壓力設置在0.5 MPa~1 MPa,速度為5 L/min~110 L/min,這一過程中的孔底間距為1.6 m,擴散半徑為1.2 m,漿液的填充系數需要保證大于0.8。
(3)關于小導洞以及地板地層加固注漿分析。首先是小導洞施工,隧道拱腳部位需要設置兩個導洞,主要設置參數為斷面尺寸3.68 m寬,3.74 m高,實際開挖之前,需要對隧道斷面進行全面的注漿加固,這種方式能夠對操作前的地下水進行及時封閉,降低地層失水情況,保證上層滯水不會出現泄露的情況,防止工作面的前方土地塌陷或者是嚴重性的沉降,在加固體達到齡期之后,需要在導洞的底部進行超前鉆孔,檢查注漿的具體質量。導洞施工采用小導管進行支護,使用人工臺階法進行開挖,需要注意核心土層,在循環進尺0.8 m之后,間距需要控制在0.8 m,對開挖面進行噴射混凝土,在噴射之后的混凝土達到標準的強度之后,進行初期支護注漿,保證初期支護背后的密實程度。
在開挖過程中,與相鄰的掌子面保持安全距離,這一過程中要保證導洞監測,在變形達到預警數值時,停止開挖,將掌子面進行封閉,查找其中原因之后,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妥善處理,之后進行繼續開挖[4]。
實施小導洞內的加固和注漿,在兩側的小導洞實現鉆孔樁之后,會造成地下水降水量較大,并且地下水的水位會下降,主要表現形式為鐵路結構會逐漸下沉,因此,基于這一情況需要在區間之內設置自動化儀器,進行數據監測以及結果的分析,保證鐵路結構底板下的兩側注漿位置以及注漿量,使用雙液注漿以及固化劑進行注漿補償,進行分層,不同各部位實現主體加固,防止鐵路結構出現沉降變形。
結合鐵路內部的監測實際情況,在其結構水平位移或者是沉降量變化較大的情況下,其實時數據出現相應的異常,實施注漿,工作時間是在列車停運之后,并且間隔2小時之后進行一次數據監測,控制監測信息后,保證注漿壓力以及單孔注漿量[5]。
(4)關于隧道圍護樁分析。進行鉆孔灌注樁施工,實現小導洞的貫通,在導洞內實施鉆孔灌注樁,將其作為圍護樁,兩側的導洞鉆孔樁數量進行確定,樁徑以及樁長以及間距距離結合實際施工情況進行確定,導洞空間較小,會受到限制,結合導洞的實際尺寸,需要制作小鉆架,其中導洞以及洞口需要設置沖擊鉆,在不同的導洞設置相應的泥漿池,使用泥漿泵將其泵入樁孔內,順著導洞會設置排漿槽,直至導洞外面的泥漿池,樁基兩端,向兩端部分實現跳孔施工,并且底節部分鋼筋加工成型后,在不同節段進行加工廠下料,在空口位置對接長主筋等,實現混凝土灌注,使用水下灌注施工技術,混凝土使用通過輸送泵實現灌注。
旋噴圍護樁施工技術,需要在鉆孔樁全部結束之后,使用兩重管旋噴機在施工樁中間制作旋噴樁,從內向外,進行逐根施工,在導洞內旋噴樁一共132根,樁徑以及樁長的距離以及間距具有進行適當調整,使用旋噴樁水泥漿進行攪拌,其中注漿泵以及空壓機需要設置在導洞外,攪拌水泥漿后,使用注漿機噴入孔內,其中渣土需要及時清運,直至豎井,之后實現提升外運。進行冠梁以及小導洞回填工作,鉆孔樁以及旋噴樁需要在施工結束后,將洞內的雜物進行清除,之后清除樁頭,提高混凝土澆筑振搗密實程度,通過中間逐漸向兩端進行分段式澆筑,澆筑的間隔為8 m,在澆筑冠梁上面的導洞實現回填,拱頂主要使用注漿填充密實,在澆筑之前要注意連接正洞的鋼架等。實施正洞開挖施工,主要使用的施工技術是CRD工藝,在循環開挖之后,可以立即施工,初支部分需要重視,使用定型臺架以及小模板澆筑,在混凝土的強度達到設計要求時,要對隧道內的樁基以及臨時支護進行拆除,進行防水層以及下一層的襯砌進行施工,使用液壓襯砌進行澆筑[6]。
(5)關于底層沉降監測分析。在確定注漿時機之后,確定注漿位置,這兩種因素是控制鐵路沉降的重要手段,提高鐵路底層運行的穩定性與安全性,在實際施工中,主要使用自動化監測儀器進行安全施工,進行指導。首先進行靜力水準測量,主要使用測量系統,這一系統主要使用在相對沉降過程中,位置在正洞上方50 m位置,進行數據實時采集,測量結構是否變形。使用測量機器人,這是一種硬件與軟件的結合設施,可以實現鐵路隧道形變的自動化檢測儀器。現場數據的使用主要是通過相關模塊數據傳輸到數據中心之后,將監測指令發送到采集設備中,實現自動化的遠程監控。
2 總結
針對鐵路運營線路的自動化監測為3小時左右/次,在施工影響較大的情況下,監測次數為1-2小時/次。使用不同系統數據相互核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防止鐵路結構出現沉降,提高施工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文軍.復雜地層中大斷面鐵路隧道施工沉降控制技術[J].青島理工大學學報,2015,36(03):11-16.
[2]紀鴻朋,王國靖,徐帥軍.隧道軟弱圍巖大斷面開挖支護施工工藝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2020,16(07):44-49.
[3]陶鼎,李大華,劉成,等.淺埋大斷面黃土隧道大變形特性及其控制措施研究[J].建筑技術,2020,51(02):198-203.
[4]周宇.大斷面軟弱圍巖隧道合理開挖方法研究[J].中國標準化,2019,62(16):122-123.
[5]朱雷敏,沈以珍,尹勝瑞,等.軟弱腐殖土地層淺埋大斷面隧道施工技術研究[J].市政技術,2015,33(01):90-93.
[6]譚玉琪.淺埋鐵路隧道下穿高速公路施工沉降分析[J].工程建設與設計,2020,68(02):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