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弘韜 梅麗歌 師素云

摘 要:“高職百萬擴招”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戰略部署,是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重要舉措,給我國高職招生制度帶來了挑戰與機遇。以往,我國高職教育招生基本上以高中畢業生為招生培養對象,通過高考或綜合素質評價途徑獲取入學資格。此次高職擴招專項工作,主要吸納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多群體報考,很大程度上意味著職業院校的人才分類培養策略和服務職能將發生重大變化,包括如何改革完善考試招生辦法、改革教學制度、改革就業體制、推進產教融合等。職業院校將為更加廣大的社會群體提供以促進就業為導向的教育服務。
關鍵詞:高職百萬擴招;多元化高職擴招框架;質量觀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2019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多管齊下穩定和擴大就業”,“改革完善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辦法,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以及“大規模擴招100萬人”的重大決斷。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人社部、農業農村部、退役軍人事務部也聯合下發《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對百萬擴招工作作出具體安排,與《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下文簡稱“職教20條”)戰略布局遙相呼應,共同推動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質量內涵建設與體量規模建設。
1 我國高職百萬擴招計劃的多元化背景
1.1 新一輪科技革命促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多元化
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洶涌而至,尤其是“云平臺”、5G、移動互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以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催生的新興業態,帶來產業技術結構、就業結構等的根本性變,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長期以來高職汽車專業以培養高中畢業生為主要對象,人才培養標準較單一、專業口徑窄、難以滿足多元化的汽車人才需求。近年來生源數量和質量下滑明顯,生源的結構和就業意愿出現多元化。在此背景下,以供需雙方多元化的需求為視角,從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管理等多方面開展教學改革,研究適應汽車人才多元化需求的多線并舉培養目標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1.2 高等職業院校面臨生源不足
據統計,截至2018年2月28日,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至5.32‰。我國高職教育適齡人口數不可避免地下降。以教育大省江蘇為例,2009年該省高考報名人數是54.63萬,2018年,全省高考報名人數降至33.2萬。多年來,我國高職院校傳統典型生源結構單一,主要以高中(中職)應屆畢業生為主,招生的主渠道是提前招生、高考及注冊入學。適齡高中(中職)畢業生絕對基數在減少,同時普通高等學校連年不斷擴招,新設本科院校與三本獨立學院規模不斷膨脹,也搶占了大量高中應屆畢業生生源。
1.3 高等職業教育自身存在著結構性失衡
目前,我國新增就業人口中,有50%~60%是職業院校的畢業生。尤其是在戰略新興產業、現代制造業及現代服務業等領域,70%的新增一線工作人員是職業院校的畢業生。高職教育是國家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自身也面臨著嚴重的結構性偏差。我國高職教育的規模還處在初期,人才供給數量較少,年均招生近400萬人,無法滿足增量需求;我國高職教育質量還需不斷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較低。我國對新興產業的定位不明,產業級別更新換代頻繁,人才的需求類型不斷變化,導致高等職業院校很難培養好對口專業技術人才。
2 多元化招生框架構建
貫徹落實高職院校百萬擴招計劃,面臨的首要難題就是基于生源結構多元化的招生問題。截至2020年,我國存量農民工約2.87億,中國人民解放軍每年退役約40萬人,我國目前下崗職工數總數大抵為5 700萬。面對規模如此龐大的潛在招生源,構建多元化高職擴招招生方式最為關鍵。高等職業院校招生方式,可以從招生對象、組織結構、功能等方面構建高職擴招框架,如表1所示。
普通高考包含提前招生與自主招生兩種招生方式,但仍無法滿足退役軍人、農民工和下崗職工等多元化生源的入學需要,高等職業院校要結合非實際情況,采取如“文化素質加職業技能”的考試招生辦法,既考查考生的技能水平,又考查學生的文化修養,且以職業適應性作為主要考核重點。對于個別具有技術技能特長的退役軍人、農民工和下崗職工,結合其崗位資格證書,適當免去文化素質考核,只測試其職業技能。通過積極嘗試綜合評價招生、校企合作定向培養、技能考核以及技能水平申請等方式,打通就讀高職院校的通道。要綜合考慮招生計劃的安排與投放,根據考試成績與專業要求,分類確定招生錄取標準,確保達到基本培養要求且有升學意愿的考生都能被錄取。國家必須系統加大經費的劃撥與跟進,可以成立高職百萬擴招專項基金,鼓勵和引導優質高等職業院校盡量多地承擔擴招培養任務。要積極鼓勵高職院校改革創新辦學模式,支持院校按照市場規律“經營辦學”,拓寬籌資渠道,吸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鼓勵校企聯合辦學、聯合育人。
3 樹立正確質量觀人才培養觀念
直面“高職擴招100萬”,高職院校必須牢固樹立正確的質量觀、人才觀、教學觀,促進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確保高職教育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貢獻一份力量。高職百萬擴招教育改革發展也面臨一些挑戰,如完善職業院校設置標準。按照“三個對接”加以完善,即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高職院校需要按照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三個對接”要求,對其進行頂層優化設計。擴招必須以保證質量為前提。
3.1 擴招必須以保證質量為前提
“高職擴招100萬”應堅持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不動搖。嚴把“生源關”,改革完善招生辦法,推進“職教高考”“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考試招生辦法,對不同生源采用不同招生辦法。高職院校要深化招生方式改革,采取更靈活的招生考核標準;不斷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應對擴招可能帶來的問題。嚴把“過程關”,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規格中的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標準不“打折”,要科學安排人才培養過程,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目標的實現。嚴把“畢業關”,堅持“嚴出”,讓擴招后的畢業生擁有真才實學。提出“做實、做優、做出品牌”的要求,確立“五共”培養模式,“退役士兵共選、培養方案共定、教學資源共享、教學質量共監、實習就業共管”。
3.2 擴招必須以市場需求為依據
對于交通運輸高職院校而言,一是面向社會和行業需求擴大招生,增強適應市場經濟的能力;二是強化專業改革與建設,重點發展適應交通強國建設需要的專業;三是充分發揮示范專業點的作用,創新與實踐擴招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廣東省內各高職院校根據擴招的條件和能力,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重點對接智能制造、船舶、軌道、信息等產業發展,優化專業結構,打造了交通土建、汽車、軌道交通等7個交通特色專業群。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專業設置圍繞經濟發展和行業轉型升級,走高職教育內涵發展道路。
3.3 擴招必須以促進就業為導向
高職教育改革,是校企雙主體的改革和創新。縮短職業院校和企業的距離,真正實現以“行業需求為主導”的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模式變革是關鍵,加快產教融合型實訓基地建設、創新機制實現學校老師請進來、企業專家走出去,現代學徒制在企業的落地實施等,將是人才培養模式建設的重點。通過改革,讓學生把論文寫在“車間”,將畢業答辯會設在“車間”,既可提高技能人才質量又可縮短人才成長周期,實現學生在企業充分、高質量就業。
3.4 擴招必須以深化改革為基礎
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給擴招背景下的高職院校提出了新要求。整合教育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不同類型的學生提供優質教育服務;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理念,“學分銀行”“課證互換”等即將到來,智慧校園、個性化考評等將應運而生;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將引發教學組織方式改革,完全學分制、分段教學、多學期制等在高職院校逐漸呈現。交通運輸高職院校應擴大交通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相關專業,服務行業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曾慧婷,謝光園.高職擴招百萬背景下如何保證畢業生質量[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1(09):93-95.
[2]張軍俠,潘菊素.高職院校分類培養多樣成才問題及解決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5,31(04):99-102.
[3]吳益峰.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素質拓展教育創新實踐:以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素質拓展教育為例[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0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