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飛龍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快。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交通建設設施完善代表著一個城市的先進程度,城市要想加快發展,就要重視交通土建工程項目。在交通土建工程施工中,由于其施工環境復雜,項目工程難度大,涉及到的地理環境較為特殊,一些道路橋梁工程經常會遇到復雜地基。為了提升交通土建工程項目的穩定性,保證其后期的良好運行,對于施工中遇到的軟土地基,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處理,不僅要結合常規的軟土地基處理方法進行加固處理,還要結合道路橋梁工程的特殊性,確保整個項目的地基基礎滿足承載力要求,并且在長時間的使用下不會出現路基失穩和基礎塌陷等危害公共交通的事故?;诖?,本文簡要探討了交通土建工程施工中軟土地基的危害性和有效處理方法。
關鍵詞:交通土建工程;施工;軟土地基;處理方法
中圖分類號:U416.1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在交通土建工程項目施工中,經常會遇到地基基礎不良的情況,對于這種項目工程,為了保證其路基承載力滿足要求,必須對地基進行優化處理,提升其承載力,確保道路橋梁后期的安全穩定使用。在項目施工中遇到的軟土地基,不僅承載力無法滿足要求,其土體之間的粘結力也較小,容易發生路基斜截面破壞,在后期車輛運行的過程中容易導致路基剪切型的破壞,引發交通安全事故[1]。結合當前的交通土建工程項目施工,有一些較為常用的地基處理施工技術,有換填處理法、強夯法和擠密樁法,在項目的開展中選擇這些處理方案時,要結合現場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分析,選擇最適合該項目的地基處理技術,從質量、成本和施工安全幾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這樣可以提升地基的承載力,并且保證其后期的安全使用。做好交通土建工程軟土地基處理工作,可以提升我國的地基處理施工技術,進一步促進我國土建施工行業的發展。
1 交通土建工程施工中軟土地基存在的主要危險因素
在當前的城市與發展建設中,道路橋梁工程項目隨處可見。有一些大型的道路橋梁項目為了避開市區只能避開已有的建筑物,這樣就會使得道路橋梁的線路受限制,經常會遇到軟土地基。軟土地基指的是主要有淤泥質土、雜填土組成的,其主要特性就是含水量較高、透水性較差、孔隙比較大、抗剪強度較低,在壓力的作用下發生的形變量較小。這類土層用于工程基礎,其承載力不能滿足使用要求,透水性能和抗剪力不足都會給后期的使用留下安全隱患。作為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之一的交通土建工程,其工程質量和人們的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關。路面地基工程作為交通土建工程建設的基礎,強化地基施工質量將會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交通土建工程的整體質量[2]。通常情況下,交通土建工程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施工現場地質條件復雜多變,軟土地基是建設施工過程中常見的一種地質。由于軟土地基的流變性明顯、穩定性較差,再加上近幾年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交通公路的承載壓力增大,極易導致路面發生沉降變形,尤其是沉降發生不均或者發生大面積沉降時,甚至會出現公路路面開裂引發整體地基穩定性失衡的情況,造成路面沉陷等嚴重危害,影響人們的正常出行[3]。為了提升我國交通土建工程項目的安全和穩定性,在施工中要對軟土地基進行相應的處理,提升路基的承載力,保證道路工程后期安全的使用。
2 當前我國交通土建工程施工中軟土地基處理存在的相關問題
在交通土建工程項目的開展過程中,為了提升地基處理施工技術的合理性,一定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結合設計方案選擇合適的施工技術,對地基處理技術進行成本、安全和質量幾個方面的綜合考慮,保證方案最優。結合當前我國交通土建工程軟土地基處理的情況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2.1 地質勘查工作不夠深入全面
在設計準備階段的地質勘查工作的準確性和全面性直接關系到了后期設計階段地基處理方案的優化選擇。當前部分交通土建項目工期較緊,在項目開展中,存在邊勘查、邊設計的情況,這種做法嚴重違反了相關法規;地質勘查準備工作不充足,不能給設計單位提供全面、詳細的數據,使得他們的設計方案不夠嚴謹,對于地基處理方案的選擇也不夠合理,這是當前我國地基處理方案選擇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
2.2 地基處理施工過程沒有結合設計方案和施工方案開展
在交通土建工程項目的施工過程中,在前提的地勘報告中發現了軟土地基,一般設計方都會根據相關要求進行地基處理方案設計。在施工之前,為了保證施工過程的順利開展,也會結合設計方案和現場實際情況編制完善的地基處理施工方案。然而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可能會遇到開挖結果與勘查結果不一致的情況,這樣現場的人員為了加快施工進度,可能會擅做主張,沒有按照制定好的方案開展施工,這樣一方面是不能有效控制地基處理的施工質量;另外一方面可能會導致地基處理后仍不能滿足要求;例如在采用換填法處理軟土地基時,這種地基處理方法只適用于淺層軟土處理,如果實際開挖軟弱層較深,則需要通知建設單位、勘查單位、設計單位共同勘定,選擇最為合適的換填技術。
3 交通土建工程施工中軟土地基的處理技術
為了進一步提升交通土建工程項目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在施工過程中,一定要保證項目施工質量,消除軟土地基危害,在施工階段進行地基處理方案的編制時,除了要考慮地基處理方案的適用性以外,還要結合其施工成本進行綜合性的考慮。當前交通土建工程行業中常見的地基處理方案有表層排水法、換填法、強夯法、深層攪拌樁法和CFG樁法,這些地基處理方案的適用條件和范圍不盡相同,其施工成本也有所不同[4]。在選擇方案時,為了選擇最優的施工方案,控制好施工質量,降低項目成本,一定要綜合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提升地基處理施工技術的合理性,從而提升我國交通土建工程施工水平。下文具體介紹了幾種常用的軟土地基處理技術:
3.1 排水固結法
在交通土建工程項目施工中,對于道路基礎地質中含水量較為豐富,并且土質的透水性較好的項目,可以選擇表層排水法進行地基處理。這種處理方法施工較為簡單,工程造價也較低,但是適用條件比較有限,主要適用于高含水量、正常含水量的粘性軟土地基的施工。在地基處理施工時,首先在地基上安裝一根豎向排水管,施加壓力,反復擠壓,將土壤中的水分“擠出”,然后進行軟土地基的加固處理,以提高軟土地基的強度[5]。但是,在施工含水率一般的粘性軟土地基時,采用這種方法效果不明顯。此時應采用熱處理的方法來蒸發和排出土壤中的水分,同時也能夠提高軟土地基的強度。另外,在充分濕潤的軟土地基施工過程中,先擠壓后加熱兩種排水固結方法能夠有效地提高軟土地基的牢固度,以此提高工程質量。這兩種方法都具有成本低、處理質量高的優勢。
3.2 換填法
換填地基處理方法是交通土建工程項目中較為常用的地基處理方法,這種方法主要是對不良地基層進行換填處理,一般使用級配碎石和砂石對軟土進行換填。這種地基處理方法適用于軟土層厚度不是很厚的地質基礎,如果軟土層厚度過大,換填處理效果不佳,同時換填處理施工的成本也較大。
3.3 強夯法
在交通土建工程項目開展過程中,對于地基處理方案的選擇一定要結合項目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根據不同的基礎土質選擇不同的處理方法。強夯法是地基處理中較為簡單的一種方法,這種地基處理方法造價較低,施工周期短,適用的范圍較廣。但是其施工過程受天氣的影響較大,一定要注意土層中水的含量,避免雨季作用,一旦強夯過后的土層被雨水浸泡,地基承載力又會下降不能滿足要求;另外這種施工方案需要消耗過多的機械臺班,同時施工產生的噪音也較大,不適用于市區的地基處理施工。因此在選擇這種地基處理方法時一定要明確其適用范圍和適用條件,保證地基處理的效果。
3.4 高壓噴射注漿法
高壓噴射注漿法指的是利用高壓噴射裝置在軟弱土層中拌入一定比例的水泥,將土體與水泥進行固結,形成具有一定強度的水泥土體。要保證整個交通土建工程項目的穩定性,就要保證水泥固結土的施工質量。這種施工方法施工周期長,施工的成本較大,在大型交通土建工程項目中應用較為廣泛。在進行地基處理施工時,施工人員需要在水泥噴射開鉆之前用水清洗整個管道,要禁止檢查的管道中出現堵塞現象,下鉆需要在水排完后才能繼續進行;其次,其深層水泥噴射的工藝按照規定的流程進行施工。然后,懸掛吊錘,吊錘可以直接懸掛在主機上,但需要控制好吊錘與鉆桿四周之間的距離;最后,控制好深層水泥噴射注漿施工中水泥攪拌配合比,水泥配置時要按照施工材料的標準計算好相關參數[6]。
3.5 粉煤灰碎石樁處理方法
粉煤灰碎石攪拌樁又叫做CFG樁,該技術原理主要是粉煤灰、碎石和定量的水泥經充分的混合攪拌,使其成為具有一定強度的水泥狀,與軟土層一起有助于穩定復合地基的形成,制作靈活且簡單,且施工原材較為節能,成本較低。但是在實際施工的過程中,可能導致機械堵管,所以此種施工技術一般適用于大型的交通土建項目工程中。
4 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適應我國快速發展的交通道路建設速度,提升我國交通土建項目施工水平。在項目的開展過程中,要意識到軟土地基對于工程質量的危害。結合當前我國交通土建工程項目施工中軟土地基處理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做好施工準備和方案選擇,綜合各種地基處理方案的優點和適用條件,選擇最優的地基處理方案,提升地基承載力,保證項目質量,進一步促進我國交通土建建設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士兵.軟土地基施工技術在交通土建工程中的運用分析[J].工程技術研究,2019,4(19):60-61.
[2]許海頓.公路施工中軟土地基的處理及對策[J].工程技術研究,2019,4(11):57-58.
[3]邱曉偉.軟土地基施工技術在公路橋梁施工中應用[J].中外建筑,2019,25(08):218-219.
[4]龔津梁.淺談交通土建工程項目中的路基路面施工技術[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8,26(01):94-95.
[5]孟凡星.交通工程軟土路基施工技術要點[J].住宅與房地產,2017,23(33):178.
[6]夏云金,吳向濤.城市軌道交通工程中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數的比例系數m值取值的幾種確定方法[J].內江科技,2017,38(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