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亮 廖一明
摘 要:高速公路機電系統與信息化系統主要由通信系統、監控系統以及收費系統等系統架構為主。在正式應用過程中,由于受到人員配置、設備應用以及需求變更等因素的影響,導致高速公路機電系統與信息化系統在運行應用期間容易出現風險隱患問題。為及時解決風險隱患問題的干擾影響,本文主要對高速公路機電系統與信息化系統工程項目的風險預警與應急管理措施進行研究與分析,以期可以給相關人員提供一定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高速公路;機電系統;信息化系統;風險預警;應急管理
中圖分類號:U495 文獻標識碼:A
0 前言
客觀角度上來看,高速公路機電系統與信息化系統工程項目的建設,不僅需要滿足工程規劃設計需求,同時也要協調好客觀環境,減少風險隱患問題出現。為及時達成工程項目良好建設目標,工作人員需要針對工程項目建設期間涉及到的風險問題進行預警與識別處理,并根據反饋情況制定針對性應急管理措施,從根本上確保高速公路機電系統與信息化系統的安全運行效果。結合當前管理情況來看,與先進國家相比,我國交通工程風險預警與應急處理管理工作還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在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缺乏相對應的風險預警以及應急處理手段作為支持,導致系統在運行過程中很容易受到隱患因素的影響而出現安全問題,亟待解決。
1 高速公路機電工程系統與信息化系統體系的運行分析
1.1 高速公路機電工程系統
公路機電工程系統主要以監控系統、收費系統、通信系統以及隧道監控系統等組成。
其中,在監控系統構成方面,主要由各級監控中心以及各類場外設備組成。在正式運行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借助計算機系統以及閉路電視監控系統等終端設備,實現對高速公路機電工程系統整體運行情況的監督與管理。在此過程中,工作人員可以利用傳感器以及相關軟件設施實現對外界環境數據的采集與處理。如風速、雨水等。根據相關數據處理反饋情況,對當前高速公路機電設備運行情況進行精準評判與分析[1]。
收費系統在結構組成方面,主要由收費站及收費結算中心組成。一般來說,收費站可以根據功能性質不同,細化分為現金結算車道以及ETC車道兩種。當車輛駛入出口收費車道之后,系統會利用信息識別技術對該車輛的行駛里程以及車牌號碼等數據內容進行精準研究與分析。在此基礎上,將采集到的數據信息傳到收費結算中心當中。并根據實際反饋情況對其進行合理收費。
通信系統基本上可以視為高速公路機電系統的重要部分。結合以往的應用經驗來看,高速公路機電系統在通信系統的選擇上,多以24小時不間斷運行的通信系統為主。其中,外場監控設備可以將采集到的環境監測數據以及多媒體數據等反饋到高速公路管理系統的各個體系當中。由相關負責人員對通信系統反饋到的數據資料進行研究與分析。
隧道監控系統一般多用于實現對隧道空氣環境穩定性程度的研究與分析,并根據實際反饋結果進行合理調節與控制。在正式運行過程中,工作人員可以從隧道監控系統體系的組成情況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一般來說,隧道監控系統主要由通信系統、監控系統以及環境監測系統等結構體系組成。在結構系統連接方式上,主要以局域互聯方式進行聯通處理,并將其納入到高速公路通信網絡體系當中。工作人員可以根據現場實時反饋的數據信息,實現隧道區域管理[2]。
1.2 高速公路信息化系統
目前,我國高速公路建設事業在信息化系統的選用方面,主要以集成采集、存儲、處理以及報送等功能于一體的高速公路信息化系統為主。一般來說,通過合理應用高速公路信息化系統,基本上可以實現對高速公路主體工程及機電工程相關設備的運行情況以及應用情況進行全方位掌握。與此同時,工作人員還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優勢,對相關人員以及車輛等單位的信息數據情況進行統籌規劃與合理研究。最重要的是該系統還可以對高速公路設計以及施工等涉及到的數據內容進行決策分析。
與傳統機電系統不同的是,公路信息化系統在信息數據方面涉及的領域范圍更廣,可以進一步為高速公路整體運行質量以及安全管理提供良好的數據保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為滿足各地不同交通運輸特點,高速公路信息化系統除了主動結合信息技術之外,還融合了現代化工程技術以及通信控制技術等,進一步為高速公路機電系統以及信息化系統的安全運行提供良好保障[3]。
2 高速公路機電系統與信息化系統工程項目風險預警分析
雖然從客觀角度上來看,高速公路機電系統與信息化系統的良好運行可以為工程各項決策工作提供良好的數據保障,但是高速公路機電系統與信息化系統在運行過程中容易受到不確定因素的干擾影響而出現風險問題。目前,為進一步加強對高速公路機電系統與信息化系統工程項目運行工作的管理力度。要求工作人員應該立足于高速公路機電系統與信息化系統工程項目風險預警發展情況,采取針對性措施加強風險預警處理,確保系統體系得以安全運行。
在正式處理過程中,工作人員應該對高速公路系統相關風險因素的細化指標問題進行明確把握。尤其要重點針對引起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因素以及變化性因素進行明確把握。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工程項目實際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風險預警評估體系。結合當前風險預警處理經驗來看,公路機電系統與信息化系統工程項目在風險預警處理方面應該重點從施工單位專業技術與素質、施工單位進度管理與資源投入、工程界面交接風險等方面進行風險預警處理,規避隱患問題出現[4]。
3 高速公路機電系統與信息化系統工程項目的應急處理措施
高速公路機電系統與信息化系統工程在運行過程中面臨的不確定因素較多,導致其在風險處理方面需要采取多種方式結合的應用方法,降低風險帶來的損失或者徹底規避風險。以下是本文結合相關經驗,對高速公路機電系統與信息化系統工程項目的應急處理措施問題進行總結與歸納,以供參考。
3.1 施工單位專業技術與素質風險的應急管理
結合當前發展情況來看,國內高速公路機電系統與信息化系統工程企業數量逐年增多。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各企業之間面臨的競爭局面也越來越激烈。為進一步推動高速公路機電系統與信息化系統工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各企業應該對工作人員專業技術與素質能力問題予以高度重視。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施工單位專業技術與素質能力表現往往會對高速公路機電系統與信息化系統整體的運行情況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針對于此,在正式處理過程中,工作人員應該對該類風險可能導致的損失情況以及具體程度進行明確把握[5]。
以施工單位技術能力不足造成的損失為例,在風險預警以及應急管理過程中,工作人員應該對損失嚴重程度進行預判分析。并根據分析反饋數據,對現場施工進度以及質量可能產生的變化進行明確把握。其中,對于損失類型以及存在的危險性因素必須進行準確識別。一旦危險因素影響范圍過大,必須停止該工程界面施工作業,并盡快排查以及處理安全生產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已經造成嚴重后果的施工界面而言,應該按照國家法律法規要求進行標準化處理,并采取應急補救施工方案措施,防止隱患問題的進一步擴大。
3.2 施工單位進度管理與資源投入風險的應急管理
一般來說,對于施工單位進度管理與資源投入風險的應急管理工作而言,造成此類風險的因素較多,需要工作人員從多個方面進行統籌規劃與合理部署。對于獨立工程界面工期延誤造成的損失問題而言,我們可以對直接負責人進行處罰處理。或者責令施工單位在限期內竣工完成,并按照合同條款進行適當賠償[6]。
對于外部原因造成的工期延誤問題,各主體參建單位之間應該進行協商處理,并制定相關的開工方案。對于資源投入不足造成的風險問題,建設單位與監理單位之間可以共同合作,對投入不足的資源種類問題進行合理確定與評析。并在此基礎上對施工單位過往投入情況進行核查處理,根據核查處理反饋情況確定相關的應急管理方案。
3.3 工程界面交接風險的應急管理
為確保高速公路機電系統與信息化系統工程項目風險預警處理工作得以落實到位,建議工作人員應該對工程界面交接問題進行風險識別與應急管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制定科學合理的工程界面交接風險處置措施以及應急管理計劃,可以加強對風險因素的識別與管控。
最重要的是,通過合理落實相關的應急管理措施,基本上可以達到定向改變相關風險因素的性質或者削弱風險因素傳遞性的目的。舉例而言,對于現場施工秩序混亂等應急管理問題,各主體參建單位可以針對現場施工工序開展情況進行明確把握。并嚴加分析造成施工秩序混亂的成因,根據成因表現提出針對性應急管理對策[7]。
4 結論
總而言之,為全面實現高速公路機電系統與信息化系統工程項目風險預警與應急管理目標,建議主體單位及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高速公路機電及信息化系統工程運行環節的風險評估力度。最好可以在日常管理過程中滲透全周期風險預警以及管理理念,對管理過程中涉及到的風險點問題進行逐一排查與強化管控。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嚴格按照統籌規劃與合理部署的原則要求,構建科學合理的風險預警機制體系。需要注意的是,在構建風險預警機制體系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對工程建設效果的風險因素進行識別與排查處理。尤其要重點針對施工單位專業資質及素質能力等情況進行識別與排查。除此之外,工作人員應該對相關風險的事前防控工作予以高度重視。通過加強事前防控管理,降低風險負面影響程度。
參考文獻:
[1]何仲祥.寧夏公路機電工程質量控制關鍵問題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7.
[2]張辰杰.高速公路機電系統維護的信息化管理[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20,8(26):3228.
[3]李玉申.高速公路機電系統維護信息化管理探討[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20,8(22):2618.
[4]王康樂.淺談高速公路機電系統維護的信息化管理[J].科學與信息化,2020,5(17):144.
[5]付杰.高速公路機電工程中的風險識別與控制[J].交通世界,2019,26(28):149-150.
[6]張凱.高速公路機電系統集成的項目管理[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5,3(06):716.
[7]馬宗普.高速公路機電系統資產管理軟件設計與實現[J].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學報,2017,34(02):17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