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小英
摘要:鄉情,是人類最古老最樸素的情感。鄉情教育不僅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也是這一教育的載體與途徑。愛國就是要從了解和熱愛家鄉開始,只有讓孩子們知曉家鄉發生過哪些歷史變遷、有什么傳奇故事、有哪些先賢古圣以及正在設計的美好藍圖,才能激發他們熱愛家鄉的感情,從而爭做時代的創客,創造新的輝煌。
關鍵詞:鄉情教育;鄉愁;課程;竹編;游戲化;愛家鄉
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要求全國城鎮化工作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家園,是社會主義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外追求。“鄉愁”是一種修葺和皈依,“鄉情”是流淌在我血管里的血液成分、“鄉音”是儲存在我身體里的精神食糧。竹編工藝作為我國一項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源遠流長,竹編產品構成了傳統民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民生日用息息相關。從傳統農耕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后工業社會,隨著不同時代背景的更替,竹編工藝及其產品也在不斷的發展衍變,一些產品流傳至今,一些產品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里,但所有這些在傳統生活需求下滋生出來的產品都蘊含了深厚的生活智慧和巧妙古樸的造物觀念,值得為現代設計所借鑒。然而,隨著工業形態的改變、社會經濟的進步,塑料產品等工業制品的大量生產,使得竹編產品日漸式微,逐漸淡出世界舞臺,走向邊緣化的地位。長期以來,竹編產品不受重視、愿意購買者少,究其原因在于傳統的竹編工藝沒能在現代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做出恰當的轉型,傳統竹編產品的功能和形式已經不再適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家居環境,舊日審美無法與現代生活美學俱進,如何讓傳統竹編工藝回歸現代生活、在現代生活中獲得新生正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主題。透過編制竹編產品,讓竹編產品成為現代精致生活的主題之一,這是一個極有挑戰性同時也極具社會價值的課題。因此在幼兒園三年里,六個學期,豐富幼兒教育內容,活化幼兒教育方式,滋養幼兒愛鄉情懷,讓孩子們至少知道6個墊江本土文化,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墊江的美好與變化,并逐漸產生對家鄉的依戀感和自豪感。
一、思想育魂 傳承新幼協作精神
思想是行動的基礎,每個新的開始都是孤單的,課程開展的前期我們是“蒙的”,問題就是教育的契機,怎么從無到有?怎么克服困難?怎么逢山開路?怎么遇河搭橋?課程研究的鑰匙在哪里?為課程的順利開展,家長、教師、領導團隊必須統一思想,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一是召開教師會,讓教師明白課題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二是召開家長會,讓家長明白幼兒園為什么要開展課題研究?課題研究對孩子的好處?家長們該配合些什么?三是向我們陳校長匯報,活動的開展必須得到領導的同意和支持,才能形成三位一體的教育合力,達成一致,形成共識,明晰了課程研究的方向,增強研究信心,為接下來的課題開展打下堅實基礎。
二、環境育人 凸顯新幼內涵特色
“讓幼兒園的一草一木會說話”,“讓幼兒園的每一個角落都有故事”,我們充分利用過道、走廊、活動室等空間,營造富有竹編特色的空間文化,“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將潤物無聲的環境育人功能發揮至極致。一是主題墻的創設,我們依托“竹”,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分段創設主題墻,小班以欣賞為主,我們以漂亮的竹裝飾品讓小班簡單涂鴉貼于墻上,讓幼兒淺顯的知道原來這叫“竹”。中班以“竹農具”、“竹游戲”、“竹建筑”、“竹家用品”讓孩子知道竹子用處。大班以展示“大石竹編的歷史”、“竹子的種類”、“竹子的作用”、“好玩的竹子”來激發幼兒對“竹文化”的初探興趣。二是教室內的布置要和竹有關,用竹手工操作,把每一個陳舊的水泥板教室布置得像家般干凈、整潔、溫馨、浪漫。三是教室外的裝飾,我們的樓梯間懸掛了家長、老師、小朋友一起制作的竹編工藝品。每個段的走廊以年段為單位懸掛了孩子的手工竹編工藝品。
三、課程育德 根植新幼鄉情基因
一日活動重在課程“作伴”,鄉情教育是幼兒品德教育和幼兒園社會教育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課程育德扣好幼兒漫漫人生中的“第一顆紐扣”。一是加強教師培訓,定期組織教研活動,教師是課程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對課程的認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竹文化如何滲透日常教學的成效。“教什么?怎么教”?這是融入竹文化課程首要解決的問題。二是結合幼兒園五大領域,合理制定周計劃,對教師課程分工明確,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將竹文化科學的融入幼兒園語言、藝術、科學、健康、社會等領域。講竹編的故事、學竹編的跳竹編的舞蹈、兒歌、唱竹編的童謠、畫竹編圖案、誦竹編的詩歌、賞竹編的美麗、做竹編的手工、傳竹文的精神。三是舉行青年教師優質課競賽活動,根據教師的興趣愛好、性格特征選擇適合自己領域參加比賽,最終評選優秀的活動進行團隊打磨,有專門修改教案的團隊、有專門制作課件的團隊、有專門后勤的服務團隊。每次活動后對完成情況獎罰分明,切實激發教師內驅力,潛移默化的提高了教師教育教學能力。
四、游戲育心 塑造新幼健康體魄
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蒙特梭利說過:我聽了,我會忘記,我看了,我能記住,我做了,我能理解。所以我們把游戲作為幼兒園課程的核心。一是科學排練早鍛煉 ,給予孩子足夠的運動量,體能運動太少會導致孩子睡眠不好,導致孩子多動,多動的原因是因為剩余的精力沒被消耗,多余情緒沒被釋放,因此我們會科學的制定幼兒園戶外游戲方案。本學期根據“竹”,分段排練了以段為單位的大型早鍛煉活動,由熱身運動、隊列變換、器械操、徒手操、游戲操、時尚抖音神曲、放松運動等環節,我們在30分鐘以內讓幼兒背上微微流汗,達到科學的鍛煉效果。二是積極利用節假日,我們契合中秋節、國慶節、元旦節等節日開展幼兒園親子游戲活動、家長開放日、竹編工藝售賣等活動,為了營造節日的氛圍,我們會給幼兒和家長排練和“竹”有關的節目,讓幼兒在跳竹、唱竹、說竹的過程中讓幼兒初步了解竹文化,增加對竹的興趣。三是合理利用空閑地,我們尋找幼兒園空置的地方,在走廊,樓梯間設置竹編游戲供幼兒玩耍、在空教室設置竹編工藝室供幼兒操作、在陳舊的門上畫上了竹子供幼兒觀摩、在空墻上貼上廢舊的黑板供幼兒涂鴉。因此,孩子們情不自禁,不約而同的愛上了幼兒園,我們所做的一切只為給孩子們留下更多美好的回憶!
課程活動進入常態化階段,今天常態,明天依舊,后天所有的環節都還在,會更精細,更創新,更注重細節。一定以飽滿的熱情和敬業的精神,扎實開展課題研究工作,繼續做好“鄉情教育”課程,將“愛己及人,愛家及鄉”的家鄉情懷從“人之初”做起,因為一個人的一生無論離開故鄉多久,總有鄉音縈繞耳畔,無論一個人行走天涯多遠,總有鄉土芬芳心中,總有鄉情牽絆腳步。我們需要鄉土文化和鄉情人文的滋養!更需要一種家國情懷支撐我們的精神大廈,需要一種墊江精神鼓舞我們為美好生活而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饒淑園、瞿惠齊.幼兒園鄉情教材.美麗的惠州.可愛的家鄉.新疆大學出版社,1993.11.
[2]、陳丹丹.農村幼兒園本土藝術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系重慶市2019年度教育綜合改革研究課題“農村幼兒園游戲課程體系建設的本土化實踐研究”(批準號:19JGY0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重慶市墊江縣新民小學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