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洪霞
摘要: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為了打造園本特色,構建園本課程成為多數園的首選。陳鶴琴先生創立的"活教育"理論體系,提出了"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的課程論。因此把本土資源融入課程蔚然成風。然而,當前農村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只注重"大而統",忽視區域實際、園本實際,口號很響,可操作性不強。筆者以石頭課程為例認為把本土資源融入園本課程中因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從具體到抽象,由實到虛,逐步升華,才能充分發揮本土資源對課程內容的補充、優化作用。
關鍵詞:幼兒園;石頭;課程開發
一、石頭課程開發的背景
陳鶴琴提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在大自然、大社會這個廣闊的課堂中,有著許許多多孩子們喜歡的自然寶藏,借用這些自然資源,讓幼兒直接在大自然、大社會中學習,既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能夠順應幼兒的天性。在國內外有研究學者指出,大自然是兒童最好的老師,在這里孩子們能夠自主觀察、探索發現、動手操作。《指南》提出,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遵循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理念,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我縣是農業大縣,有著豐富的鄉土課程資源,石頭就是一種常見的自然資源,在溪流、河溝、塘邊……隨處可見。玩是幼兒的天性,而石頭作為一種常見的自然資源,更是易于上手,受到了幼兒的廣泛青睞。我園地處桂溪鎮,周邊的溪流、河溝遍布,獨特的地理優勢使得我們資源的收集變得更加便利,這就為我園開展石頭課題,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
二、石頭課程開發的意義
積極嘗試并尋找出“石頭”資源與游戲化課程本土化實踐的連結點,使它們以有意義的問題方式來呈現,從而引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有效地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發展幼兒思維的靈活性、積極性、變通性,促進幼兒智能的發展,提高幼兒的綜合素養能力。在課程開發中,引導教師深入學習學前教育理論,《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3~6歲兒童學習和發展指南》,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師的自身的教學水準。同時,石頭課程的開發可以豐富幼兒園地方課程和園本課程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幼兒園課程的理論體系。
三、幼兒園課程內容選擇的原則
(一)基礎性原則
基礎性原則是指要讓幼兒學習最基礎的東西。幼兒時期是人生發展的最初階段,重要時期,承擔著啟蒙的作用。《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幼兒園是學校教育的基礎階段”。因此,幼兒園的課程內容必須為幼兒以后的學校教育打基礎,也要為人的終身發展打基礎。
(二)生活化原則
生活化原則是指課程的選擇應貼近幼兒的實際經驗,既取材于幼兒的實際生活,又能指導幼兒的生活。根據幼兒的認知發展特點,幼兒的大部分經驗是從生活中學習而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應貼近幼兒的生活”。
(三)發展適宜性原則
發展適宜性原則是指幼兒園課程,既要符合幼兒已有的發展水平,又能促進其進一步發展,其難度在最近發展區之間。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幼兒來說,既有共同的最近發展區,又有不同的發展區。因此,課程內容的選擇就要根據不同的年齡特點,選擇適宜的課程內容,滿足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發展需求。
四、石頭課程的內容與組織
(一)幼兒園的環境創設是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指出“社會學習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尤其是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學習,往往不是教師直接“教”的結果,幼兒主要是通過在實際生活和活動中積累有關的經驗和體驗而學習的。教師要注意通過環境影響、感染幼兒。”各大公園都有石頭雕像、奇石、石頭工藝品,偏遠的鄉村有許多石頭用品,孩子們耳濡目染,對石頭頗感興趣。我們園內的建筑設施可以有石頭路、石頭墻、石頭桌、石缸、石像;墻上有許多的石頭畫;角落有許多大小不一的各類石頭、石頭組合作品;器械室里有可以用來搬運石頭的背簍、小車、籃子;區域活動里有多種繪畫、手工的操作材料;主題墻展示有石頭的形成、分類、用途、玩法……幼兒園的每一個角落,每一道風景都成為了課程資源。
(二)石頭課程內容的開發
1、以石頭本身構建課程:小班課程內容主題《石頭是我的好朋友》
小班的主題是“石頭是我的好朋友”,主要是考慮到小班幼兒的年齡的特點是以直覺行動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而石頭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處可以找到石頭的身影。因此,在“石頭是我的好朋友”的主題下,通過找石頭、撿石頭、玩石頭、賞石頭、畫石頭激發幼兒對石頭的興趣。只有對石頭形成一個較為基礎的認識,才能真正和“石頭”做“朋友”。
2、以石頭為載體融入課程:中班課程內容主題《神奇的石頭》
在“神奇的石頭”主題下,我們通過認識石頭、石頭游戲、石頭故事等子主題,把石頭做為教具、載體融入在一日活動中,進一步激發幼兒對石頭探索的興趣,感知石頭的特性,發現石頭的“神奇”用途。
3、以石頭精神升華課程內涵:大班課程內容主題《奇石妙想》
從小班的“石頭是我的好朋友”到中班的“神奇的石頭”的“石頭”主題,大班幼兒在找石、玩石、畫石、賞石的過程中對石頭已經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大班我們選擇“奇石妙想”主題。小小的石頭不僅有著豐富的形態、造型,還蘊含著“大世界”豐富的教育資源。因此,大班要讓孩子進一步認識石頭,了解石頭背后的文化,理解石頭的精神品質,通過小石頭,認知“大世界”。
五、結束語
桂溪小學幼兒園石頭課程的本土實踐研究中課程開發還不太成熟,尚未形成課程體系,沒有相應課程評價,課程的內容也有待充實和完善。因此,“石頭”課程開發尤須全體參研人員在專家的引領下,幼兒家長的通力配合下,不斷提煉、總結實踐經驗,共同提升課程的質量,讓課題與教學更好地融合在一起,為幼兒的健康成長開發出更優質的本土課程。
參考文獻
[1]張月-農村幼兒園園本課程探索——以江邊石頭為例[J].《家教世界·現代幼教》,2018年11期
[2]《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2001年教育部
[3]盧小潔-淺談“石頭”課程的開發[J].《科學導報.學術》,2019年第14期
重慶市2019年度教育綜合改革研究課題(課題批準號:19JGY09)”階段成果
重慶市墊江縣桂溪小學校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