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系統、科學、合理的法治教育目標定位,直接決定著法治教育目標能否實現;精準、恰當、鮮活的法治教育內容安排,直接關系到法治教育目標定位的實現程度。本文從高職院校法治教育的目標定位與內容安排方面進行分析,提出在目標定位上,要突出高職特點、符合法學教育規律、以綱領性文件為基礎;在內容安排上,要考慮不同學段、不同類型、教育目的和教育性質等問題。這樣,以利于更好提升高職院校法治教育效果,同時對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有些許借鑒。
關鍵詞:法治教育;目標定位;內容安排;高職院校
一、引言
人們常言道“無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很經典地描
述了我國古代大家庭管理一個家族堅持原則和規矩的重要性。同樣在當前的社會發展中也需要完善、科學的法治來完成社會的治理任務。只有在每一位公民的頭上都戴緊法律的緊箍咒,只要公民不遵紀守法觸碰了法律的底線,就必須因為犯法而受到法律的制裁。每一位公民要想在生活中獲得穩定、安全的環境,就必須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維護國家利益的同時,時刻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和素養,只有深刻了解法律的底線才能堅決避免觸碰法律的警戒線。因此,高職院校積極開展法制教育教學一定需要確定法律教育始終具備較高的有效性,這樣才能在全面推進公民的法律素養進程中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一、高職院校法治教育現狀
(一)學校法治氛圍缺失
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側重實際應用,所以在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養成方面尚有欠缺,尤其是對學生的法治教育投入不足,校園內缺少法治文化氛圍。就高職院校的規章管理制度而言,針對學生的多為禁止性、義務性規定,比如違反考試紀律給予留校察看、開除學籍的處分;沒有交清學費不予學年注冊,視為旁聽生,不能參加考試;畢業時有欠款扣發畢業證等。對學生基本權利的尊重和保障不到位,特別是部分教師在處理與學生利益密切相關的獎助學金評定、推優入黨等事情上暗箱操作,體現民主法治的選舉表決程序流于形式,讓學生很難感受到平等、正義等法治社會所提倡的理念。在權利救濟方面,雖然各高職院校普遍規定有《學生申訴處理辦法》,但由于宣傳力度不到位和學校慣用的強制式管理模式,導致學生對這一文件鮮有知曉,更別說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時使用。長此以往,學校的法治教育將難以服眾,學生會逐漸喪失權利意識,甚至缺乏對法治社會實現的信心。
在筆者就職的學校,校外人員進校偷盜現象一度十分猖獗,校保衛處在抓到一名偷自行車的人員后,于中午時分在人員往來最密集的學生食堂門口,將自行車掛在小偷身上“示眾”,引起就餐學生紛紛駐足觀望。誠然,這種做法對于遏制校園偷盜事件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可是從法治層面講,小偷的人權在哪里?學校相關部門的處理方式尚且如此,那么在此接受教育的學生,他們的理念中難免會出現仿效的意識,在遇到類似法律問題時,他們會不會也采取諸如此類的極端做法?這樣一來,法治教育中學生法律思維方式的培養豈不功虧一簣?
(二)重德育輕法治,將法治教育納入德育范疇
在素質教育方面,高職院校主要依據的是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和教育部在2006年出臺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兩份文件中均指出“學校教育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高職院校正是在這一規范性指導下,開展全面育人工作。正是在“德育為先”的大框架下,法治教育呈現出逐漸被弱化甚至被德育所取代的態勢。但是,道德修養高尚的人未必就具有較強的法治意識,校園里、社會中合情不合法的案例層出不窮,屢見不鮮,僅僅依靠學生的道德自律完全不能滿足法治社會的需求。
目前,高職院校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主要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這門課程開展。根據教育部規定,“基礎”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道德觀和法治觀的重要課程。而在“以就業為導向”、注重學生專業技能培養的高職院校,作為法治教育主渠道的“基礎” 課,在教學手段、師資力量配備上,都已經被邊緣化。不少高職院校采取大班或者合班授課的方式,講解“法律基礎”部分的教師多為非法學專業出身,甚至自己都欠缺必要的法律知識,因而法治教育實效性不高,很難達到良好的效果。
二、關于當前高職院校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很多高職院校學生無法清晰、科學地掌握法律
知識框架當前有相當一部分的高職院校學生掌握的法律意識并沒有形成結構完整的框架,只是掌握了一些零碎的法律知識。要想有效提升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就要積極幫助大學生掌握系統的法律知識。從當前高職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實際情況出發,大學生自身掌握的法律知識都呈現出碎片化、零星化的特點,由于大學生掌握的法律知識不成系統,因此一直以來高職院校的學生觸犯法律的情況時有發生。另外,遇到侵權等法律問題很多大學生不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合法利益,而是選擇了忍氣吞聲縱容了違法犯罪事件的發生。所以只有不斷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法制意識,才能幫助學生有效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識和素養。
(二)當前部分高職院校大學生缺少學習法律的動力
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全速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經濟水平的持續上升導致很多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標準也發生了變化。近年來,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的大學畢業生也逐漸提高了用人標準和要求。當前很多高職院校的學生仍然把學習重心安排在專業技能的提升和專業知識的儲備中,但是在法律知識的儲備方面卻顯得十分欠缺。這導致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沒有辦法運用法律的力量來有效規避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風險和危險。只有高職院校的學生充分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并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才能有效提升主動投身法律學習的能動性。
結語
系統、科學、合理的法治教育目標定位直接決定著法治教育目標能否實現。精準、恰當、鮮活的法治教育內容安排直接關系到法治教育目標定位的實現程度。高職院校法治教育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武奎.關于構建高職院校法治教育體系的幾點思考[J].法制博覽,2018(34):121-122.
作者簡介:
史云(1973-2),男(漢族),寧夏人,碩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憲法、行政法。 寧夏大學 ? 郵編:7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