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衛東 傅宛菊
摘要:實踐教學是職業院校教學的核心環節。本文以廣東文藝職業學院傳播與策劃專業與教師發展中心的合作項目“我愛我師”為例,探索高職院校傳播與策劃專業項目驅動型課程的實踐平臺、課程體系及教學模式的構建。
關鍵詞:傳播與策劃專業;項目驅動型課程;實踐平臺;課程體系;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1-0036-0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7廣東省高校特色創新類項目(人文社科)“高職院校傳播策劃與新媒體教學改革實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7GWTSCX023
“項目驅動”型課程的本質就是將項目引入課程,以項目為核心構建課程實踐平臺、課程體系,通過項目實踐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提升課程的實訓內涵與課外實踐價值,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我愛我師”項目的具體實踐
(一)背景
廣東文藝職業學院傳播與策劃專業2017年開始招生,招生人數為46人。該專業注重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踐性、應用性強,實踐教學所占比例較高。2018年9月,學院傳播與策劃工作室正式掛牌成立,通過專業工作室來強化專業實踐教學,以彌補原教學過程中較為薄弱的實踐環節,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操水平。
廣東文藝職業學院教師發展中心公眾號于2018年12月正式運營,作為校園新媒體的教師發展中心公眾號,旨在宣傳、展示學校優秀教師風采,其中設立的“我愛我師”欄目,通過定期推出校內優秀教師專題視頻,展示新時代教師風采,傳遞榜樣力量。
2019年3月,廣東文藝職業學院傳播策劃與新媒體教學改革實踐項目的子項目“我愛我師”正式啟動。通過“我愛我師”項目驅動將崗位情景教學融進課堂,使崗位與課堂融合,讓學生從做中學,從學中做,不斷提高學生專業崗位職業技能和理論知識。
(二)實踐
“我愛我師”正式立項后,項目組整合學院教師發展中心及影視與動漫學院等部門資源,搭建了一個傳播策劃專業的校內實訓平臺,構建了一套傳播策劃專業實訓課程,推動了傳播專業實訓課程教學改革。組織項目組理論課、實訓課教師一道擬定項目方案,包括項目策劃、確定采訪對象、采訪拍攝及圖像剪輯制作,由學院教師發展中心牽頭,各二級學院推薦優秀教師參加遴選,經學院審核確定入選項目優秀教師名單。傳播與策劃工作室將“我愛我師”項目設計成融媒體項目包,直接導入課程節目策劃與制作、專題片拍攝與制作、校園新聞采編實踐;同時成立項目采編組,將影視與動漫學院2017級傳播與策劃專業的43位同學分成了6個小組,各小組在項目指導老師的引導下,開展前期調研、方案策劃、采訪拍攝,圖像剪輯制作,通過“我愛我師”系列短視頻的拍攝制作,全方位訓練學生的實操能力。
該項目攝制的6部“我愛我師”視頻短片,通過學院人事處二級網站和廣藝教師發展中心微信公眾號,以推文形式發布專訪視頻短片,將6位老師的鮮明形象立體地呈現在鏡頭前,充分展示了新時代我校教師的風采。其中《亦師亦友周媽媽》視頻短片獲得廣東省第9屆師德主題征文及微視頻征集活動三等獎。
二、項目驅動型課程建設的探索
融媒體時代要求傳媒教育必須從傳統人文科學向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并重發展,從側重培養學生的新聞業務能力向培養更廣泛綜合的實踐能力發展。新時代的傳媒人才要從新聞工作者的角色逐漸向信息工作者的角色轉變[1],高職院校以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其課程向實踐教學傾斜,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崗位實操水平,從而形成了與傳統高校不同的教學模式。
項目驅動型課程通過校企合作,統合學校與社會資源,搭建了一個提供真實崗位的實踐教學平臺,以專業崗位為核心,構建了一套以崗位理論知識與職業技能為核心要素的課程體系,形成了項目實踐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一)搭建一個提供真實崗位的實踐教學平臺
實踐教學平臺是培養與提升學生職業能力的關鍵。“我愛我師”項目通過整合校園媒體資源,打造了一個傳播策劃專業的校內實訓基地,把傳播策劃專業學生吸納到校園媒體平臺,使學生在媒體真實的崗位環境中實際操作,從做中學,從學中做。這樣,既能為傳播策劃專業學生提供一個穩定的實訓平臺,又能提升校園媒體學生的參與度和服務質量,是一個雙贏的舉措[2]。項目根據傳播策劃專業特點,通過校內部門合作,利用學院網站、微信公眾號等融媒體資源,搭建一個大型專業實踐平臺,為學生專業實踐教學提供采訪、攝制、視頻剪輯等系列的真實崗位。
項目驅動型課程通過校企合作,整合校企資源,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搭建一個提供真實崗位的實踐教學平臺,通過校企共同完成教學任務,著力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突出人才培養的實踐性,使學生可以在真實項目情景中掌握專業技能,鞏固專業理論知識,讓學生盡早適應崗位工作。
(二)構建一套以崗位職業技能為核心要素的課程體系
項目驅動型課程建設,通過項目導入,將崗位實踐引入課堂教學全過程,實現教學做一體化。以“我愛我師”項目為例,項目利用校園融媒體資源,開發選修課程校園新聞采編實踐,課程融合策劃、采編、媒體運營、拍攝、視頻剪輯等知識和技能模塊。該課程于2019年2月正式開課,共36學時,其中理論課12學時,實踐課24學時。理論課部分由教研室老師集中教學,實踐課由學院相關部門專業崗位人員任指導老師,以崗位技能為核心,引導學生在真實情景的崗位實操,完成校園新聞采編、公眾號寫作與運營、視頻拍攝、剪輯制作等工作。
項目驅動型課程體系建設堅持以學生就業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導向,圍繞職業崗位所需的知識和技能需求,由項目組成專兼結合的課程教學團隊,設計崗位課程,將崗位知識模塊和技能模塊納入專業建設與課程教學設計,明確課程的知識點和技能,最終構建崗位課程目標、任務、知識和能力體系,建構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高職課程體系。項目驅動型專業實訓課程體系,包括“教學合作型”和“頂崗實習型”實踐課程,課程強調實訓項目的實踐應用性,秉承教學做一體化原則。完善崗位性課程建設,優化實踐課程教學,加強學習環境設計,積極開展崗位實踐教學,以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使專業培養目標與行業需求相適應。
(三)形成項目實踐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項目驅動型課程,采取項目導入制,以項目孵化為中心,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利用校內校外實訓基地,安排學生頂崗實訓,創建崗位課程,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崗位實踐,打破了專業之間、教學模式之間、教師之間、校企之間4個壁壘,讓學生早日進入專業工作崗位,提高職業技能,推進學生順利就業。
項目驅動型課程從企業崗位要求出發,結合崗位課程設計,通過校企融合、課堂崗位融合、專兼職教師融合、學生企業員工身份融合,形成了一個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進一步推動了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的改革。
一是構筑校企融合的教學環境。學校與企業緊密合作,根據專業特點及其對應就業崗位,構建一個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訓基地。校企合作的主要內容涵蓋共建實訓場所,共同完善以崗位技能為核心要素課程體系,互融互配師資團隊,企業全程介入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全程參與學生專業教學與管理,提高實訓課程的崗位針對性和崗位職業能力培養。校企融合的教學模式,實現了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共贏。
二是實行教學做一體化的工作坊教學模式,通過真實的崗位情景和職業環境,將學校課堂和企業崗位融合,做到課堂崗位化,崗位課堂化。采用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主動完成項目崗位工作,提高學生的實操能力,將職業能力的培養滲透到課程中,在實訓環節中養成并提高職業素質。
三是學生身份與企業員工身份的融合。在項目驅動型實踐課堂上,產學結合,以產促學,學生、企業人員共同進行產品生產和技術研發,學生在課堂上是學生,在崗位上是企業員工,讓學生與企業員工雙重身份實現融合,使學生盡早適應企業崗位工作,掌握崗位所需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
四是專兼職教師融合。項目驅動型課程由學校和企業共同組成課程教學團隊,根據崗位來組織教學團隊。構建一支雙師型結構教學團隊,是課程實施成功的關鍵環節。一方面,學校可以通過各種短期或長期的靈活的聘用形式將大量業界優秀人才引入課堂,實行分類聘用與管理,通過有效的人事、管理制度安排在學界和業界形成規模化、常態化的人才互動效應[3]。另一方面,教師也要注重自身能力素質的提高,可以讓教師深入到企業一線,通過工作鍛煉以提高實踐能力;鼓勵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與業界開展多形式的教學及科研合作,為教師提供充足的成長與發展空間,從而提升高職院校教學科研水平。
三、結語
項目驅動型課程實踐與探索,順應了高職院校專業教學實踐改革的需要,是校企合作一種有效形式。
高職院校項目驅動型課程建設,要貼合專業需求,選擇一些專業實操技能強的項目,通過項目引入,開設項目課程。項目驅動型課程,通過校企合作,產學結合,以就業崗位為核心,將真實崗位引入課堂,將課堂崗位化,以彌補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不足。項目驅動型課程圍繞崗位所需知識與技能構建一套專業實踐課程體系,組織一支理論與專業技能融合的專兼職教師團隊,引導學生從做中學,從學中做,教學做結合,注重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和崗位能力,以使學生盡快適應崗位工作。
參考文獻:
[1] 江凌.媒體融合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五大轉型[J].傳媒(下),2019(10):77-79.
[2] 田衛東,傅宛菊.依托校園媒體構建新聞傳播類專業校內實訓基地的策略——以廣東文藝職業學院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7,8(22):278-279.
[3] 劉明洋,袁曉川.融通之道:解讀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教育的兩大趨勢[J].國際新聞界,2018(9):128-148.
作者簡介:田衛東(1968—),女,湖南懷化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新聞傳播教育、新媒體傳播。
傅宛菊(1981—),女,福建安溪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視傳播、新媒體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