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到底要培養孩子什么?我認為,歸根到底是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而數學能力的核心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想讓學生獲得這種能力,關鍵要讓他們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他們的應用意識和興趣。教師應當創造性地挖掘課程資源,讓數學學習與兒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來,將數學學習納入他們的生活背景之中,進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以下是自己對新課標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思考和實施。
一、在生活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
在教學中,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開始,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學生才能真正學習數學知識。如在學習加減法的一些簡便算法的時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話:“多了要減,少了要加,多減了要加,少減了要減。”對于這個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的精煉,實則不然。一些學生在運用時常常出錯,究其原因,恐怕是規律的產生脫離了學生的經驗結構。如果我們換一種方法,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購物引入,比如:小芳帶了195元錢,買了一個書包用了98元。問:小芳該怎樣付款?她還剩多少錢?學生有過類似的經驗,他們大都會說小芳先付100元,營業員找回2元,她還剩(95+2)元,然后再將上述生活問題進行數學化,即195-100+2,于是,對于195-98這類的簡便運算,學生就掌握得牢固了。
二、捕捉“生活素材”,積發學習興趣
數學知識是抽象的,數學的學習是枯燥的。特別是學習計算,學生的情緒更低。為此結合教材特點,學生特點,以及學生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情境中掌握,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例如,在學習《年月日》一課時,我就用謎語引入創設情境,“有兩個寶寶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脫一件,等到年底剩張皮”這是什么呢?學生好奇心被激發了,爭先猜出了謎底(年歷),這時候,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在旺盛的求知欲的驅使下,興趣盎然地學習新課標,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又如教學“乘法口算”時,教學前,對校門外的小商家進行調查,并選擇合適的數據在教學中使用。上課時,老師問:“你們喜歡吃哪家的早飯?吃什么?”上數學課,討論早飯的問題,學生興趣很高,紛紛發言,有的說:“我喜歡吃李家的麻醬燒餅。”老師出示調查數據:“昨天早上,他家賣了54個,4元一個,你能算出他家收入多少錢嗎?”學生不但列出算式,計算出得數,還給大家講出他是怎樣計算的。就這樣,學生在說笑、討論、爭論、商量中,不但學會了乘法口算,還對各家經營進行了評價。一節課在學生積極的思考和踴躍的發言中結束了,這樣的課堂學習怎么不會令學生記憶終生啊!
三、回歸“生活天地”,提高數學應用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任何功課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即孩子自己會學,學了會用,會解決實際問題,光紙上談兵是沒有用的。數學教學如能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加以演練,會有利于實實在在地提高學生的能力,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讓學生認識生活中充滿了數學,生活真有趣,數學真有趣。我們可以將其引入課堂,讓學生接近實際情境的實際活動中去解決數學問題。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可以模擬超市購物這一生活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買賣東西”。通過識別商品,看標價,付錢,找錢等活動,使學生初步學會識別假幣,懂得要愛護人民幣和節約用錢的道理,從而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又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操場上去模擬同時相向、同時同地反向、相遇、同地同向、追上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對相遇問題中常見的專用術語有了清晰的認識后,理解和掌握算理,解法也就水到渠成了。這種模擬生活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到數學的優越性,體會到數學與社會的關系,懂得了數學的真正價值,提高他們真正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四、設置“生活背景”培養學生數學意識
當學生掌握了一些數學知識后,可讓學生充當某些角色,讓他們運用學到的知識去學著安排生活,如學習了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后,讓學生當空調零件裝配車間主任,合理安排各組人員人數的編排,使生產效率最優化。當學習了組合圖形面積計算后,讓學生作為土地管理人員去測量農家宅院的用地面積。在這樣一個以參與者身份進行活動的過程中,他們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得到了鞏固,教師只有把學生真正帶到生活中去,將課堂中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起來,才能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美和創造的美。
總之,我認為數學教師的任務歸根結底是把枯燥抽象的知識更兒童化、生活化的設計引進課堂。正如數學巨匠康托兒所說:“數學的精髓在于自由.”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又是一個巨大的學生課堂。我們的數學教學中處處有生活的道理。數學課堂只有再現數學知識與自然科學、人類生活的聯系,不僅擴大數學教學的信息量,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和各方面的實踐能力,為今后的生活、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